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岳麓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一轮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岳麓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1|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的产生、发展 ‎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周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元时期: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2.城市的发展 ‎(1)城市功能的变化 ‎①从周至唐: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②宋代以后: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城郭和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商贸城市的兴起 ‎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②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 ‎ ‎ 16‎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史料一 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②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③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史料二 今朝半醉归④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⑤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史料三 ⑥(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⑦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煕朝新语》‎ ‎[学会读史]‎ 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史料一中①说明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②反映出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离开家乡;③反映出“夜市”出现,娱乐业、酒店等行业繁荣。‎ 史料二中④说明商业发展深入到农村;⑤说明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史料三中⑥反映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⑦反映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获得较快发展。‎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根据史料二,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 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根据史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 16‎ ‎,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思维拓展 ‎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特点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 ‎(二)古代城市的变迁 史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①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②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全球城市发展史》‎ 史料二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16‎ ‎ ‎ ‎[研读史料]‎ 史料一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原因。从①②信息中可以得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史料二反映了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由③④的城市平面图可以看出,城市布局突破时空限制;⑤反映出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南方超过北方;⑥反映出经济中心越来越多,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贸易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提示】 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夜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思维拓展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 ‎1.《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 16‎ ‎【解析】 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宋代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代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2|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①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②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⑤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 ‎①概况:明中叶以后,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②特征 a.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 b.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③地位: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 16‎ 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发展缓慢的原因 a.经济结构: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b.封建剥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c.专制统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d.不利政策:明清两朝实行的“重本抑末”政策和“海禁”政策,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资本主义萌芽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标志: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 ‎(2)两个推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3)三个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 ‎(4)四个阻碍:自然经济的抵制;官府的剥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制统治。‎ ‎2.“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取向发生矛盾。‎ ‎(2)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①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以商鞅变法为代表。‎ ‎②西汉:汉高祖强化重农抑商,压制私人商业。‎ ‎③中唐及宋元:执行此政策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④明清:压制商业发展,对商人进行盘剥,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几种经济政策关系示意图 16‎ ‎3.近代前夜的危机 ‎(1)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对外积极殖民扩张。‎ ‎(2)中国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 ‎(3)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 史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①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史料二 ③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④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研读史料]‎ 史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①可以得出商人的投资方向;由②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二反映了“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③反映出“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④指出其造成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 ‎[史料运用]‎ ‎(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提示】 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经济政策因素:“重农抑商”。‎ ‎(2)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不仅使沿海人民生活走向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思维拓展 ‎ ‎1.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16‎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2.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对此的最好印证。‎ ‎②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③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④主观原因: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2)影响 ‎①积极影响: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3.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解析】 “重农抑商”在明清以前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但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C两项错误;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 16‎ 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黄冈质检)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海禁”政策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 ‎【解析】 清朝的“海禁”政策阻碍了英国棉纱、棉布进入中国市场,A项正确;中国棉纺织业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相对于英国的机器生产而言非常落后,B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低,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抵制是英国商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根源,而非背景,D项错误。‎ ‎【答案】 A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7‎ 明成祖迁都 明代商业发展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6‎ 宋代东南沿海出现民间崇拜 宋代沿海商业发展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7‎ 外国货币涌入中国 古代对外贸易 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6‎ 交子在民间流通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6‎ 人物描述 明代区域长途贸易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40‎ 古代海洋的利用 古代经济的特点 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2·新课标全国卷·26‎ 社会结构的变动 明清工商业的发展 ‎2011·新课标全国卷·25‎ 货币的使用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6‎ ‎2010·新课标全国卷·27‎ 明代货币变更 明代商品经济 主题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主题立意]‎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近几年全国高考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影响上,如宋代、明代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等重要知识点。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7明成祖迁都、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7外国货币涌入中国,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考查的。‎ ‎[知识交汇]‎ ‎1.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但在不同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试系统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提示】 ‎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 起 商周 产生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 春秋战国 私商 重农抑商 发 秦汉 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展 魏晋南北朝 中唐后有所松动 繁 隋唐 荣 宋元 自由、繁荣 鼎盛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 抑商、锁国 ‎2.古代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提示】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的发展,特别是纸币的出现和应用。‎ ‎[跟踪训练]‎ ‎1.(2016·郑州质检)《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16‎ 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表明古代法律(  )‎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 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解析】 题干主要是唐代对市场上出卖有毒脯肉的处罚条例,可见唐朝对市场秩序的管理比较严格,故A项正确;古代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属于私法范畴,但是否以私法作为主要立法方向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解析】 材料中该地区的民众“舍本而务末”,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A项正确;“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表明区域商贩还是有利可图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主题二 “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题立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个方面。“农本抑商”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延续和体现,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下迅速衰败。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是影响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高考中对此考查较多:①从正反两个方面考查“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与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考查“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②以新材料、新情境为切入点,考查对“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概念的理解。③“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16‎ ‎[知识交汇]‎ ‎1.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 ‎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 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 容 相同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 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提示】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有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与变革。‎ ‎[跟踪训练]‎ 16‎ ‎3.(2016·鹰潭一模)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解析】 依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可知在房产买卖时必须首先征得亲族的意见,只有亲族放弃购买权之后才能再卖给四邻最后卖给他人,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不抑兼并”,故B项错误;房屋买卖有先后顺序,由此可见朝廷对民间买卖是严加管理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4.《明宣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解析】 “朝贡贸易”一般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由官方主持,与材料“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可知,明朝政府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的信息无法得出倭寇侵扰沿海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外贸税收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 B ‎[展答题模板]‎ 审题干、析选项,选择题常用解法 ‎(见第3讲[展答题模板])‎ ‎ ‎ ‎[示经典例题]‎ ‎【例】 (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16‎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点拨】 ‎ 审题干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析选项 A项 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 排除 B项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正确 C项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已受到限制 排除 D项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 ‎【答案】 B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2.(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6‎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4.(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 ‎【答案】 D ‎[练分省考题——借鉴]‎ ‎5.(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6‎ ‎【解析】 从题干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等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市制度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项符合题意。由于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业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A、C两项表述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 ‎【答案】 B ‎6.(2015·安徽高考)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 ‎【答案】 A 1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