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要求: ‎ ‎1、知识目标:理解本文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 ‎2、能力目标: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 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继续按照文言文的教法进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模式下学习课文,继而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 ‎1、导语 ‎ ‎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 ‎2、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 投影 :‎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 ‎3、简介背景 ‎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 4‎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 ‎4、熟读课文 ‎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 ‎(4)、全班齐读。 ‎ ‎(5)、.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 ‎ ‎1、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2、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 ‎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为东蒙主),不可伐;‎ ‎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邦域之中),不必伐;‎ ‎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当伐 。‎ ‎3、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 ‎4、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 4‎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5、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 明确: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 ‎7、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 ‎8、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9、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 ‎10、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11、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 ‎12、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 4‎ 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 ‎13、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 ‎1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 ‎15、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 三、小结 ‎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努力。 ‎ ‎ ‎ 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 ‎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为东蒙主),不可伐;‎ ‎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邦域之中),不必伐;‎ ‎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当伐 。‎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