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读值.
【教学准备】
1.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沙漏、电子手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
2.制作关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原理与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3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眼睛直接观察课本P10两幅插图及在黑板上画出的图形,课本图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在黑板图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
提问:
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
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
指出:为了准确判断线段的长短、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等,需要用仪器和工具进行测量.
让学生明白“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
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边提问边归纳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让学生列举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原理和精确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从事实中获得真理的科学态度.
3
(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前做到“三看”:一看零刻度线,二看量程,三看分度值.
(拿着刻度尺,边观察边说出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做到“五会”:
①会选:选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②会放:放正、贴紧.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要斜视.
④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宽、厚,然后同桌交流测量结果. )
提出问题:
(1)怎样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2)怎样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归纳总结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法
(2)辅助工具法
(3)累积法
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沙漏除了观赏外,还能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讨论、积极回答.)
根据所列举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古代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变化及方法上的差异.
教师归纳时间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秒”的由来.
(学生阅读、归纳.)
三、误差
提问: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
引出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
(交流、讨论,然后与教师共同总结.)
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和测量环境有关,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在实验中应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提高学生使用辅助工具的能力,拓展思维.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测量方法.
培养发散性思
维.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熟练地掌握秒表的使用.
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反馈本节课的收获.
3
老师作相应补充.
巩固知识.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
一、长度的测量
1.工具:刻度尺
2.基本单位: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
1.工具:手表、钟、停表
2.基本单位:s.其他时间常用单位:h、min.
三、误差
1.产生原因:
2.减小误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