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概述: ‎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它与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特征——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二)能力目标 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学习重点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 一、阅读与思考:‎ ‎ 自主学习 ‎ 自主探究 13‎ 阅读课本P86--92,在教材中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原理: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方法论: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改革,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完善加以解决。)‎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 ‎(2)实现方式: ‎ ‎1.请举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例子。‎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4.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 ‎5、如何区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13‎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探究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目标要由实现“国强”转向重视“民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思考:‎ ‎(1)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对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的原因。‎ ‎(2)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什么?这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典型例题1】‎ ‎(2014·高考江苏卷30)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 这说明 ( )‎ A. 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探究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背景材料】‎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1)辨析:有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2)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典型例题2】(2014·高考福建卷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 ③→②→④ B ②→①→③ C ④→③→① D ①→④→②‎ ‎【典型例题3】(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13‎ ‎ 【当堂检测案】(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事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有( ) ‎ ‎①生产关系  ②三权分立思想   ③生产力   ‎ ‎④《圣经》   ⑤敦煌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表明(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C、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 D、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 ‎ ‎3、信贷消费已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但我们世代提倡“量入为出”,崇尚“无债一身轻”,因而消费的信贷“步履蹒跚”。从哲学角度,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 ‎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错误的意识必然阻碍事物的发展 ‎4、下列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5、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 ‎ ‎③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④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改革开放富起来”,是因为 (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改革就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 二、非选择题:‎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改革将成关键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材料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部署深化改革,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12分)‎ ‎ ‎ ‎4.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联系历史和现实,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能力目标 ‎ 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学习,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 ‎ 坚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 学习重点难点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课前预习案】(15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92--P95,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 自主探究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2)(3)‎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2、群众观点:‎ ‎ (1)地位:‎ ‎(2)基本内容:‎ ‎3、群众路线:‎ ‎ (1)地位:‎ ‎(2)基本内容:‎ 判断并说明理由:‎ 1、 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 ‎2.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 ‎3、群众观点就是群众路线。( )‎ ‎【原理总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 ‎ ‎ ‎ ‎ 13‎ ‎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探究点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背景材料】‎ ‎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山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2009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山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生态山东的建设,2009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同年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典型例题1】(2012·广东文综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探究点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背景材料】‎ 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个规划纲要》。与以往几个五年计划相比,《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目标增加较多,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13‎ 阅读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12分)‎ ‎ ‎ ‎【典型例题2】(2014·高考山东卷41)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9分)‎ ‎ 【当堂检测案】(1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就是指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我国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 B.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3.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 13‎ ‎,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4.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这个观点( )‎ A. 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 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人和实践主体的地位 C. 说明了群众没有英明的领导则是乌合之众,起作用相互抵消,合力为零 D. 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因为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 ‎5.国际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段歌词对我们青年人成长的主要启示是( )‎ A. 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    B. 创造人类幸福完全靠个人奋斗 C. 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 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6. 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7.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几位网友通过“民生热线”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 假如你参加了上述讨论,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9分)‎ ‎ ‎ 13‎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4.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自主探究: 1、略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 ‎ 5、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对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启示: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坚持正确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 ‎【典型例题1】答案D。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各种“设计”造就了相应的生活方式,体现了D项。A项中“社会制度”、C项中的“思维方式”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了社会意识的作用,而非社会意识的产生,排除B项。‎ 探究二:(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的观点是错误的。‎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虽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仍然存在着矛盾。从深层次上说,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方面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体制。‎ 13‎ ‎【典型例题2】答案A。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加快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 是生产力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上层建筑,其运行顺序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因此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④。①只涉及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符合。故选A。‎ ‎【典型例题3】答案C。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刑法修正案的通过是适应经济基础状况作出的选择。故选C。A与题意不符;BD说法本身错误。‎ ‎【当堂检测案】1、D 2、A 3、A 4、D 5、D 6、D ‎7、(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必须打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4.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自主探究: 1、错误。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错误。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3、错误。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3‎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山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山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典型例题1】答案A。 本题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分析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①正确。接地气、一头汗、两腿泥,强调记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实事求是,写出好新闻来;②正确。走基层,即强调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③与本题无关,排除;④本身错误,精神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排除。因此选A。‎ 探究二:(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典型例题2】(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当堂检测案】1、C 2、A 3、A 4、B 5、D 6、A ‎7、(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想指导)‎ ‎(2)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通过改革)‎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依靠群众)‎ 1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