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知道回声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声音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个新的知识点,与生活密切联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 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讨论、分析。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1、白纸、直尺、橡皮筋,音叉等。
2、多媒体设备。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第三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创设
情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说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新
课
教
学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观察下列两种情况下泡沫球跳动的情况。
①将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
②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音叉。
学生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里的水面,可见
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实验
3
新
课
教
学
2、声音的传播
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
实验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
大家已经知道了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声呢?请同学们设计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
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3、液体能够传声:
演示实验: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吗?
3、声音的传播速度
演示实验:
4、人耳怎样听见声音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如: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放很响的鞭炮时,可以感到窗玻璃或窗纸振动等。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学生:鼓膜。
教师: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自学完成以后,教师找学生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分析回答
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实验分析:课桌紧挨在一起时,轻敲桌面能听到较大的声音。课桌分开后,用同样的力量轻敲桌面,听到的声音很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由此证实了猜想。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
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
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了人耳的相关知识,此处,自学即可。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课
堂
小
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3、声音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传播,大小不同(在15 ℃空气中声速v=340m/s)。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
业
布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复习当节内容
2.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学生汇报
学生练习完成
3
置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二、新知识预习
P31 1、2 预习作业: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及同步自主学习
(二)补充练习
同步自我评价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本节课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前应强调实验要求,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对学生操作步骤加以指导,可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拟订方案。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实验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