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塞腰鼓 一、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首黄土高原的诗性赞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绘了具有浓厚生命意蕴的安塞腰鼓的演奏场面。表演气势磅礴,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作者由赞颂安塞腰鼓的舞姿、声响深入到对捶腰鼓的后生的歌颂,歌颂他们强盛的生命力,歌颂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初中的学生相对难于理解。‎ 本文语言耐人咀嚼,多用短句、善用比喻、排比、叠词,句式独特,具有音乐美、画面美。“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四次,又奠定全文情感基调,又使语言充满力量美。所以教学侧重于以文句为核心组织教学,感知画面,品味语言,借助美句理解文意,通过文意解读腰鼓,通过腰鼓挖掘文化内涵,探究作者写作初衷,进而领会腰鼓带来的震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赏析语句,品味语言的气势与激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语句,品味语言的气势和情味。‎ ‎(2)感受文字内涵,理解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显安塞巨型腰鼓标志、课题,PPT2】‎ ‎1.观视频,谈感受 ‎ 同学们看过腰鼓表演吗?欣赏过安塞腰鼓表演吗?‎ ‎【出示PPT3、4】【视频欣赏】‎ 学生欣赏腰鼓表演画面及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并自由谈观后感受。从声响、画面感受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 ‎2.教师简介安塞腰鼓:【出示PPT5】安塞腰鼓是我国陕北地区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香港回归庆典、国庆60周年阅兵式等大型活动中都有它的身影,有“天下第一鼓”‎ 4‎ 的美誉。磅礴的气势、忘情的舞蹈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坚毅不屈的个性。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一起去看看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去听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二)感知画面 ‎1. 【欣赏朗读】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再次借助画面感知腰鼓。‎ ‎2.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腰鼓表演场景。力求声音洪亮、节奏明快、读出力量。【出示PPT6】‎ ‎3.交流阅读感受。‎ ‎【出示PPT7】试用“我读到了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学生各抒己见,例: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壮阔豪放、令人叹为观止、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 ‎4.作者的感受 作者看了腰鼓表演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PPT8】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过渡:是啊!安塞腰鼓表演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舞姿不断变幻,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反复赞美,除抒情的需要,还划分了课文的层次,使课文结构清晰。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作者着力描绘了腰鼓表演的哪些画面?‎ ‎5.寻找腰鼓表演的画面构成因素。‎ 选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每层画面内容。‎ 交流:舞蹈、响声、后生、舞姿。(板书)‎ ‎(三)品读美句 ‎1.过渡:好的艺术不仅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更能以内在的精神打动人。无论画面如何变换,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一股活力,这恐怕就是安塞腰鼓真正的魅力所在。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 ‎ 讨论、明确:【出示PPT9】“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小结:是的,安塞腰鼓表现的就是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出示PPT10,以字体色彩变化再次强调“劲”】‎ ‎2.评点式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 ‎【出示PPT11】刘成章在《关于安塞腰鼓》一文中谈到创作动机:“(当时是)在出门上厕所时,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觉得那些农民后生简直神透了,他们舞臂啸风,踢腿喷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那是一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剧烈的艺术体验。”‎ 再读课文,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传递这种感觉?请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品读。‎ 研读品味,体会交流:‎ 例: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响声;元气淋漓的后生;充满力量的舞姿。‎ ‎(1)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4‎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运用排比句式,气势恢宏,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双重享受。‎ ‎(2)“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铿锵激昂的特点。‎ ‎(3)“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连用六个短句展示了腰鼓奇丽变幻的舞姿,气势强劲,而且词语的意思程度不断加深。从个人的情感“交织”到集体精神的“凝聚”,然后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巨大冲击力朝着一个方向“奔突”,向着四周“辐射”进而由平面向立体的空间“翻飞”“升华”。‎ ‎(4)“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替换句式: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身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文章通过短句呈现腰鼓舞蹈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句式简短,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每个喻体单独成句,突出了表演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 ‎(5)“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并通过几组意思相对的词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突出了安塞腰鼓激越豪壮的特点。‎ ‎3.自由美读,感受语言的情味。‎ 小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聚焦画面,寻读美句,我们发现:原来,作者都在赞美安塞腰鼓啊!‎ ‎(四)探究主旨 ‎1. 研读“后生”画面。‎ 引导: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一群来自黄土高原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带来了“安塞腰鼓·欢乐道情”表演,安塞腰鼓再一次走到全国观众乃至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这一带着浓郁黄土高原气息的鼓舞,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2. 【出示ppt12】作者仅仅为了赞美腰鼓吗?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要用“搏击”?什么才需要搏击?‎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的黄土高原人民生活资料深入思考。【点击页面,出现“!”】‎ 交流:那是对命运的抗争,和人生的搏击,是人和自然的搏击,生和死的搏击。‎ ‎3.小结:【出示PPT13】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但是就是这片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就是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西北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出示PPT14】作者倾情歌颂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在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腰鼓分明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号角,当腰鼓捶响的瞬间,西北儿女骨子里的力量就迸发出来了,因而更富有震撼力了!它是对黄土高原的礼赞,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写照!正所谓:惊天动地安塞鼓,不屈不挠中华魂。‎ ‎(五)作业布置 4‎ ‎1.结语:“安塞腰鼓是安塞农民骨头里生出的艺术,没有那样的骨头,我们休想学会”。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特有的艺术形式,如婺剧、道情表演,请仿照文中的任意一种句式展现民间艺术的美。‎ ‎2.结束全课。‎ 五、教学反思 ‎1.借助媒体拉近艺术与学生的距离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江南的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但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游行队伍里大多数学生看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腰鼓表演,感情上就近了一层。课堂之初再次欣赏腰鼓表演视频,聆听资料介绍,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并借助感染力极强的寒风老师的视频朗读,引导学生从感受画面到关注文本语言。从效果来看,这样的情景创设为后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借助品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本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品读感悟的方式,通过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赏读文字之美。在交流了腰鼓表演的画面构成,探究了腰鼓背后的生命之劲后学生自主选择画面,赏读美句。其中“舞蹈”画面是重点,我抓住重点段、句、词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如抓住“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通过替换句式,引领学生层层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抓住“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引领学生关注三对反义词,体会安塞腰鼓带来的震撼……面对优美、鲜活的文字,学生真实地理解,自主表达,感悟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场面和气势磅礴的语言。从精彩纷呈的发言来看,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美,而且知道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美的。学生能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美读中获得美感,整堂课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 ‎3.关注细节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探究作品主旨环节,我通过捕捉文章中反复出现的“高粱”,借助“红豆角角”、“老南瓜”引导学生紧抓“搏击”一词思考:作者仅仅为了赞美腰鼓吗?打腰鼓怎用得上全力搏击?联系课前搜集的黄土高原人民生活资料深入理解,自然明白安塞腰鼓分明是西北人民与命运抗争的号角,《安塞腰鼓》是对黄土高原的礼赞,是一曲中华儿女的生命赞歌!通过细节挖掘作品内涵,有效拓展了教学深度。‎ 学习目的是为了致用。因此我布置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引导学生把作品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关注身边的美,通过文字表现美的艺术。‎ 纵观课堂,师生合作演绎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声响在课堂上隆隆作响,但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再机智、精炼一些,那将会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品读课文,敲击更有魅力的生命之鼓。‎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