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鱼也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鱼我所鱼也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孟子思想体系的剖析,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2、通过对文中那些表述孟子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一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3、通过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辩论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做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腾、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论著,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为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说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有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读wù,动词。厌恶。)‎ 4‎ ‎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 ‎(2 )正句读:‎ ‎①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 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 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 虚词:‎ 所 使 如使 则 而 弗 于 为 之 非独 ‎(2) 实词:‎ 欲 苟 丧 蹴 屑 加 已 谓 ‎(3) 句式:‎ 有……者 有所…… 何不…… 所……者 亦步……乎 ‎(4)难句点播:‎ ‎①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民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知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提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4‎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失去原来的本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案。‎ 三、布置作业 ‎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 ‎2、在作业本上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有“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之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饿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只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仪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二、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仪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由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仪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仪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 三、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发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发生矛盾是,宁可“舍生取义”。这种类比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想,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问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性、局部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的比义更重要,就会作出各种不义的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他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