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纲展示:(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热点提示:(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3)通过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容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考点1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大国重器
1.“两弹一星”
(1)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垄断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
[点拨]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
2.载人航天
(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思考] 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中国在航天工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广大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评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14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①成就: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银河-Ⅰ号”计算机。
②地位: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③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这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提示:政治上:加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和平的环境;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了综合国力,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上:带动相关领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社会生活上:新中国在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振奋了民族精神,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问题:探究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1955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图1: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1999年)
图2:中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人——杨利伟(2003年)
图3:中国“神舟6号”发射成功(2005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的目的。
(2)材料二中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成为航天大国。
[尝试解答] (1)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与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广泛交流;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队伍壮大并积极投入科技第一线。
【归纳总结】
我国科技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及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4)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必须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环境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1.电视剧《国家命运》讲述了我国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下列对“两弹一星”科技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选C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故选C。
2.(2016·新余模拟)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14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解析:选B 结合材料可知,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这一现象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故选B。
3.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解析:选B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明确提出的,与题干时间“1985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分析,B项正确。
4.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1967年日美就中国核武器的事情达成的协议。依据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中国无关;B项不够全面;C项是发生在1950年。
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4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选A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此B项说法不正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故C项说法不正确;1973年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故D项也不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侧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是常考内容,一般性的规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侧重点主要发展军事科技,原因是国际环境紧张,需要加强国防力量;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侧重点是发展经济,原因是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考点2 “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振兴文教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提出
①背景: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③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④硕果:出现了一系列贯彻“双百”方针的出色作品。
[点拨]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评批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思考]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双百”方针有什么不同?
14
提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双百”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在科学、文学艺术领域提出的方针,是学术、文艺领域民主化的体现,是一种文化方针,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明显的区别。
(2)曲折的年代
①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②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①建立人民教育: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②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④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①表现: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②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思考]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提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教育的复兴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4
③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④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⑤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启动了“希望工程”。
⑥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问题1:探究双百方针
材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据材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
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尝试解答]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问题2:探究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14
材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材料一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材料二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教材封面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材料二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说明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严格考试制度”体现了对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
[尝试解答] (1)“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2)史实: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的高考制度。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归纳总结】
1.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发展和繁荣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并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3)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创作的基础。
(4)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5)粉碎“四人帮”后,文学艺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电视等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视觉化、形象化插上了翅膀。
2.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大量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教育为经济发展各部门提供一支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有高知识含量的经济的发展。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社会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14
1.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解析:选A B、C两项均不利于文化建设,排除;D项出现于新时期,排除。“双百”方针促进了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建设,故选A项。
2.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确税,不让人口增值拖经济的后腿,1958年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肯定马寅初的人口主张,认为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对马寅初人口思想及对其评价认识正确的是( )
A.该思想的提出是学术领域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该思想的提出不利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
C.前者否定该思想是因为它超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后者肯定该思想得益于思想解放、纠正了“左”倾路线
解析:选D 马寅初的人口思想贯彻的应是“百家争鸣”的方针,A项排除;马寅初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经济建设,B、C两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左”倾路线的纠正,思想的解放,使得马寅初的人口主张重新被重视和肯定,故D项正确。
3.(2016·南通调研)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解析:选A 题干时间信息“1957年到1966年”是解题的关键。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是在1995年,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在1977年,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故B、C、D三项错误。
14
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可以判断出此决定的核心主张是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正确。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高新科技发展,高性能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方针,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4.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5.“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政局稳定,拨乱反正,重要保证是教育立法。
[易误必明]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辨析:“两弹一星”研制战略的提出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中国面临美苏的核威胁,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但是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只是客观目的,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
2.坚持“双百”方针,就是在文学艺术上无限自由,不受约束。(×)
辨析:“双百”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发展,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都可以自由出版。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
14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
2.(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意在考查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其主要目的。
[地 方 卷]
3.(2014·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4
解析:选B 根据时间“1952年”可知,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下一步的目标是实行“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为经济建设服务,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此时我国院系调整的目的是为全国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而非仅为天津经济建设服务,D项错误。
4.(2014·江苏高考)如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解析:选C 根据“文革”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科教”等信息可知,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故选C项。A项是在“文革”期间;B、D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不符合方印中的信息。
一、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14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针对训练]
1.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市民文化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推动了世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是主要因素。
2.(2016·岳阳模拟)明朝时期,在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商人出现频率很高,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以拼搏形象示人,且重视商业描写。这主要反映出( )
A.社会商品经济的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商人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解析:选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明朝“三言二拍”第一次将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A项并非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并未涉及政府政策变化,B项排除;此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宋明理学,统治者仍推行抑商政策,D项错误。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点与主要表现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1949~1956年
深受苏联
影响
(1)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1956~1966年
探索中
前进
(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科技与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6~1976年
遭受严重
挫折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
(2)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
繁荣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
(2)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针对训练]
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14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的高潮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根据所学可知,“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三大改造”是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58年进行的;C项是从1966年开始的;D项是在1978年后。
4.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选A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1977年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