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东亚和日本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考地理二轮东亚和日本学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课时 东亚和日本 ‎ [学习目标] 1.据图识记并能分析东亚地区的国家、地形、河流、岛屿和半岛、海峡和海、城市等地理事物分布和特点。‎ ‎2.理解并分析东亚地区东西经济差异、气候特点差异及其原因。 3.据图识记日本的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特点等。 4.理解日本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其气候特点;能分析日本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分布及影响因素。‎ 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五国,轮廓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纬度位置是南起北纬4°,北到北纬53°;经度位置是东起东经150°,西至东经73°。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东侧直面太平洋,与大陆之间由北至南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大陆自北向南向海中凸出,主要有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半岛。‎ ‎1.在图中填注东亚五国的国家名称和首都名称,填注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朝鲜海峡、巴士海峡。‎ ‎2.在图中标出40°N与120°E的交点(①),23°26′N与120°E的交点(②),40°N与80°E的交点(③)。‎ 考点一 东 亚 位置与范围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A蒙古、中国、B朝鲜、C韩国、D日本。‎ 13‎ 东亚国家分布图 ‎2.居民 黄种人为主,集中在沿海平原。主要民族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大和族。‎ ‎3.沿海和内陆的差异 沿海 内陆 范围 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朝鲜、韩国、日本 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 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 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经济 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较落后 东亚季风的成因与区域差异 ‎1.成因 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 13‎ 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冬季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气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气流从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即冬季风。在冬季风影响下,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夏季亚欧大陆气温升高很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较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暖湿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欧大陆,形成偏南风,即夏季风。此时东亚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2.东亚由沿海到内陆的过渡性差异 ‎1.读亚洲东部某日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位:百帕)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该题以等压线分布为契机,考查亚洲东部气候。图中风向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来判定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从高压指向低压,甲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东南风。M地为低压,由空气受热上升所形成,东部海洋形成的高压主要是空气冷却下沉所形成。由于同纬度陆地气压低于海洋,说明为夏季,夏季时应该是副高被热低压切断。‎ 答案:(1)A (2)C ‎2.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3‎ ‎(1)我国1月‎0 ℃‎等温线与33°N纬线基本吻合,而日本1月‎0 ℃‎等温线与38°N纬线基本吻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2)从自然条件考虑,在朝鲜半岛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A.青稞 B.水稻 C.天然橡胶 D.可可 答案:(1)C (2)B 考点二 日 本 ‎1.位置与范围 ‎(1)位置 ‎(2)范围:领土由C北海道、D本州、E四国、F九州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山峰是富士山,最大平原是关东平原。‎ ‎3.气候 ‎(1)类型: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特点:温差小,降水分配较均匀,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13‎ ‎4.灾害: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5.经济类型及成因 →→ ‎6.工业分布 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主要工业区:a京滨工业区,b名古屋工业区,c阪神工业区,d濑户内海工业区,e北九州工业区。‎ ‎7.农业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科技水平高,单产高;渔业发达。‎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 ‎(2)文化特点 东西方兼容,既具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如和服与洋服并存等。‎ ‎(3)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日本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空间定位 自然地理特征 经济特征 地形:多山,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工业:集中于太平洋、濑户内海沿岸,依靠发达的交通条件发展出口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于北九州(硅岛)和东京附近的筑波 气候: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强 资源:矿产匮乏,森林、水力资源丰富 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因人多地少,注重小型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单产高;渔业发达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日本工业分布的变化 ‎(1)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一狭长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这种布局的特点,与日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曾使日本大大节省了能源资源的运输费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2)工业向南、北分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引起日本工业地理分布的变迁,在省能源、省资源的新工业时代,减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工业化落后地区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好,对于新工业建设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工业分散的倾向。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 13‎ ‎(3)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1.(2015·扬州高二期末)下图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和富山市气温和降水季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富山市气温、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较少——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有关 B.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受西风影响 C.冬季降水丰富——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 D.气温季节变化较大——主要受海洋影响 ‎(2)日本IT工业集中在甲岛,因此该岛被称为“硅岛”,其原因是该岛(  )‎ ‎①环境洁净 ②资源丰富 ③现代高速交通便利 ‎④劳动力丰富 ⑤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第(1)题,富山市处于本州岛西侧,冬季风迎风坡,日本海沿岸,冬季风越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而夏季处在山地背风坡,故冬季降水丰富。第(2)题,IT工业要求优美的环境,便捷快速的交通和发达的科技。‎ 答案:(1)C (2)B ‎2.日本东北部当地时间‎2015年6月11日13时51分发生里氏5.7级地震,震感强烈。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3‎ ‎(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交界处。日本群岛属于地震多发区,属于________地震带的一部分。‎ ‎(2)图中字母表示的主要工业城市: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3)C岛和D岛相比,气候有何不同?‎ ‎(4)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岸,这样分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解析:第(1)题,考查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第(2)题,A是东京,B是北九州。第(3)题,D岛纬度较高,气温较C岛低,降水少。第(4)题,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便于原料和能源输入、产品出口,同时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1)亚欧 太平洋 环太平洋 ‎(2)东京 北九州 ‎(3)D岛是温带季风气候,气温比C岛低,降水比C岛少。‎ ‎(4)太平洋和濑户内海 面向太平洋,利于原料和能源输入和工业品输出,降低成本;冬季较温和,自然条件优越。‎ 考向一 东亚蒙古国地理特征 ‎1.(2012·高考四川卷)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丁城市 ‎(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3)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 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 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 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 D.降水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景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空间定位要准确,只要根据经纬度和轮廓特征确定该国为蒙古国,问题就迎刃而解。第(1)题,‎ 13‎ 蒙古国地广人稀、干旱少雨。城市的分布以及城市人口的多少受水源、地形、气候影响很大。图中四个城市相比,丙城市年降水量较多、靠近河流、位于地势较平坦的河谷中,城市的区位优势最突出,故其人口最多。第(2)题,蒙古国境内气候干旱,加之过度放牧等,导致该国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严重,故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农作物熟制不是人类能够随意调整的,而是由热量多少确定的;由于降水少,故水土流失不是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水源少,广泛建设人工水域不现实,故排除A、B、C三项。第(3)题,判断是否是内陆国,依据为是否靠海,而不是取决于有无内流河,该国由于不靠海而成为内陆国,故A项错误;城市分布数量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平原地形,即平原处不一定多城市,事实上该国中东部属于高原地形,故B项错误;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是由于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的结果。在温带不一定1月平均气温都在‎0 ℃‎以下,如英国,故C项错误;该国降水少且东西呈条带状分布,由南向北越来越多,故自然带呈现出荒漠带—半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的变化,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故D项正确。‎ 答案:(1)C (2)D (3)D 考向二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2014·高考海南卷)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1)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向东北的日本暖流经过,会把P地核泄漏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因此C正确。(2)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答案:(1)C (2)A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图完成1~3题。‎ 13‎ 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解析:第1题,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由早到晚,这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第2题,M和N在同一纬度,而且都位于沿海,但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第3题,M、N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极低。相对来讲,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 答案:1.B 2.B 3.A 读东亚地形剖面图,回答4~6题。‎ ‎4.①地附近的山脉是(  )‎ A.阿尔泰山 B.祁连山 C.昆仑山 D.天山 ‎5.关于②地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水力资源贫乏 C.位于太平洋板块 D.多火山地震 ‎6.下图表示输往②所在国M的工业原料和农畜产品的国家相关联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13‎ A.甲——小麦输往路线 B.乙——石油输往路线 C.丙——林产品输往路线 D.丁——铁矿石输往路线 解析:结合纬线和剖面图特征分析,①地附近为祁连山;②地所在地区是本州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水力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根据日本工业原料和农畜产品的来源可知,乙表示铁矿石输往路线,丙表示石油输往路线,丁表示畜产品输往路线。‎ 答案:4.B 5.D 6.A ‎7.有关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都是发展中国家 B.①国资源丰富,大部分的工业原料供出口 C.我国和图中四国构成了东亚五国 D.②③两国的居民为同一民族 解析:选D。本题应首先明确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①是日本,②是韩国,③是朝鲜,④是俄罗斯,然后根据各自特征做出判断。在亚洲国家中,日本为发达国家,A项错误;日本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所以B项错误;在亚洲分区中,东亚五国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而俄罗斯为欧洲国家,所以C项错误;D项②③两国居民同为朝鲜族。‎ 读某地1月等温线和不同月份台风移动路径图,回答8~9题。‎ 13‎ ‎8.下列关于图示半岛1月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气温低,内陆气温高 B.沿海气温高,内陆气温低 C.北部温差大,南部温差小 D.北部等温线向南凸,南部与纬线平行 ‎9.下列关于梅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梅雨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B.东亚临海各国都受到梅雨影响 C.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梅雨影响 D.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即为梅雨天气 解析:第8题,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朝鲜半岛1月气温分布是南高北低,中部地区向南凸出,北部温差大、南部温差小。第9题,“梅雨”导致降水增加、光照降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东亚沿海国家中朝鲜就不受梅雨影响,我国东部只有长江流域受梅雨影响较大。‎ 答案:8.C 9.A 读图,完成10~11题。‎ 图中全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岛屿或半岛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图中岛国的工业集中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是因为(  )‎ A.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B.沿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可以利用便利廉价的海洋运输 解析:朝鲜半岛南部与日本本州岛南部、四国岛、九州岛都分布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岛全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工业分布属于临海型,主要利用便利的海洋运输进出口商品。‎ 答案:10.D 11.D 读某年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百分比和当年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表,回答12~13题。‎ 主要工业原料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铁矿石 铜矿石 棉花 进口比例(%)‎ ‎99.7‎ ‎96.4‎ ‎95.2‎ ‎100‎ ‎100‎ ‎100‎ 主要产品 小汽车 船舶 摩托车 车床 照相机 合成纤维 13‎ 占世界市场(%)‎ ‎43.1‎ ‎72.6‎ ‎78.1‎ ‎57.2‎ ‎87.0‎ ‎48.7‎ 表中内容能够充分说明(  )‎ ‎①日本工业原料主要靠进口 ②日本经济实力强 ‎③日本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④日本人口少,国内市场十分狭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日本进口的工业原料与原料出口国之间的搭配,正确的是(  )‎ A.石油—沙特阿拉伯 B.铁矿石—智利 C.煤炭—印度尼西亚 D.铜矿石—中国 解析:第12题,通过读表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工业的特点是原料和燃料主要依靠进口,工业产品主要靠出口,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同时看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强大。由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日本人口少,国内市场十分狭小。第13题,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和东南亚。‎ 答案:12.A 13.A 二、综合题 ‎14.读东亚地区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填在横线上:①为________国;②西侧为________国,东侧为______(国家);③为________(国家);④为________海;⑤为________洋。‎ ‎(2)从A到B即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由__________向__________递减。东亚东部受____________风影响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获得较多的____________,自古是著名的______区。‎ ‎(3)东亚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________较远,气候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国家和地理事物加以判断。夏季,东亚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即图中由A到B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西部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较少,气候干燥。由于气温和降水由东向西变化,农业也随之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由于受气候、地形等条件的影响,自古以来东亚的东部地区就是著名的农业区,而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1)蒙古 韩 日本 朝鲜 日本 太平 ‎(2)东南 西北 季(夏季) 降水 农业 ‎(3)海洋 干燥 畜牧业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3‎ 材料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北亚区域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1)图甲中A、B两工业基地发展起来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根据图甲中A、B、C所在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在图乙中填入字母,完成三国经贸合作示意图。‎ ‎(3)图甲中①②③三地所在国家的城市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A为我国东北辽中南工业基地,B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两工业基地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资源与交通。第(2)题,由图可知,A代表中国,煤炭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B代表日本,高科技产业发达,但资源贫乏,需大量进口;C代表俄罗斯,资源优势明显,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第(3)题,①②③三地所在国家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多数集中于沿海地区。‎ 答案:(1)丰富的煤、铁资源(原料) 便利的海上运输(交通运输)‎ ‎(2)按上—左—右的顺序依次为C A B ‎(3)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沿海 1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