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四)》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0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人教必修四)‎ 指导思想 ‎  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种新的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等知识指导语文阅读和写作,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很有益处。‎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情分析 ‎  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但如果教师诱导得当,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自发形成的,学习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  教学内容 ‎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  重点与难点 ‎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  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思考课后练习。‎ ‎  2、搜集各学科学过的概念或定义。‎ ‎  3、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  二、课堂分组探究(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  1、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  2、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  三、新课导入 ‎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  四、课堂梳理探究阶段 ‎  1、理解概念的特点 ‎  (1)按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各学科涉及的概念和定义。选择某一概念思考它包含哪些具体的对象,能否自己给概念下个定义。(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划分,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主交流)明确: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 ‎  ①全同关系。‎ ‎  ②包含关系。‎ ‎  ③交叉关系。‎ ‎  ④矛盾关系。‎ ‎  ⑤反对关系。‎ ‎  2、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讨论交流)‎ ‎  例如:“父亲”是“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 ‎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  明确:概念和词语之间既然呈现复杂的关系,那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李白《静夜诗》“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往往被理解为人们睡卧的床,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它的实际意义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类似的句子还有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理解命题的特点 ‎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以下语句都表达命题:‎ ‎  ①所有人是动物。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③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 ‎  (1)我们看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明确:这里的语句②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语句③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语句④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 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语句①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①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 ‎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  (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  知道了句子和命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使用命题时就应当注意一个句子是不是同时表示了两个命题,上下文是不是能够清除其中的一个命题。‎ ‎  (3)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 如:唐朝诗人韩翃与爱姬柳氏有一段悲欢离合的经历,其间曾有诗歌唱和。韩翃写了一首题为《章台柳》的词给爱姬柳氏:“章台柳,章台柳!夕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而柳氏读过这首词后,失声痛哭,并写下一首题为《杨柳枝》的词作答:“杨柳枝,芬芳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从字面上看,两首词都是写对杨柳的怀念,大家想一想两首词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  4、理解推理的特点 ‎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  (1)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  比如: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一般地说,在关联词“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等后面的是结论;在关联词“因为”前面的是结论。‎ ‎  思考: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一人的死了,把另一人的偷走。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讨论)‎ 在实际的语言当中,演绎推理很少有像上面这样完整的语言形式,一般说来,总是省略了一段或者两段。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  4、理解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不是先验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  (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  (2)矛盾律 ‎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3)排中律 ‎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  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  五、课外延伸•学习探究 ‎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  “右眼。”‎ ‎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  3、《庄子》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评价与反思】‎ ‎  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着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力争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营造情境。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大量素材,包括古诗词、趣味故事,信息量丰富,便于开展分组学习。另外,本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注重逻辑原理的运用,教学流程清晰、富有层次感。‎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