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全章概述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是认识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本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我规律
新课程学习
4.1 世界的物质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反对神创说、绝对静止观点以及形而上学相对主义、诡辩论。
★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物质性的证明。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和回答,是一切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科学已经证明,上帝造世说是不符合实际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发展历史。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什么是物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由古猿发展而来,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综上所述,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实例探究
[例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指的是 ( )
①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②客观实在 ③万事万物的共有特性 ④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B
[例2]我们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看到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是( )
A. 客观性
B. 主观性
C. 规律性
D. 物质性
答案 D
[例3]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③ 思想意识 ④生产方式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3
分组讨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