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图”,分析完成1~2题。
地区
主要灾害种类
亚洲
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
欧洲
酸雨、雪灾
非洲
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
北美洲
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
南美洲
干旱、洪水、水土流失
大洋洲
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
1.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洪水、沙漠化
B.干旱、洪水、飓风(台风)、龙卷风和酸雨
C.干旱、洪水、蝗灾
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可以可直接读出。
2.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1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答案 B
解析 欧洲雪灾多是因为欧洲深受西风带的影响,从海洋带来了湿热的水汽且受北大西洋的影响,气旋活动明显。
3.关于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自然灾害,所以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绝不相同
B.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C.洪涝、干旱、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是平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
D.灾害损失的大小也受人文环境的影响
答案 D
6
解析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自然灾害,但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也可能相同,A项错。B项中地面沉降是平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C项中水土流失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4.珠江三角洲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加大,原因是( )
A.寒潮频频南下
B.台风登陆次数增多
C.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快
D.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排污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在发生相同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经济活动越集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是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作用。
5.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 )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
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 000万,死亡达50万人
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
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6万人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
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 A
解析 由表中灾情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6.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主要是因为( )
A.大陆面积最广,地质条件复杂
B.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
C.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多,岩浆活动频繁
D.地处两大地震带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 D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完成7~8题。
7.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6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
A.②③④⑥⑦ B.①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⑦⑧
答案 B
解析 淮河是南侧支流先到汛期,北侧支流后到汛期,水灾的原因是年内季节变化大;同时受季风的影响,而不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8.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移民建镇,填湖造田,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通道
答案 D
解析 治理淮河水灾的主要措施是上游修建水库,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读“我国2009年2月旱灾(阴影区域)分布示意图”,回答9~11题。
9.图中受干旱影响的省区(简称)有( )
A.冀、豫、晋、陕 B.桂、秦、甘、鲁
C.皖、湘、陇、赣 D.闽、滇、晋、川
答案 A
解析 据图即可直接读出。
10.受此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 B.冬小麦
C.水稻 D.油菜
答案 B
解析 图示地区是冬小麦的主要产区。
11.缓解旱情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6
①减少用水量 ②发展节水农业 ③跨流域调水 ④大力开发地下水 ⑤迁移人口 ⑥培养耐旱农作物品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答案 C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回答12~15题。
年代
项目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受灾人口
(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
受灾农田
(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
12.下列省区与广东省属于同一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是( )
A.广西、浙江 B.福建、湖南
C.山东、台湾 D.海南、云南
13.上表说明广东省20世纪50~90年代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的变化趋势是( )
A.受灾人口逐年上升
B.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逐年上升
C.90年代广东省受灾农田和受灾人口最多
D.成灾农田逐年上升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的自然灾害损失的特点是( )
A.损失逐渐增大,但递增率逐渐减小
B.损失逐渐减小,但递增率逐渐增大
C.损失逐渐减小,且递增率逐渐减小
D.损失越来越大,且递增率越来越大
15.下列对于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台风灾害比较严重
B.广东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灾害比较多
C.广东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进退快慢的不同,往往会在不同的年份形成旱涝灾害
D.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数量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都比较大
答案 12.A 13.B 14.D 15.D
6
解析 广东省属于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除广东外,还包括广西、福建、浙江、台湾、海南等省区;从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广东省20世纪50~90年代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逐年上升,广东省的自然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且递增率越来越大;广东省大部分而非全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20分)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8年
1989~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元)
504
969
1 538
4 793
保险理赔(亿美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趋势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答案 (1)呈波状变动,明显上升 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解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它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却在1 000 mm以上,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
(1)结合材料,说出西海固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
6
(3)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西海固地区曾一度陷入“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滥垦土地—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贫穷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寒潮、风沙、冰雹、霜冻等。
(2)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过度放牧等。
(3)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解析 结合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及主要灾害类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