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中情“蕴”
以“想念”串联,已分析昆明雨的特点和雨中人情之美,开始悟读文末“酒店小酌”一段。
师:同学们,除却我们能看到的雨和看不到但能品读到的雨中浓浓人情味外,昆明的雨中还有什么让作者想念的呀?有没有写到作者自己在雨中的活动?
生:有,写了作者在酒店小酌。
师:写的是什么场景?和谁?什么时候?喝的什么酒?怎样喝的?
生:在雨中,和好友德熙,时间是上午一直到午后,喝的昆明当地的土酒,用绿釉土瓷杯装的。
师:大家提取信息非常准确!那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念上一段文字感受一下: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盘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斤土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你会有怎样来形容这种感觉?
生:闲适、平淡、有趣······
师:雨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了一种氛围,镌刻成了一段记忆。作者这篇文章写作于1984年,作者曾于1939年到昆明西南联大求学,1946年离开昆明,整整7年多时间,昆明雨中闲适、恬然、淡中有味的生活让他想念。但,他想念昆明的雨仅仅是因为这样么?(学生细读思考)
生:不止,昆明的雨还可以引起作者的淡淡乡愁。
师:哦,请你谈谈,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因为这一段的开始提到了: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师:那作者这样讲的缘由是什么呢?大家能结合你们预习查找资料的情况谈谈吗?
生:我了解到作者1939年来到昆明时,当时的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沦入日本铁蹄的蹂躏之下,包括作者的家乡江苏高邮,作者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是在战乱中来到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的。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会有思乡愁绪的。
师:你的分析很棒!能结合生活的的经验来理解,可以和作者通过文字共鸣!
生:在这一天,他与好友到了莲花池、想起了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此时的昆明也是夜雨涨春池。李商隐仕途不顺,宦游他乡,面对亲友的询问,没有归期,作者此时也会在雨中思考何日是他的归期吧!
师:你更厉害,居然可以发现作者还能透过其他诗人的作品引发自己和我们读者的共鸣!同学们,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力量!我建议我们我们给予他掌声鼓励!
生:我补充他说到的这一点。他是和好友德熙一起前来的!我在预习时了解到,德熙是他一生的挚友,此时也是背井离乡在西南联大求学,他们看一池春水、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心情应该是一致的,也只有他们有这样共同经历的人才能有!
生:我还有补充,我们都知道陈圆圆的故事,陈圆圆是明末清初一代歌妓,她是被迫随吴三桂来到昆明的。昆明是她埋骨之地,但不是她魂归之所。汪曾祺也是一代才子,与陈圆圆虽然境遇不同,但此时二人心境确是相同的。那是一种国破家亡,亲人离散时内心深深的孤苦和对稳定、平淡生活状态一种深深的渴望呀!
师:你的发现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原来这样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的背井离乡!更是像作者一样亿万国人的国殇之痛和对和平、安宁的深深渴望呀!此外,老师特别欣赏你的“是埋骨之地,不是魂归之所”这样精炼的总结。(鼓掌)
生:老师,我还有发现。此时的昆明、昆明人的生活状态能给作者想要的安稳与宁静。
师:哪里看出?
生:你看,前文交代的那个跳下火车采鸡枞菌的昆明人多么从容,那个害羞的苗族女孩子,那对房东母女,他们未有经历战争的离乱,未有作者心中深刻的对比体会。
生:对大木香的描写,我觉得也是作者的情感密码。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然而它们“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感觉就是作者心里悲伤得很。
生:作者描写的酒店里的那只鸡也许也不是无意的交代。你看,那只鸡单脚站立,头插入翅中,那是因为鸡感觉四周的环境给它安全感,它才敢于自在地入睡呀!
师:我们常常说,离乱人不如太平犬。今天,作者也许感觉,离乱人不如一只有安全感的鸡!所以,作者在段尾说:我想念那天的情味!即使时隔四十年后,作者对离乱中难得的安稳与宁静也是如此的想念与珍视!我们读到了昆明浓浓的地方特色,体味了浓浓的昆明乡土人情!最重要的是,还读出了作者心中那份隐隐的家国情怀!这就是我们解读诗文中的自然物象由实而虚的,由浅入深的雨中情“蕴”!
2、 叩开言语之门,品味汪老情深 \\ 刘兆刚 江苏省运河中学初中部
生:昆明菌子极多而本文作者只集中概写一段,为什么这么安排?
师:谁能说说?
生:我觉得更多笔墨留给了其他景物,这种详略安排正说明在汪老心中,昆明雨季有太多太多值得去咀嚼、去留恋的东西,如此吸引他的菌子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师:是的,作者这样略写,在写法叫作“详略得当”。
师:老师把第七段缩写后再与原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PPT. 昆明菌子极多。牛肝菌,最便宜,色如牛肝,口感鲜香,炒食须多放蒜;青头菌,价钱略贵,炒熟后呈浅绿色;鸡枞是菌中之王,价钱更贵,味道鲜浓,分布很广;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形状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面夹杂草茎、松毛,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丝状炒,味道极好;鸡油菌,状如银圆,颜色浅黄,像鸡油一样,食而无味,只能做菜时配色用。)
生(读)
生:缩写版就没味道了。
生:缩写版交代了这几种菌子的价钱、外形、颜色、味道等说明的内容,而缺少了美感。
教师再出示PPT:
(1)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2)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3)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4)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5)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
生(读)
师:这几句中的“都”“也”为什么要重读?
生: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生:让我们感到汪曾祺先生对菌子,对昆明的喜爱。
师:你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汪老对生活的热爱。
(PPT.
(1)还有一种菌子······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2)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生(读)
师: “滴溜儿圆”什么意思?
生:非常圆的意思。
生: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 “滑,嫩,鲜,香”和“很好吃”意思是否重复?中间“,”能否去掉?读读看。
生: “很好吃”运用口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使人如在目前。这句话四个字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牛肝菌的美味。
生:这四个字,一字一顿,我觉得是作者有意放慢节奏,让我们充分感受菌子的特点,又能表现品尝时的怡然自得。(读)
师:文中化用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有什么作用?
生:感觉文章典雅了许多。
生:是的,形式工整,语言典雅,写出了昆明雨季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特点,又表达出怀念之情。
(PPT.汪曾祺在谈及创作理念时曾提到:“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师:真的“都比不上”其它地方的杨梅吗?
生:不一定。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 写“火炭梅”,运用对比手法说“一点都不酸”,“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师:写出来对昆明的热爱,真是情到深处不讲理啊! 这一句与《端午的鸭蛋》中“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汪曾祺怀揣着满满深情悠悠地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还能再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生:写昆明雨季的缅桂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师:是啊,全文用画笔点染似的,三笔两笔涂抹,不精描细绘,作者用意不在写景,而是描绘某种氛围,传达一种情味。表达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欣喜和赞叹之情。作者通过写景状物表达了深情,这种深情不是直露、强烈的,而是含蓄、深沉的。
师:汪老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写自己在昆明的琐碎生活来描绘昆明。他写自己品尝昆明的菌子,吟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莲花池畔赏雨,在街边酒店喝小酒看木香花,所有这些细小的事都被融进汪曾祺平淡质朴的文字中,熠熠生辉,照亮他对昆明一片深情。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汪曾祺始终保持内心世界的纯净与乐观向上,并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情趣与真善美。
3、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四中学 李永梅
由于是自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对照阅读提示充分自读之后,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疑惑。有一个同学突然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呢?” 师:有同学知道原因吗? 生:我想应该是怕别人不相信吧!因为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毕竟很难让人相信的,但这的确是作者亲眼所见,并不是想象虚构的,所以加以强调,也可见作者的幽默风格。 师:那么,除了作者画中的倒挂仙人掌和美味的菌子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是写实的呢? 生:还有昆明雨季长,西南联大食堂有炒牛肝菌,苗族少女卖杨梅,房东母女送缅桂花,我与德西酒肆听雨,莲花池畔观陈圆圆石像等等,我感觉这些人事景物都是写实的。 师:你的感觉有依据吗? 生:因为这些都是事实。作者写得很真实,很仔细。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生:如“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两句让我似乎看到作者正坐在西南联大食堂的桌旁美美地享受着牛肝菌的“滑嫩鲜香”呢! 师:那你能“滑嫩鲜香”地读一读吗?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尤其注意到了四个逗号,一字一顿,回味悠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汪曾祺同学正坐在联大食堂的桌子旁享受牛肝菌的美味呢。
师:说得好啊,作者写得仔细,同学读得有情,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味与怀念之情。还有比这显得更真实的细节吗?
生: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描写很真实细腻。(读)
生:酒店里几只鸡写得特别有趣,悠闲得很,这个细节既真实又很有情趣。(读)
师:那作者他们被困酒店做了什么呢?
生:“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这个细节细腻而真实地刻画了作者当时的闲适。 师:你们相信这篇散文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吗?试想过了四十年作者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吗?有没有想象的成分或者说虚写的呢?(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不是写实,因为经常下雨,气压往往很低,闷得慌。 师:物理学得不错嘛,那作者为什么偏说“气压不低,人很舒服呢”? 生:对昆明有偏爱和怀念。 师:说得好啊。王国维先生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作者眼里,昆明本来絮絮叨叨甚至可能让人厌烦的雨季也变成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了。看来对雨的描写确有不实之处。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也不实呢?说说理由。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需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一种普普通通的菌类,作者却写得如此夸张,山珍海味一般,我认为这有些不实。 师:那为何在作者心中牛肝菌就那么好吃呢?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生:因为好吃的吃不上,没有东西吃。
生:那时正在抗战,物质非常匮乏,人们生活得很艰苦。再说,一个穷学生生活的就更艰难了。所以有一点吃的都成了生活中的美味了。
师:喔,作者在苦中作乐啊。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怀念曾经的味道。怀念昆明的生活。
师:你是说,在作者的回忆中,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了。这种美好让事物脱离了它原来的样子,变得不真实了。
生:是。也不是。它们在作者的心中是真实的,情感是实实在在的。
师: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真真切切的,事件也是真实可信的,只是作者在细节方面,通过想象让事物更加的丰满而真实。你理解得很好。这也是今天要教给大家的。下面我们再对比着看两组文字。一组是文章的第九自然段,一组是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里的文字。 “房东老太太隔两三天就搭了短梯,叫那个女孩子爬上去,摘下很多半开的花苞,裹在绿叶里,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怕我们乱摘她的花,就主动用白磁盘码了一盘花,洒一点清水,给各屋送去。这些缅桂花,我们大都转送了出去。曾给萧珊、王树藏送了两次。今萧珊、树藏都已去世多年,思之怅怅。”——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这两段文字最大的不同是细节上有所改变。比如“洒一点清水”的缅桂花和“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我认为此这段是为了突出对故友的思念,而课文是围绕昆明雨的明亮丰满和使人动情来写的,表达对昆明生活及昆明人的怀念。情感不同,所以选择的细节不同。 师:至此,我们发现:即使是散文,在事件真实的情境下,为了感情可以更真实丰富地表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想象,改变一些细节甚至虚写一些细节,以此来让行文更精彩。
4、烙上美食家印迹的《昆明的雨》\\陈其明 江苏省宜兴市范道中学
PPT展示:汪曾祺,1939年到昆明入读西南联大,在昆明生活了7年,此后又多次故地重游,写下了不少有关昆明美食的散文,堪称当代文人中的第一美食家。
师:我们再来品读一下文本,看看作者选取的这些记忆中的景、物、事,在他的笔下有没有体现出他作为美食家的独特个性?
生:作者在文中写的昆明的各种菌子都是可以吃的,是美味的。
师:可以吃,美味的,是美食家的眼光。作者具体写这些菌子的语言,能体现出美食家的个性吗?
生:牛肝菌“滑、嫩、鲜、香”,这句话表明他是个美食家,一般人想不到这些体现食物味道特点的词语的。
生:“炒牛肝菌须多放蒜”,这句话也能说明他是个美食家,因为他知道牛肝菌怎么做才好吃。
生:青头菌“格调比牛肝菌高”,这是美食家对美食的鉴赏。
生:“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说明这是作者吃过很多菌子后,得出的这个结论,真是个美食家。
生:作者写干巴菌要“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最能说明他是个美食家,他连做菌子撕成的粗细都有具体的要求,说明他对美食的要求之高!
师:确实是美食家的要求,关键他对干巴菌撕成粗细的标准是用蟹腿肉来衡量的,螃蟹可是最美味的食物之一,看来作者想到的各种标准,都是美食的标准。还有吗?
生:写鸡油菌“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个比喻句,作者想到的总是吃的东西,真是个吃货。
生:鸡油菌“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说明作者对食物的色彩搭配都有要求,真是美食家。
师:这个段落里还引用了一个笑话,仅仅是为了说明昆明的火车慢、鸡枞随处可见吗?
生:应该也突出了鸡枞味道鲜美,大家喜欢吃。因为随处可见的物很多,有人冒着一定风险,跳下火车只捡鸡枞,说明它比较珍贵,很好吃。只有爱好美食的人才会这样做。
师:也只有爱好美食的作者喜欢引用这个笑话。这个段落还有体现出作者是个美食家的词句吗?
生:这段里,只剩下“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这句了。喜欢去逛菜市场,应该是个喜欢美食的人吧。
师:作者当时是昆明联大的学生,却在雨季去逛菜市场,确实是个美食家啊。
师:大家刚才主要从作者写各种菌子的色香味及菌子的做法等多方面读出了汪曾祺笔下的物,是美食家眼中的物。可以说,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的,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美食家汪曾祺的。
师:那作者笔下其它的景、物、事也能体现出他作为美食家的独特个性吗?
生:作者写杨梅“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一点都不酸”突出了杨梅好吃。
生:作者还把昆明的杨梅跟吃过的“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的味道对比,突出了昆明的杨梅味道好,也写出了作者吃过的杨梅多。
师:本文写于1984年,那时物流还很不发达,却吃过各地的杨梅,真是个爱好美食的人啊!
师:再读读写的雨中的事呢?
生:作者写到莲花池去,“雨又下起来”,就去酒店喝酒,还“要了一碟猪头肉”,说明他很喜欢美食。
师:作者在喝酒时,对酒店里的哪一样物观察得最仔细啊?为什么?
PPT展示:作者在《昆明的菜》中曾写道“中国人很会吃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生:观察得最仔细的是酒店内的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他可能在想着这些鸡做了汽锅鸡是如何的美味了。
师:果然是美食家,入眼的、想到的,都是美食啊!
师:刚才我们品读了作者笔下雨中的景物人事,感受到了汪曾祺作为一个美食家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文中还有一处景物,和昆明的雨无关,我们把它找出读一读。
生:是第6段最后一句“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师:这段前半部分写仙人掌倒挂着还能开花,写出了昆明的雨季空气很湿润的特点。但这句话确实和雨季无关,是不是该把它删掉?
生: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内容是可以删掉的。
生:删掉以后,文章还是很顺畅的,可以删掉。
生:这句话虽然和昆明的雨无关,但表现了作者美食家的独特眼光,他总是能联想到吃。
师:作为美食家,对食物是很珍惜的。仙人掌能保护菜园里的菜不被猪羊吃了,作者当然要把它写出来,夸一夸它的这个独特作用了,也让文章更有独特的美食情趣。
师:卢沟桥事变后,北方局势日益紧张,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临时合并,在炮火中最终迁到大后方云南成立西南联大,当时师生生活非常艰苦,但作者拾取艰难岁月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饶有趣味。这不仅仅是作者有美食家的眼光,更是作者有热爱生活的美食家的情趣。心中有趣,文章才能有趣。 -------------
昆明雨中情味浓——《昆明的雨》镜头点评/肖培东
汪曾祺的散文无论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无论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语言雅洁,不事雕饰,自然而又意味深长。“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随意平和地润湿在昆明的雨中。略读《昆明的雨》这样的文章,便有莫名的感动;读到深处,悟出点散文形式与内容的处理,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以及清浅文字中蕴有的别样的深情韵味,就会更觉神清气爽。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其情味,本期镜头自可一读。
究竟是怎样的情味,又何以让汪曾祺40年仍不忘却?言我之志,抒我之情,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情思,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昆明的雨》含蓄、空灵、优美、淡远,是汪曾祺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这昆明的雨里蕴有怎样的情?是否就只是淡淡的乡愁?是否就只是简单的对昆明的喜爱和赞美?陈鹏老师对“酒店小酌”的这一段研读教学,拓深了“情味”的内涵。追忆流年韵味、怀想诗意春城,质朴的文人情怀、隐隐的家国情怀等等无限情思尽凝结在点点滴滴的雨中,投射在雨季里旺盛生长的植被上。“在雨中,和好友德熙,时间是上午一直到午后,喝的昆明当地的土酒,用绿釉土瓷杯装的。” 诗情画意、闲情逸致外,有着怎样的深刻与复杂?陈老师让学生提取酒店小酌的相关信息,其实就是一种阅读暗示:由实而虚,由浅入深,才能读出雨中情。学生抓住陈圆圆的故事,甚至细读酒店里的那只鸡,由言及意,渐至汪曾祺心灵深处。当然,陈老师在散文语言细读方面可以做得更到位,情感探究与语言文字的品析结合更为紧密。昆明的雨丝时断时续,点点滴滴都是汪老的深情诉说,教学只有抓准“实”处去品读才能读出高远品出深刻。有人评说汪曾祺散文有温度但少厚重,我到觉得阅读是需要知音的。品析精准的言语表达、体悟作者的所思所感是散文教学的要领,尤其像汪曾祺这样的散文大家,更要通过体味语言来感受作者的情调。这方面,我们可以读读刘兆刚老师的镜头。研读昆明菌子这一语段,刘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得特别细腻,充分体会写景状物的语言中蕴藏的深情,感受汪曾祺语言运用的匠心。在理解详略安排后,刘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言深处,几处语言点的品析颇见功力。 “都”“也”两个虚词,“滴溜儿圆”“很好吃”等生活气息浓郁的用语,“滑,嫩,鲜,香”中的逗号以及化用的诗句,汪老散文语言艺术臻于化境由此可窥一斑。教法上,刘老师用缩写版与原文比较,强化了语言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揣摩。教学抓住了散文中微小而个人化的语言现象,又具有开放性,就能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因语言文字而入文本主旨和情感,散文教学才不会空泛化。当然,后几处语言点如果能让学生自行阅读发现,就更有效果。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李永梅老师的镜头就紧紧扣住“这一位”作者“这一篇”散文。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而这种过滤往往是紧扣散文的情感而来的。在情感的酝酿发酵下,往往很客观的事物,就会变形虚化。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也应让学生明白散文中可以根据情感改变或虚写一些细节的妙处。李老师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循循善诱,让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去探讨散文的实与不实,其实就是引领学生去品味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说实,是因为写得真实,仔细,“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读读仿佛就已经看到作者坐在西南联大食堂的桌旁美美地享受着牛肝菌的滋味;说不实,不过就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菌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则是不动声色,巧做点拨,用“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去建立学生与汪曾祺散文的链接,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文本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最后很自然地走进散文的情味中,较好地理解散文的“写实”手法和特征。烙上美食家印迹的《昆明的雨》,陈其明老师的镜头视角极为独特,阅读思维极具个性化。昆明各种美味的菌子、别的地方比不上的杨梅、喝酒时悠闲的鸡,跳下火车只捡鸡枞,雨季逛菜市场,作者选取的这些记忆中的景、物、事充分体现出他作为美食家的独特个性,甚至仙人掌代替篱笆也有作者美食家的独特眼光。陈老师对“这一位”作者“这一篇”散文的解读思考相当深刻,但教学则是以开放的姿态呈现,不是老师自己去分析文中的美食家印迹,而是让学生扎进文中深处主动去阅读去发现。“这个段落里还引用了一个笑话,仅仅是为了说明昆明的火车慢、鸡枞随处可见吗?”“作者在喝酒时,对酒店里的哪一样物观察得最仔细啊?为什么?”“仙人掌倒挂着还能开花……是不是该把它删掉?”陈老师的几处诱导非常巧妙自然,最后的总结从美味汇向文章的情感和作者情趣,美食视角顺势转到文本性格与内涵的探讨上,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艺术的理解也就更为深透。原来,这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散文不仅勾引起我们内心的味蕾,更于平淡冲和之中蕴含真情,极具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文章,昆明雨中情味浓如何关照教材编写的意图,最大化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们还有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