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考纲展示:(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热点提示:(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3)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1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雄争霸 ‎1.背景 ‎(1)基础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2.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经济封锁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1955年,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点拨]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3.影响 ‎(1)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①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7‎ 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后来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国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点拨] 美苏之间的对峙在欧洲表现为“冷战”,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 ‎[思考] 美国史学家布利德说:“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你如何理解“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 提示:两极体制下,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问题1:探究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杜鲁门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方针,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同时美国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表明美国外交政策已经转向称霸世界。‎ 材料二中的信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说明美国通过对西欧国家的援助,促使其经济复苏,但实质目的在于遏制共产主义。‎ ‎[尝试解答] (1)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 17‎ ‎(2)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对杜鲁门主义进行的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 问题2:探究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一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 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材料二 正是在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孕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也孕育了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的态度,同时,它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回看“冷战”》‎ 材料一、二对“冷战”影响的评价有何不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事件?‎ ‎[信息解读] 材料一认为“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使人们长期生活在“冷战”的阴影之下。‎ 材料二则强调了“冷战”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且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变动,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尝试解答] 不同:材料一主要从负面影响去评价,材料二主要从客观积极影响去评价。方法:用全面、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 ‎【归纳总结】‎ ‎1.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影响 17‎ ‎①政治上: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冷战”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另一场战争”指的是“冷战”,即美苏之间的对抗,由于美苏之间的对抗,“世界不得不重建”。“二战”后美苏由战时联合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选择D项。‎ ‎2.(2016·常州调研)图中细长的树干代表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残的欧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复苏、开花。图中的夹板代表的是(  )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故答案为A。B项涉及的是政治方面,排除;C项涉及的是军事方面,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3.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  )‎ 17‎ ‎    图1          图2‎ ‎①图1 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 ‎②图2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 ‎④图2危机中,美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政治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图1中的柏林墙是由东德修建的,排除①;根据所学知识,图2的事件发生在1962年,排除②。答案为D项。‎ ‎4.“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B.意识形态的对立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经济水平的差距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据题干信息,“不对称”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水平的差距,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这两个争夺者”,不强调其同盟者,A项错误;意识形态不能说“不对称”,B项错误;据材料中“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可知,苏联的军事力量是强大的,C项错误。‎ ‎5.(2016·赣州模拟)“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为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这反映了在“冷战”时期(  )‎ 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 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 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 D.军事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 解析:选D 题干中未出现美苏插手地区冲突,故A项错误;“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为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说明并非和平力量占上风,故B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各国财政困难的信息,故C项错误。 ‎ 17‎ 考点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大国博弈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①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②进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③作用: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思考] 《全球通史》:“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提示: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2)日本的崛起 ‎①原因: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②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②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和不结盟的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④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东欧剧变: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社会制度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17‎ ‎②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标志着苏联解体。‎ ‎(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原因:“冷战”结束后,地区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②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9·11”事件。‎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②表现 一超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 ‎1993年成立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点拨] 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一种固定的世界格局。‎ ‎(2)多极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军事力量,这两者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思考]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处于独霸的地位,你如何批驳这一观点?‎ 提示:全球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力量不断壮大,牵制了美国的称霸活动。‎ 问题1:探究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63%。‎ ‎——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 [信息解读] 材料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力量消长逐渐发生了变化,西欧和日本 17‎ 开始在经济领域打破美国独霸的局面,这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尝试解答] 根源: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其他原因: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相对衰落;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 问题2:探究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材料一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 材料二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1)材料一中基辛格认为决定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加利认为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 [信息解读] 材料一反映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材料二中的信息“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和平”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尝试解答] (1)国家综合实力。‎ ‎(2)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 ‎【归纳总结】 ‎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可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②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方面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③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17‎ ‎(2)影响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②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二战前的几百年,西欧几乎是大战不出十年,小战年年有。但二战后西欧各国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为玉帛。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接近或达到彼此国界形同虚设的地步了。这主要得益于(  )‎ A.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 D.美国称霸全球战略 解析:选C 材料描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以二战为分界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加强各自在货币、能源、科技和市场方面的合作,所以答案选C。‎ ‎2.(2016·河北五校联考)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题干材料不涉及超级大国地位的改变、亚非国家的独立或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A、C、D三项。独立、自主、非集团是不结盟运动奉行的宗旨,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B。‎ ‎3.史学家评论说:1991年“八一九”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这表明“八一九”事件(  )‎ A.加速各加盟国离心的进程 B.导致了“独联体”的形成 C.使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实权 D.其实质标志着苏联解体 17‎ 解析:选A 通过材料信息“粉碎了……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可知“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过程,故选A。苏联加盟共和国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在1991年12月8日独联体成立,B项表述错误;“八一九”事件历经三天即宣告失败,戈尔巴乔夫重掌实权,C项错误,排除;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标志着苏联解体,D项排除。‎ ‎4.“冷战”期间世界平均每年爆发国际冲突7起,而1990~1992年三年间国际冲突总数为55起,平均每年18起。此后,随着国际组织加强干预,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冲突的频率大为降低。据材料可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有(  )‎ ‎①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 ③和平与动荡并存 ‎④“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初期国际冲突增加,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冲突的频率大为降低,说明世界形势是动荡与和平并存,而总体趋于缓和,②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①④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材料没体现,排除。‎ ‎5.美国副总统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  )‎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从材料中的“交往”“倾听”“磋商”等可以看出美国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承认,故选B项。不能说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和领导世界的愿望,题干也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A、C、D三项。‎ ‎6.(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以上材料均摘自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17‎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相关内容。第(1)问,从材料信息“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第三世界”可得出答案。第(2)问,从材料信息“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文化的区别”可知核心观点;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1)主要特点: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2)核心观点:当今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原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认同感;近代以来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迫使欧洲反思对抗的危害;“冷战”时期,美苏对欧洲的控制和压迫推动了欧洲联合的步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加剧,同源文化更易联合。‎ ‎ ‎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宣言书,也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了经济困难,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主权安全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逐步走向联合,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易误必明]‎ ‎1.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共同体是一个概念。(×)‎ 17‎ 辨析:“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2.不结盟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 辨析: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3.苏东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辨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苏东剧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当前中国已探索出了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4.当今世界是多极化格局。(×)‎ 辨析: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真正形成,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如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17‎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C项。‎ ‎3.(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德国在历史上的疆界变化。据奥匈帝国可判断①应为一战之前;②中德国未分裂,捷克斯洛伐克也未分裂的时期大致为二战后初期或1990年德国统一后至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前;据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可判断③的时间大致为二战前;据东普鲁士可判断④为一战后。综上所述应选C项。‎ ‎[地 方 卷]‎ ‎4.(2015·四川高考)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解析:选A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及图片中的“北纬38°线”“停战分界线”,由此可知此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的冲突不仅威胁到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更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所以美国对朝鲜半岛进行武装干涉,体现的是“冷战”格局的扩展,是“冷战”中的“热战”,A项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实施始于1947年,而且针对的是欧洲,B项排除。朝鲜战争中,美苏并未直接对抗,排除C项。虽然美国组织所谓“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但图片并不能说明联合国势力扩张,排除D项。‎ ‎5.(2015·江苏高考)“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17‎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选C 题干材料“新解放的国家”“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并没有使国际力量失衡,也不可能消除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B、D两项与史实不符。‎ ‎6.(2014·江苏高考)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 ‎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也是劳而无功的”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和多极的结合,A项符合题意。‎ ‎7.(2015·北京高考)(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 解析: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冷战争霸;随着加加林成为第一个太空人,美国也提出了登月计划,说明两国之间开展军备竞赛,把人类推进到“太空时代”。‎ 答案: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8.(2015·福建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17‎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据材料,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 答案: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 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现实 ‎(1)《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3.由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4.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实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针对训练]‎ 17‎ ‎1.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发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 A.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B.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C.完善法国的法律制度 D.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律。结合题意可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律强调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自由,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为D。‎ ‎2.美国学者约翰·梅森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作者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十月革命(  )‎ A.开辟了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新时期 B.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C.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竞争的时代 D.为日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冷战”的含义。“冷战”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色彩,故选C。‎ 二、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时间 特征 表现 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形成 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70年代 两极格局动摇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 两极格局瓦解 ‎“华约”“经互会”解散,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多极化趋势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针对训练]‎ ‎3.(2016·重庆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是(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瓦解 B.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C.国际力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D.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17‎ 解析:选B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间”可知,题干时间为1970年。两极格局瓦解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故A项错误;所谓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指的是其他力量中心的恢复发展,即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一超多强”是当今的国际格局特点,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崛起于1961年,故D项错误。‎ ‎4.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基辛格意在说明(  )‎ A.美国并非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C.单极世界的出现只是观察家的主观臆断 D.当前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实际上减弱了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意在说明,与“冷战”开始时相比,美国“单方面独断全部问题”的能力下降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D。A项与史实不符;“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B项说法错误;“单极世界”的说法有合理性,也基本符合“冷战”后的史实,因此并非只是观察家的主观臆断,排除C项。‎ 1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