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践和认识关系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积极投身实践的自觉性
二、 学习重点难点
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42--P4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他们都是 。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制约的,也具有 。
(2)实践具有能动性
1、思考:读书是一种实践活动吗?
2、思考: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判断: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判断:实践是我们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5、思考:判定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13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 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 。
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 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
(2)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完备的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 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
二、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13
【课堂探究案】(25分钟)
探究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
1957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首次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了7年来的成绩和问题,着重讨论了淮河流域规划,提出了今后治淮的方针任务。要求治淮应从治标转到治本为主,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消灭洪、涝、旱灾;2010年10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委会议。用5年至10年时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建设任务,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1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组织制定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上游防洪水库、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工程建设内容。《实施方案》还明确了明确“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时期,“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38项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的治理工作如何体现实践特点的?
【误区警示】误区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评析:
误区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评析:
探究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目前我国交通秩序现状,为了保证人民生命安全,2013年伊始公安部出台新的交通规则,闯黄灯扣6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新的交通问题。公安部在积极调研,多次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闯黄灯作出了新的规定: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
结合材料说明,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知识分析对闯黄灯进行处罚的交通规定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误区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评析:
13
误区2:认识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评析:
【当堂检测案】(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在一系列近距离飞越考察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确认在土卫二星球的南极地区存在巨大的水汽“喷泉”,科学家发现其喷出的物质中除了水和有机物之外还有盐份,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可见,科学仪器可以
①增强人类的认识能力 ②改变认识对象的属性
③提供先进的认识工具 ④替人类作出精确反映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说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②认识世界要从实际出发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了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经验的同时,特别将中国35年来改革最重要的方法论与此相结合,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对这两种改革理念理解正确的是
①推进实践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互相结合
②“顶层设计”是对“摸石头过河”的辩证否定
③“顶层设计”重视整体,“摸石头过河”重视局部
④既要看到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又要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13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今年是改革开放35年,为此,某校高三学生围绕着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了探究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几个材料,并根据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由于30多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12分)
2.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懂得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2)理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知道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要看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真理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 学习重点难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13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46--P49,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与谬误
(1)真理:是标志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谬误: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 ,不符合的认识则是 。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 ,真理面前
(2)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 、认识能力和 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 ,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就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认识,再从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思考: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吗?
2、思考: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为何不同?
3、思考:真理是永恒的吗?
4、思考:人类探求真理经过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3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的前进或 的上升。
4.方法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 ,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二、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案】(25分钟)
探究点一 真理的特点
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
为什么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否认经典力学的真理性?
【误区警示】误区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故真理属于物质的范畴。
评析:真理属于意识的范畴,真理的客观性主要强调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以及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误区2: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
评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谬误是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并非相互包含的关系。
探究点二:追求真理的过程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13
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运用有关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类对DDT认识发展的过程。
【误区警示】误区1:只要立足实践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评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想形成正确认识必须立足社会实践。但是,由于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我们的认识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误区2:认识具有无限性,所以我们能够彻底认识整个世界。
评析:客观物质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是伴随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倾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当堂检测案】(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我国官方证实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成功降落在“辽宁舰”甲板上,在研制歼-15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克服了电磁兼容等难题,对舰载机的性能有了更深的认识,弥补了我国航空舰载机的空白。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变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2.下边漫画“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13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由最初的“基础性作用”重新定义为“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
①发展着的认识就是真理 ②认识具有不确定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漫画说的是: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谈到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了解时说:“西方对唐朝诗人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就是写月亮的,杜甫是写大众的,而王维是写悲哀的。”中国与西方对同一诗人有不同的理解,反映了( )
①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差异根本上来自于实践的差异性
③人们的实践水平决定着人们的认识水平
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二、非选择题: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认识:
结合材料,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3
角度,说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认识过程是怎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12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概述
《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核心问题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揭示世界的状态。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在上承第二单元“世界是什么”的基础上,进而描写了“世界怎么样”,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即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13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自主探究1、不是,读书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而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的活动的活动。 2、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3、错,完全脱离开人类社会的纯粹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但是人类社会领域中的单个人的活动是存在的。4、错。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获取认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或者是别人的言行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知识等。
5、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才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淮河改造把握了自然规律,尊重淮河的客观实际。
(2)实践具有能动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淮河真理方案,凸显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坚持了科学思想为指导。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淮河治理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凸显了社会性。不同历史时期治理方案不同,措施不同,可见历史性。
探究一【误区警示】误区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评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主观认识指导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特点。但我们不能因为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特点,就认为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误区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评析: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属于主观活动,不属于实践。改造世界活动又分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探究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出台对闯黄灯进行处罚的交通规定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为了解决新的交通问题,需要对处罚规定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否对闯黄灯进行处罚,以及处罚的力度等交通规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
探究二【误区警示】误区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13
评析: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误区2:认识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评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如果不能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我们追求的认识也是毫无意义的。
【当堂检测案】1、A 2、C 3、C 4、C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4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4分)
2.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自主探究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会不同。3、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认识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作为科学认识,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同的。因此,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并不能证明经典力学是错误的。
探究一【误区警示】误区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故真理属于物质的范畴。
评析:真理属于意识的范畴,真理的客观性主要强调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以及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误区2: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
评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谬误是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并非相互包含的关系。
13
探究二:(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类杀虫剂研制的发展。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证明DDT的有害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DT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伴随着其危害性的发现,人们不再使用。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DDT的使用到禁止,再到新的农药的研制,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新型农业的研制体现了认识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不断发展的。
探究二【误区警示】误区1:只要立足实践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评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想形成正确认识必须立足社会实践。但是,由于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我们的认识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误区2:认识具有无限性,所以我们能够彻底认识整个世界。
评析:客观物质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是伴随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倾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当堂检测案】1、A 2、B 3、 B 4、B
5、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认识。(4分)②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4分)③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圭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实现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4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