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 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论点、论据知识来把握整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 ‎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 教学难点: ‎ ‎1、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 ‎2、读准读好,背会背熟。‎ 教法:导读引背,引导学生探究写法、领悟文章主旨。 ‎ 学法:自主读译记诵,分组交流探讨与合作诵读相结合。‎ 教具:古筝曲《叹颜回》、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并学习文学常识 ‎1、 出示以下“孟子语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6‎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些话都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之口。这个人与孔子齐名,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看孟子像)‎ ‎2、 资料简介(文学常识):以检查对孟子和《孟子》的预习情况的方式进行。‎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天。‎ 预习题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明确学习目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 ‎2、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投影显示: ‎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乱( )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分组练读:两人互读;组内轮读。‎ ‎4、全班练读: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齐读第二段;第三段:女分读、男分读、男女合读;第四段:齐读。‎ 6‎ ‎5、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配乐:古筝曲《叹颜回》) ‎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 “信”“达”“雅”三个字是文言文翻译可遵循的原则。‎ ‎ 从文言文翻译的角度来理解,“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侧重在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能进而为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信、达、雅”三者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信”是第一位的,“达”、“雅”递而次之。所以,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才辅之以意译。‎ ‎2、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各组准备展示本组的翻译内容。)‎ ‎3、 学生翻译讲解课文大意。‎ 学法:分四组,每组翻译一段,师点拨;(配以板书)‎ ‎ 组际挑战,互相“点将”,我读你译,你读我译。‎ ‎◇第一段的设计:‎ ‎(学生)先借助“注释”讲历史人物的故事,‎ 再翻译句子,同时(师)点拨文言词语及翻译方法 第二段的设计:‎ 用组长与组员对话的方式,(对照幻灯片放映的文本)逐人逐句翻译,且组长译首句和尾句(以便于组织)。‎ 第三段的设计:基本同于第二段。‎ 第四段的设计:同第二段。‎ ‎◇师穿插讲解: ‎ ‎ ①调整语序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词类活用 例: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③同形异音异义字 6‎ 拂:行拂乱其所为,读“fu” ,阻挠,违反。‎ 入则无法家拂士,读“bi” ,通“弼”,辅佐,辅弼。‎ ‎④百里奚的“奚”字。‎ 四、背诵 ‎1、“引背”,按板书提示背诵;‎ ‎2、小组内互背;‎ ‎3、“赛背”,以小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 ‎4、“美背”,全班配乐(古筝曲《叹颜回》)齐背。‎ 五、分析 ‎1、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二段的理解。‎ 第二段,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 ‎3、课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先谈人,着眼于“生于忧患”;后论国,着眼于“死于安乐”;最后得出中心论点。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4、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中心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六、谈启示,作拓展 6‎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篇文章使我们明白了艰难困苦对人的意义。‎ 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了人怎样才会有所作为。‎ 这篇文章还使我们接触了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 ‎2、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联想到的故事或相似的名言警句。‎ ‎(事例)‎ 司马迁,遭遇宫刑,却成就了一部《史记》。‎ 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不断上山采药,留下了一部《本草纲目》。‎ 孙中山,无数次的努力,千万次的牺牲,中华民国从此诞生。‎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名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苦难毁灭一些人,也磨练一些人。——富勒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 七、布置作业: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板书设计 ‎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舜 苦… ‎ 6‎ 傅说 劳… 过… 改 胶鬲 饿… 吃大苦 心… 虑… 作 生于忧患,‎ 管夷吾 空乏… 成大业 色… 声… 喻… 死于安乐 孙叔敖 拂乱… 入… 出…‎ 百里奚 所以…‎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