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 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与德育: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领略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辉煌。‎ 二、作者简介:‎ ‎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指导朗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5‎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字词归纳:‎ ‎1.重点词: ‎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类似 ‎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 ‎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 ‎2.通假字:‎ ‎①长约八分有奇: 通 释义:‎ ‎②诎右臂船: 通 释义:‎ ‎③右手倚一衡木: 通 释义:‎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释义:‎ ‎3.一词多义:‎ ‎    为宫室(   ) 佛印绝类弥勒( )‎ 为  中轩敞者为舱(   ) 绝 来此绝境(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群响毕绝( )‎ ‎ 明有奇巧人( ) 高可二黍许( )‎ 奇 可 ‎ 长约八分有奇( ) 珠可历历数也( )‎ ‎ 其人视端容寂( ) 祌情与苏、黄不属( )‎ 其 属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有良田美池之属( )‎ ‎(三)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四)再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四、阅读课文,课堂小结 5‎ 学生齐读课文,布置下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一、齐读,解题导入:‎ ‎1.齐读课文;‎ ‎2.题目“核舟”是什么意思呢?一枚桃核上能刻些什么东西呢?这节课来我们具体探究一下。‎ 二、整体感知、图解课文:‎ ‎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 ‎3.图解课文。‎ 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 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 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 二、具体介绍核舟 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 奇巧 船背----题刻及颜色 三、对“核舟”总结、评价 三、研读段落、亮点分析:‎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 ‎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讨论第二段:‎ 5‎ ‎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二)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 ‎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 ‎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 ‎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 ‎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 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 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三)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四)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很多启示。‎ 五、布置作业:‎ ‎ 1.本文的字词归纳。‎ ‎2.背诵全文。‎ ‎3.同步练习。‎ 教学后记:‎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