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6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地球表面形态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c
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c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破坏地表岩石,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运
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
14
沉积
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C级知识归纳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存在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水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真题
设问
1.(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2.(2016·4月浙江选考)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3.(2016·浙江文综)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考向
和规律
1.考向: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与影响。
2.命题规律
题型:本专题最主要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但非选择题中的填空题也应引起重视。
材料特征:多以某种地貌景观或地貌示意图、某区域地物略图、简单的文字材料为信息的载体呈现。
设问特征:多以“是由××作用形成的”、“是××作用”、“由于××作用,可能……”的形式设问。
选项或答案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给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14
例题 1.(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观察四幅照片可知,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
例题 2.(2016·浙江文综)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2017·浙江模拟)下图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会徽面包山的实景。面包山是里约的象征之一,一个像立起的面包,另一个像平放的面包,山体表面光滑,以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完成1~2题。
14
1.按岩石成因来分,构成面包山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变质岩、沉积岩 B.侵入岩、变质岩
C.沉积岩、侵入岩 D.喷出岩、变质岩
2.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岩浆侵入 B.风化侵蚀
C.风力侵蚀 D.地壳抬升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第2题,该山形成面包的形状,主要是外力风化侵蚀的结果。
3.(2017·浙江模拟)下图中字母a最可能表示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冻融风化 D.冰川搬运
答案 C
解析 破碎后的物体还残留在原地,故为风化作用。
(2017·浙江模拟改编)在南非奥兰治河的入海口发现了大量的金刚石砂,这些金刚石砂源自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一些死火山通道中的金刚石原生矿。据此完成4~5题。
4.金刚石原生矿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石英岩
5.导致金刚石原生矿石转变为金刚石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作用 B.海浪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金刚石原生矿石位于死火山通道,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A对。沉积岩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不会出现在火山通道中,B
14
错。变质岩、石英岩不是原生矿,C、D错。第5题,导致金刚石原生矿石转变为金刚石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流水作用,是流水长期侵蚀、搬运、沉积形成的,C对。上游山区火山通道中分布着原生矿,海浪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不是该地区主要的外力作用,A、B、D错。
下图为四处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题。
6.造成图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①——流水坡面侵蚀 B.②——流水溶蚀
C.③——风力侵蚀 D.④——冰川侵蚀
答案 B
解析 ①是海浪侵蚀;②是石灰岩经流水溶蚀;③是流水侵蚀;④是流水侵蚀,所以B正确。
(2016·浙江绍兴检测)我国正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天坑”中修建一座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收集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用以研究各种宇宙信息。据此完成第7题。
7.贵州众多山顶天坑的形成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流水溶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 B
解析 贵州省平塘县的“天坑”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其成因为流水溶蚀作用。
14
(2017·浙江冲刺卷)下图为“攀枝花市城市略图”。读图完成第8题。
8.该地河谷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沉积 B.板块张裂
C.断裂下陷 D.流水侵蚀
答案 D
解析 该地位于我国横断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该地河谷主要受流水下切侵蚀形成。
(2016·浙江嘉兴模拟)“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是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
B.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
C.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
D.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
10.内蒙古高原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地势较高 B.地形平坦
C.降水较少 D.风沙较大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甲处以堆积作用为主,河岸不会崩塌,A错;乙处以侵蚀作用为主,而鹅卵石常形成于堆积岸,B错;当河曲越来越弯,水量增加时河流便截弯取直(如图③),河流从截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如图④);丙处不可能出现滑坡,D错,C正确。第10题,牛轭湖多发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故B正确。
14
11.(2016·10月浙江温州选考)读图,回答问题。
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乌拉尔山脉西坡较缓,东坡较陡的原因。
答案 西部较东部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搬运速度快,沉积作用强,山脉坡度较缓。
解析 乌拉尔山脉西侧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使得西部山地坡度较缓。
12.(2016·浙江余姚中学月考)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 (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原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即E岸受侵蚀作用较强。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地质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二是河流地貌受力(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第(2)题,依据荆江成为“地上河”的成因知识进行迁移即可:自然原因(河道形状)和人为原因(加高堤坝)。第(3)题,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其可能偏向F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向右偏转对E岸侵蚀严重,泥沙淤积到F岸)。
14
28、29加试加练
13.(2016·浙江宁波效实中学检测)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乙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推测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
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银川平原地处断裂下陷带,经河流冲积而形成(黄河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形成)。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P处位于山麓谷口处,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从搬运、堆积两方面描述。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其地处断裂下陷带,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
14.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
(1)简述黄淮海平原地形特征。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学者研究发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历史上曾有加快的趋势,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 (1)平原面积广阔,平原上有丘陵、山地分布;地势总体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中东部是冲积低平原;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
(2)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形成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进入地壳下沉的冲积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促使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物质以山口为顶点向外逐渐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历史上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黄河含沙量日益增加,下游河床抬高,造成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黄河的凌汛也会导致黄河下游决堤,使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1~2题。
14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画②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C.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画①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排除;画②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画③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景观特征;画④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第2题,画②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
(2017·浙江模拟改编)下图为“华北某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属于冲积扇地貌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有关图示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B.出山口往东,沉积物的颗粒渐小
C.从南往北地势呈降低趋势
D.村庄所在的地区为背斜谷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图中丁地属于冲积扇地貌,D正确。第4
14
题,甲处岩石为花岗岩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地势从西往东呈降低趋势,从河流流向看,地势北高南低;先沉积的颗粒大,后沉积的颗粒小,出山口往东,沉积物的颗粒渐小;村庄所在的地区为平原地形,B正确。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6.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侵蚀——搬运
D.搬运——侵蚀——沉积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越来越宽。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②河谷最浅,发育最早,接着下切形成“V”形,对应①;④下切最深,之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河谷继续变宽,对应③。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第6题,河流上游地区落差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中游由于落差变小,流速减缓,侵蚀变弱,其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搬运;下游地势平坦,流速进一步减缓,主要以沉积为主。
(2018届台州市9月选考)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7~8题。
7.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8.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14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看出,当沙子从书上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沉积),C正确。第8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A正确。
(2017·杭州萧山区调研改编)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完成9~10题。
9.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流不易改道
C.河道较浅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依据概念可知,③说法不准确,故选B项。第10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河流袭夺,最终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图2是图1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B.bC.cD.d
14
12.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根据图2可知,分水岭西高东低,所以bc流向ad而发生河流袭夺现象,导致bc下游的b段水量减少。第12题,该区域河网密集,流水作用明显,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最终被切穿,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13.(2017·浙江宁波江东区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高度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使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山(链)东北—西南走向且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故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该地风力强劲,沙源丰富。结合右图可知,地表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起阻挡作用,湖泊附近,水汽含量增多,由于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第(3)
14
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14.(2017·浙江温州鹿城调研)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2)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 第(1)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2)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夏季汛期河流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