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8‎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 8‎ 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7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í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8‎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8‎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1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8‎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8‎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 活动与探究 ‎1.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断指》《我的记忆》《狱中题壁》等诗作,并结合本诗,思考探究:诗人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深层影响,将研究结果写一篇小论文。‎ ‎2.抗战爆发奔涌了民族郁愤,更激励了诗人创作,恰如胡风在《七月·代致辞》中所说:“斗争养育了文学,从这斗争里面成长的文学又反转来养育了这个斗争。”请同学们阅读这一历史时期诞生的精美诗文,如卞之琳的《慰劳信集》、何其芳的《夜歌》、李金发的《亡国是可怕的》等,全貌了解历史及文学创作风貌。‎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狱中题壁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 朋友啊,不要悲伤, 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我会永远地生存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在你们的心上。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8‎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1942年4月27日 ‎ ‎ 提示:这首直抒胸臆而又委婉深沉的诗作,并没有实写诗人在敌人狱中的生活感受,而是据实以构虚,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境。它的特点是诗人超越漫漫长夜直接对光明的未来发言。诗的幻想世界是以两个假想作为支柱的:一个是设想自己已经死亡,另一个是设想抗日战争终于胜利。诗人就是在这两个支点上展开对友人的情真意切的倾诉。‎ 综观全篇布局,此诗的特点是:渴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而又不回避个人可能的牺牲,并且将自身一分为二,以活着的自己诉说死了的自己,用死亡从容反衬生之坚强,文字于沉郁中显示力度,语调从舒缓里现出深沉,形象和画面平实、素朴而又飞扬着浪漫的激情。‎ ‎-‎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