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ID:89242

大小:1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嚼”;能正确读写“咀嚼、幼稚、寂寞、重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她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解题:文题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支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师: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预习交流,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    (1)小组代表读生字词。注意“嚼”“傻”“卸”的读音和写法。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    “卸”共9画,第7画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全班交流弄懂。    (2)各小组分段读课文。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阅读课后“资料袋”中有关林海音和这篇课文的介绍。    师概括总结: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5)解释课题:“冬阳”指________;“童年”指________;“骆驼队”指________。    2、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并且在学习小组中读给同学听。(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正音。)    三、再读课文,梳理层次    1、自读课文,思考: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段?分别是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梳理课文内容:学骆驼咀嚼(第4自然段)、谈驼铃用处(第5~9自然段)、想替骆驼剪毛(第10自然段)、追问骆驼去处(第11~14自然段)。    2、体会文章虽然看起来写的事很多,但都是围绕骆驼队来写的。    3、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季节顺序。)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观看《城南旧事》这部电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复习: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那么,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2、导入:作者是怎样将这几件趣事串联在一起的?从这些有意思的往事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趣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选择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说说有意思在哪里。    (1)看骆驼学咀嚼。    欣赏重点句子: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圈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事物的。    ②“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再读读这三个“那样”,你能读出些什么来?    导学:此时,英子不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思考: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    ③“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导学: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是啊,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居然看“呆”了,她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她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作者虽说觉得骆驼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④教师范读,想象“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2)想象驼铃用处。    欣赏重点句子: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思考:两个“慢慢”说明了什么?作者赞美了骆驼的什么特点?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思考:“我”与爸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爸爸听了“我”的想法为什么笑了?    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支持他(她)的观点?    小结:现实的答案是正确的,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又不那么现实。    (3)想替骆驼剪毛。    ①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齐读)    ②细细地读读这段话。    思考:天气“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后面怎么不写“拉骆驼的人”脱“大羊皮”,却先写起了“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这不是写反了吗?    (可以猜测:或许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在天真的孩子眼里骆驼比人更具有吸引力……文本细节有时能创造独特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因此,教学时要留心细节,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④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三、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多年以后,成年的林海音又在想些什么呢?听老师读最后两段,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呢?勾画出你感悟深的句子。    1、出示重点句子。    ①“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②“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指名说句子和感悟。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童年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了,很多童年时能想、能做的傻事长大后再也不会去想去做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4、小结: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仿佛能听见作者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但是童年的那份美好、那份纯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带着这份怀念和留恋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响起《童年》)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把你的童年趣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    3、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