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考前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 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5. 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6. 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7.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8.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知道板块运动会产生那些地形。
9.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10.运用实例,掌握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判读。
11. 结合实例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12.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4. 判读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15.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16.了解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17.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5.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6.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7. 判读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8.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9.了解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三、课时安排
13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期中考试快到了。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目标
【考点一】: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点,垂直于纬线的半圆:长度都相等。度数从本初子午线向两侧递增,即从0°到 180°。
纬线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极 点为0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0°~90°)
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二】: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分组讨论,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老师讲解。
师: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在侧视图中自西向东旋转;在极地上空俯视,呈北逆南顺方向旋转。
13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三】: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课件展示典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四】:地图的要素
课件展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师: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范围的大或小
内容的详略
比例尺较大
小
详
比例尺较小
大
略
课件展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师: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方
13
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分组讨论。
师: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点拨、指导。
【考点五】:地形剖面图及绘制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学生交流感悟心得
师: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交叉;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增加。
课件展示:
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
师:归纳总结(三步法)
13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
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考点六】:五种地形类型的比较
课件展示: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超过500米
超过500米
低于500米
不一定
低于200米
相对高度
平坦,边缘部分陡峭
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
起伏小,坡度和缓
中间低四周高
平坦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考点七】:七大洲的位置、面积、轮廓形状
师:多媒体展示:
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制轮廓图并标注名称,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记忆深刻。
师: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回答出各大洲的名称,根据给出的数据,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考点八】: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点
课件展示:
13
生: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回答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周围的大洲。
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多媒体展示典例:连线题
师: 好,哪位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考点九】: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师: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师:板块构造学说观点: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活动。
多媒体展示典例:
师:嗯,同学们表现不错,我们看下面2道题,看看能不能迎刃而解。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情况,及大屏幕呈现的材料,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点拨、指导。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总结。
【考点十】:板块运动产生的地形
课件展示:
师: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板块发生挤压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大家观察一下喜马拉雅山形成和地中海的变化,试着分析成因?
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13
师: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不断张裂拉伸,形成海洋。
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形成山地。如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形成。
多媒体展示典例:
学生通过阅读、填注地图,能够明确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用板块运动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考点十一】: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考点十二】: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判读
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生:学生观察简要画图。
师:⑴图幅大小要适当。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课件展示:
1.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
3.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在气温日变化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气温的日变化越大。热带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很小;温带月均温高低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寒带月均温都很低。
师:当等温线像这样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的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也就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考点十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我们要怎样直观地知道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变化情况呢?
生:看图讨论
师: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
13
根据它可以计算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估算年降水总量。
师:根据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柱状图表现出该地夏季降水多,有的表现出该地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我们可以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把世界降水分为5种类型:
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湿润型。
【考点十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生观察得出,回答问题。
师:(1)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课件展示:全球气温分布图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生:学生讨论,进一步印证分布规律。
师:在教材“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西岸,找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东部、内部、西部,说一说它们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地形因素对降水有没有影响,请同学看图回答降水量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观察得出,回答问题。
师总: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师总:山地迎着风吹来的一坡叫迎风坡,另一坡叫背风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们通常把这种雨叫做地形雨。
【考点十五】:气候的影响因素
师: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纬度位置)各地纬度位置差异不大,可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海陆位置不同)
生: 小组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叙述给予评价。
师总: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纬度位置差异不大,景观差异如此之大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13
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考点十六】: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曲线的形态反映出世界人口的增长变化。读图后,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是多少?
(2)世界人口的数量从有记录到现在,发展变化呈什么样的总趋势?
(3)世界人口的增长共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人口的增长状况如何?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50亿到7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不变,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衡量呢?
为了准确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人口停止了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考点十七】: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鼓励学生善于总结规律,引导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自然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意识。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 稠密的 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人口稀疏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考点十八】:语言、人种及宗教的分布
13
【考点十九】: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学生: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总结:
乡村聚落:人口密度小;人们主要从事种植、放牧、养殖、林业及家庭副业生产;经济比较落后;房屋比较低矮、建筑物密度小;交通线路少,路面等级低。
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生产;经济比较发达;房屋比较高大,高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多成网状,路面等级高
13
教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那么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阅读课本82页图4.13,分组讨论每一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考点二十】: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比较
学生交流探索成果,预设如下。
工业:发达国家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制成品为主。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为主。发展中国家多为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
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设施齐备完善,提倡个性化服务。发展中国家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发展潜力较大。
教师总结:
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比较发达,出口以制成品为主,科技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高,人均收入较多。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出口以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少。
【考点二十一】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上,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考点二十二】国际合作的原因和组织
老师出示“经济全球化”“地球村”等图片,把学生引入到“国际经济合作”知识的感悟和学习。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2.当今世界已经是“地球村”,这一切都要加强国际合作。
3.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为重要。
13
老师出示链接课文知识的“国际合作中的重要组织”图片资料,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上网了解并开阔视野,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加强全球经济合作的意义。
五、板书
1. 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图的基本要素
4. 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6.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7.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8.气温变化曲线图判读。
9.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10. 气候的影响因素。
11.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2. 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13.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1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分布特点。
15.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13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复习课,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根据复习课的特点,采用题目带动复习策略。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对点解决,再补偿训练,课堂效果比较好。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