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河中石兽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教师讲授这篇文章时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上,字词和语法不必作为教学的重点。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四、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去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纪昀学问渊博,‎ 6‎ 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交代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奇闻、乡野怪谈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 二、预习诊断 ‎【课件展示,独立完成,教师明确,反馈矫正】‎ ‎1.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 ‎ 湮(  )  啮(  )  溯(  )  欤(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 ‎(4)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如是再啮 ‎(7)不亦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明确〕 1.pǐ mù zhào fèi yān niè sù yú 2.(1)倒塌 (2)年 (3)拖 (4)埋没 (5)事物的道理、规律 (6)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7)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8)按照 三、熟读课文,准确翻译 ‎1.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生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翻译。‎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6‎ ‎3.指导特殊句式。‎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于上流求之”)‎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句,“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了十多年,寺僧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了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四、积累文言现象 ‎【师出示课件,梳理出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明确答案后生整理入课堂笔记。】‎ ‎1.古今异义。‎ ‎(1)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 ‎(2)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 ‎(3)尓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 ‎(4)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 ‎(5)渐沉渐深耳 古义:    ;今义:     ‎ ‎(6)转转不已 古义:    ;今义:     ‎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义:    ;今义:     ‎ ‎〔明确〕 (1)经历/阅读 (2)年/年龄 (3)事物的道理、规律/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4)代词,这/一般为判断动词 (5)罢了/耳朵 (6)停止/已经 (7)只/但是 6‎ ‎2.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明确〕 (1)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 (2)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 ‎3.一词多义 ‎(1)为 ‎(2)之 ‎〔明确〕 (1)介词“被”/动词,成为/动词,认为是 (2)代词,指讲学家的这种观点/结构助词,的 五、梳理内容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3.仔细阅读全文,填写下列表格。‎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6‎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六、质疑探究 ‎【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在班内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同学集中释疑】‎ ‎1.质疑: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明确〕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2.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明确〕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七、指导背诵 ‎1.方法指导。关系背诵法: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2.小组内开展背诵比赛。‎ ‎3.规定时间,检查背诵效果。‎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6‎ 六、板书设计 ‎  借事说理 ‎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 讲学人:空谈理论 ‎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 七、作业布置 ‎1.预习下课字词和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言文教学使我明白,对于难度比较大的文章,老师还是要领着学生借助课下注解,逐字逐句地翻译的,这样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自己动了脑,然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应该说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对于简单的文言文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合作,然后引导帮助他们完成。‎ 在带领学生翻译完之后,引导学生思索这篇文章围绕着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但是我发现学生说全的很少,这样我领着学生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告诉我们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最后作者通过他们的事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观点。经过一步步地梳理,同学们终于概括出了文章所写的内容,但是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学生还是茫然,最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本篇文章议论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通过本节课,我明白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得开心,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师一定要敢于创新,这样你的学生才会敢于创造。‎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