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二)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荒漠化的防治(二)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 读图指导 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 ‎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 ‎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 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 ‎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 ‎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解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思考 ‎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点拨 ‎: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 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 4.治理措施 ‎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 ‎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 ⑸控制人口增长 ‎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指导读图 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点拨: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点拨: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活动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点拨: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点拨: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点拨: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典型例题: 【例】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 ‎ 解析: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常分布在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此外,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引起的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我们称之为寒漠,像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荒漠一部分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部分是人类长期活动造成的,其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荒漠化的实质是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后,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从广义看,土地荒漠化不只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荒漠并不等同于荒漠化,通常意义上的荒漠化是相对于人类历史进程而言的,而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在地质时代已经形成。荒漠化土地只是荒漠的一部分;荒漠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类活动因素,后一个因素往往是形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南方局部地区也不乏荒漠化现象。无论按地表物质组成,还是按成因、按土地类型来分,荒漠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沙漠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类型。答案:D 作业:‎ ‎ 大思路第16页至17页大题 课后反思 ‎ 同上一节的反思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