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一、考情分析
2011年
2012年
2013年(Ⅰ)
2013年(Ⅱ)
2014年(Ⅰ)
2014年(Ⅱ)
2015年(Ⅰ)
2015年(Ⅱ)
30.“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比较
30.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29.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40.相对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
28.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29.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9.康有为思想主张
31.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东南互保”
40.三次科技革命与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迁
41.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
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
二、阶段特征
中国: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政治: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八国侵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由于康、梁的推动,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虽说由于顽固派的反对,这场政治运动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厚重而深远的);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
大步。)1919年5月——1923年底,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经济:
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中华民国成立,列强忙于一战,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民主性、革命性和不平衡性。
思想: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派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政体的尝试,对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民主共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世界: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各国争相对外争夺,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文明时代向纵深方向发展。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新古典主义美术兴盛,大师辈出;电影诞生。
三、重点问题
1.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②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侵华目的。注意将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与世界史联系起来,分析列强侵华特点变化的世界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
相似之处: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华手段极其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灾难。
结局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抗日战争中国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
(1)从领导因素来看: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从民众动员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斗争,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3)从战略战术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从国际环境看: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活动采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4.用多种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来评价辛亥革命。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是重要意义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在精神文明领域,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在物质文明领域,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辛亥革命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特别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智者。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变化,,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的重要一步,;经济上:临时政府的诸多法令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几年时间获得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在法制上,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平等自由民主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及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思想上,使得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与自由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社会习俗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逐渐形成。
从社会史观角度看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革命史观角度看
辛亥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历史也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5.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
(1)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
相同点:①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②都建立了不同性质的政权。③其失败都是由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致。④都有体现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前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是中国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②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后者是农民阶级领导的。③结果不同。前者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只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加速了它的衰落与崩溃。
(2)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
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于民主
不同点
革命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先进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充分而深厚
缺乏
革命目标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与影响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6.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通过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侵华资本和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1945年以后,在美货倾销、官僚资本排挤压制下,民族资本企业陷入绝境。
7.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8.近代以来中外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
提示:要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其不同的原因,要注意答案组织的全面性。
9.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成因、评价。
特点:
(1)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这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一方面形象的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成因: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
(2)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3)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4)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水平很低,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5)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
评价:
(1)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10.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在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的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在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维新变法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同:都是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巨大的震动;都是借助传统文化,前者借助古罗马文化,后者借助孔子思想。
异:(1)历史作用不同。前者使西方社会进入了光明的时代,后者由于封建顽固实力的阻挠,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2)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到了欧洲大陆以及英国。后者只是上层的变革,缺少群众基础。
12.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比较项
前期
后期
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
追求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作用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相同点
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1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和特点。
阶段
时间
内容
代表
阶级
主张
特点
第
一
阶
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主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第
二
阶
段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政体
学习西方技术及政治制度,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孙中山
民主共和
第
三
阶
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民主与科学
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14.对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要求;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三民主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很大的空想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积极作用: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就是突出的例子。
(2)局限性: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②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5.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中尊孔与反孔的实质。
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都与孔教有关,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深。无论是利用还是坚决清除都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出发点的。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反对旧道德,在运动中提出了达到孔家店的口号。具有明显的偏激性。其实,对待传统文化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辩证的看待。
16.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17.比较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全面比较巴黎公社革命与十月革命
比较项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以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的战争有关;都与解决矛盾尖锐有关
革命领导者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自发的斗争
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即广大农民
革命措施
政权建设;经济上
三个文件:《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革命结果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影响
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异同
革命
异同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同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基础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参加的人民大革命
指导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结果
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
异
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心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包围城市
影响
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8.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
人物
模式
评价
列宁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斯大林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是斯大林的重要探索,在战争时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源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道路,但多有失误,苏联最终解体
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用新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渡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界近代时空连线
(1)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首先在意大利萌芽,然后在西欧国家出现;政治上,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诞生了经典力学;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2)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发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英国则进行了议会改革;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潮流;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国际关系上,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3)电气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治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思想文化上,电的发明和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国际关系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形成:(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2)拓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3)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4)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影响:(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亚非拉国家在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3)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4)
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21.浪漫主义文学、新古典主义美术出现的背景、特点、代表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1)背景:①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动乱不已。②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的“理想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2)特点:①不再刻意突出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②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主要特征。(3)代表作: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作家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拜伦的《唐璜》;德国作家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1)背景: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2)特点: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安格尔的《泉》。
22.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1)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2)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3)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界限,使人的思维方式从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23.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的原因。
(1)经典物理学适用于文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由于认识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还有许多缺陷。
(2)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3)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提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的缺点,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学术热点
1.史界争鸣——五四运动
齐卫平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变动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一文中,就五四时期新型政党和新的社会政治力量的产生以及新的道路的选择等三个方面,与五四前后思想变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齐卫平认为: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内循环式发展轨迹被打破,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第二,在道路的比较中,经历的演变历程是由戊戌变法时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时取法英、美,再到新文化运动前期走法国大革命的路,最后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俄国的路;第三,在主义的抉择中,由于五四前后政治关系的变动呼唤新型政党的出现,阶级关系和运动主体力量的更替要求新的思想武器为指导,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去旧取新的内在要求,决定着由选择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黄亚玲的《生产力发展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一文认为: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思想文化层面,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五四运动也是必要的。在生产力发展的视
角下可以看出:生产力发展之于五四爱国运动来说,其作用是显性的,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是导致爱国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而五四爱国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之于生产力发展来说,其作用则是隐性的,却又是极其重要的,即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还是科学技术认识的提升,都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2.史学拓展——深度解读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革命,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第一,它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特
别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被压迫民族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它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十月革命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条件。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方
向。“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3.不同历史视角——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多维理解
视角一: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学者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一书详细考查了中国近代思想演变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寻求中国的独立、富强,挽救民族和文化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把现代化的希望寄托于西学之上,选择西化为中国文化之出路。而一战的爆发和它所造
成的巨大灾难使西方文化的弊端暴露无遗,西方社会对自己的文化也进行了反思,出现了一种战后不安与悲观的情绪,同时也使一心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产生怀疑与动摇。于是中国
出现了一个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热潮。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重大变动之一。这样的学术梳理使我们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和理解。
视角二:从思想观念争论的角度来思考
(1)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4)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4.史学拓展——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核心价值思想
在中国近代重新建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中,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和领袖孙中山是走在最前列、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孙中山X,j-}L孟的“仁学”思想给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要发扬救世之仁、救国之仁。他将西方的人道主义加入到了中国传统的“仁德”之中,对传统的“仁德”观念进行了扬弃式的发展。所谓“民权主义”,就是要使人民享受平等、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所谓“民族主义”,就是要反抗异族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为国家争自由;所谓“民生主义”,就是要实现经济平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发展国家资本、实行博爱,图谋民众之共同幸福。三民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出了三大历史任务。
孙中山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价值元素,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