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2.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一)教师准备: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FLASH动画。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视频。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二)学生准备:彩笔、白色的细线。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出示一张三口之家的照片,同时质疑:
1.你觉得男孩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哪些地方像?
2.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观察、思考、回答
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
不是
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吗?
通过这样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让课堂很好地贴进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很自然点拨出本节的主要话题。
11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2.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3.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我们得先找一找亲代和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播放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动画
质疑: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带着问题观看
通过让学生观看人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动画,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解决了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过渡: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展示图片:
质疑:
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过渡: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放录像。
(板书,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过渡:大家能否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等,
生殖细胞。
释疑:蛋白质和DNA
没有。
观看视频。
小组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动手画出:
染色体
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模拟演示: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表示基因。把长绳高度螺旋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
认真思考,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通过展示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引出基因与染色体、DNA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从视频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艺,将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让学生用语言归纳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11
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1)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过渡:大家能否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区段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2)制作染色体模型(板书)
引导学生模拟演示,并进行小组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根据以前学过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画的图解和制作染色体模型,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3)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渡: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
11
那先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板书)
动物种类
染色体数
植物种类
染色体数
家蝇
8
牡丹
10
蟾蜍
22
豌豆
14
青蛙
26
萝卜
16
猫
38
桃
16
虎
38
西瓜
22
狮
38
水稻
24
蚯蚓
36
冬瓜
24
大熊猫
42
茶
30
家兔
44
荔枝
30
金丝猴
44
花生
40
黑猩猩
48
小麦
42
鸡
78
人参
44
出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图片,
讨论:
①数一数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②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③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
过渡: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呢?
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并板书: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过渡: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图片)
看看这个立正站着的女孩有哪些不正常的地方?
11
什么原因造成她不正常呢?出示该女孩染色体图片,让学生计数她的染色体数目。
认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46条23对
成对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交流讨论
她的胳膊外翻,脖子很粗……
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对照图片,仔细计数,得出结论:
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通过列举不同的动植物的染色体数,使学生认识到动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展示正常人体的染色体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到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以及成对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差不多。
通过让学生观察染色体异常的男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必须保持稳定。否则性状就会发生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怎样保持染色体的稳定做好铺垫。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出示一张痴呆儿的照片
11
展示正常男性和痴呆儿的染色体图片
正常男性
痴呆儿
通过观察这两幅图片,能否找到痴呆的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过渡:我们知道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出示课件: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在每对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成对的基因,让学生做练习。
(板书,染色体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质疑:大家观察图片,成对的基因在这对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否相同?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不同的卵细胞。
过渡: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
11
研究起来不方便。
出示果蝇图片,并介绍: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
对照图片,仔细计数,得出结论: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
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
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汇报做的结果
观察并释疑:
相同。
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
认真倾听
以人体一对染色体为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人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如何保持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果蝇,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中选用材料的重要性。
以果蝇为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如何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来保持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归纳和总结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画图设计,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后,才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
11
并质疑:
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过渡: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画图设计: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展示,并引导学生自己评价。
对照设计,引导学生小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比,发生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这就是减数分裂。
是随意的一半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过渡:其实科学家对有性生殖过程中,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早在19世纪就进行了探究,大家阅读课本P31第三自然段,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即时检测,把握规律:
请写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规律(用n、2n表示)
亲代(2n)
↓
生殖细胞(n)
↓
子代(2n)
11
过渡: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谁能根据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评价、进一步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
小结: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8个4对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小组讨论,画图,分配组合。
汇报做的结果。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认真阅读
认真填写
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体味自己探究过程的喜悦,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通过即时检测,让学生总结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宽视野。
11
让学生懂得学习远没有结束,课下可以继续进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1.(1)图解;(2)模型;(3)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成对;不同种生物数目不同;同种生物相同。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形成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变化:
减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2n→n→2n
2.基因:
体细胞成对;成单;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成对。
检测案
1.基因存在于( A )
A.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上
C.细胞核内的蛋白质上 D.细胞膜上的染色体上
2.下列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的是( A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精子 D.卵细胞
3.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分别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4.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 B )
A.都来自父方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C.都来自母方
D.有的来自父方,有的来自母方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B )
A.减少任意一半
B.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C.增加一倍
D.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6.玉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0条,其雄花产生的精子和雌花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别是( B )
A.20条、20条 B.10条、10条
11
C.20条、10条 D.10条、20条
7.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C )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8.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D )
A.染色体 B.生殖细胞
C.细胞 D.基因
9.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D )
A.2n→2n→2n B.n→n→n
C.n→2n→n D.2n→n→2n
10.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 )
A.24条 B.12条 C.22条 D.36条
11.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C )
A.染色体即是DNA
B.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
C.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
12.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B )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13.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
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
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
14.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A )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
B.由体细胞遗传
C.精子遗传
D.卵细胞遗传
15.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情况是( C )
A.46条,46种形态 B.46条,23种形态
C.23条,23种形态 D.23条,1种形态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