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课题
第一章 第三节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学时
1
总课时
3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
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特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札记
4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特点:体外(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
变态发育
通过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找不见妈妈。
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 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 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3. 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最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4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作业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学生分析的信息资料除了教材提供的之外,教师还可以多提供一些。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或网上查询来收集资料,探讨两栖动物在发展史上的兴衰过程,两栖动物的兴衰与生活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2.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比较
早期蝌蚪
成 蛙
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
头部
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
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生活
躯干、四肢、尾
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
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体外(水中)受精――-有性生殖
发育:幼体在水中发育,幼体发育为成体要经过变态
4
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