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对上述两个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学习本节内容后,需要对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遗传系谱,这部分的内容教学可以让学生对遗传规律的进行灵活运用,培养综合、分析等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两节课:第一节课学习性别决定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红绿色盲为例)的特点;第二节课学习其他的伴性遗传病特点及不同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与比较。
教学过程可以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主动参与学习策略。
概括性判断的形成,必须是在学生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抽象出所包含的共同因素,通过自我抽象概括过程,形成明确的判断,揭示规律。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推理、以形成正确的判断。
(2)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以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知识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色盲伴性遗传传递规律的讨论、归纳和总结;随着来源于生活的问题的探讨和解释,学生的不断地改造脑中的旧知识,获得完整的伴性遗传规律的新知识。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第1课时)
知识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
(2)举例说出不同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等伴性遗传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伴性遗传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科学探究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课前准备
学生:
课前预习,了解性别决定和色盲的遗传规律等内容。
教师:
制作课件。
● 教学流程及分析
▍流程一:导入新课
思考几个问题:
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①为何人群中男女比例接近1:1?生男和生女又是怎样决定的?②为么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红绿色盲与哪种染色体有关?它是显性基因控制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的?③红绿色盲的遗传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 性别决定
目的: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概念、性别决定的过程
1、教师介绍基因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实验证明(摩尔根),染色体学说。
展示男性与女性卡通图,提问雌雄异体的生物性别由什么决定:学生推论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教师介绍性别决定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概念。
总结: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作为基因的载体,某些染色体的出现与组合,和性别紧密关联。这些染色体被称为性染色体,而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则被称为常染色体。
2、展示下图,教师提问:1、人类的体细胞体细胞中是否有性染色体?有几条性染色体、几条常染色体?配子中有几条性染色体、常染色体?2、人类性别在什么时候决定? 3、男女比例为何是1:1?
学生回答:人类的体细胞中也含有性染色体,共有2条性染色体,44条常染色体;配子中含1条性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人类性别在受精作用时决定;男女比例为1:1的原因是男性体内精子有两种,且比例为1:1(22+X : 22+Y=1:1)
3、教师总结XY决定型的生物,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简介ZW性别决定型及其他类型生物。所有的哺乳动物、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以及很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如大麻和菠菜。其他的性别决定:1.ZW型性别决定:雌性个体用ZW表示;雄性个体用ZZ表示。后代性别比例同样是1:1。如鸟类(包括鸡、鸭等)和蛾蝶类等。2.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的数目或倍数决定。蜂王和工蜂是雌性,染色体的数目为32,而雄蜂是雄性,染色体数目为16。
二、伴性遗传
教师提问:1、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是否一定有其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2、差异基因的数目在雌雄个体中是否相同,遗传现象是否相同?引出伴性遗传概念。(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遗传时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类性状的遗传被称为伴性遗传。)
1、以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显示下边的红绿色盲检查图
上面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中的数字、动物和图形分别是什么?(动物“骆驼” 、数字“58”)。
2、我们从平时的体检中就已经知道,如果看不清以上图片内容的同学,很可能就是红绿色盲患者。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据统计,我国男色盲患者的比例是7%,而女色盲患者的比例只有0.5%。
教师出示一个典型的色盲家系图。介绍家系图中,通常以正方形代表男性,圆形代表女性,以罗马数字(Ⅰ、Ⅱ、Ⅲ等)代表世代,以阿拉伯数字(1、2、3等)表示个体,深颜色或阴影部分表示患者,两个个体之间用横线连接,表示婚配。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1、控制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从哪些亲子代可以判断?
2、假设红绿色盲的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3、若确定红绿色盲属于伴性遗传,那么红绿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Y染色体上呢?
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第Ⅱ代3号和4号个体无病,但第Ⅲ代6号个体却有病,说明红绿色盲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问题2:假设红绿色盲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男、女性患病的比例应该是1:1,但家系图三代共20个个体中,有4个患者都是男性没有女性患者,说明红绿色盲基因极有可能在性染色体上。
问题3:如果在Y染色体上不可能出现女性色盲,而女性色盲的存在说明了红绿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正常色觉的双亲产生的后代中既有正常色觉,也有红绿色盲。表明红绿色盲这一性状为隐性性状,因此,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第1代1号男性将其Y染色体传递给第2代中2号男性,由于第1代1号男性为色盲,因此第2代中2号男性也应为色盲患者。然而事实上第2代2号男性表现正常,并未患病。因些色盲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而位于X染色体。)
3、请你写出下列男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4、绘制上表中几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要求: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举例:遗传图解1:女性正常和男性色盲婚配
亲代 女性正常 男性色盲
XBXB × XbY
配子 XB Xb Y
子代 XB Xb XB Y
表现型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
遗传图解2: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婚配
亲代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
XB Xb XB Y
配子 XB Xb XB Y
子代 XBXB XB Xb XbY XB Y
表现型 女性正常 女性携带者 男性患者 男性正常
学生互评遗传图解,教师综合讲评。
提醒学生关注以上四种婚配方式中色盲基因的遗传规律。即父亲的色盲基因传递给
女儿,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
5、合作探究归纳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a .依据已知资料(遗传图解,家系图),小组合作,归纳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b.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讲评
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有以下三点:
(1)男性患者比例多于女性患者。
(2)交叉遗传现象。父亲将色盲基因传递给女儿,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
(3)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女患父子患)
以上三点遗传规律不仅是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征,并且还是所有由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特征。
▍流程三:课堂反馈
例题1下图是某家族的色盲遗传系谱。7号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
例题2:一个色觉正常的妇女她的双亲色觉正常,其哥哥是色盲患者。该妇女是色盲基因型携带者的几率?
例题3:血友病是隐性伴性遗传,某人患血友病,他的岳父表现正常,岳母患血友病,对他的子女表现型的预测应当是?
例题4: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先天聋哑属于常隐,一对夫妇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既聋哑又色盲的孩子,请推测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及概率。
●教学感悟(反思)
1.本节课把确定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后,无疑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挑战,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挑战,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应该适当调整其难度,但是整个思维过程是完全可以渗透到学生的研究过程中的。这种探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生物统计学的科学思想也渗透到了学生研究的过程中。
2.学生在针对遗传病的问题思考中,懂得了正确对待遗传病,科学预防遗传病,积极地理解婚姻法的合理性。
扬州市新华中学 陆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