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诵读儿歌“包”部字族文的过程中,准确识记8个生字。 2.在看部首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密切联系。 3.能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练习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4.积累歇后语,了解歇后语的特点,感受歇后语短小、通俗、形象的特点。 5.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故事主要描述的内容,知道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启发学生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专注做好眼前的事。 教学重点: 1.在诵读儿歌“包”部字族文的过程中,准确识记8个生字。 2.能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练习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故事主要描述的内容,知道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启发学生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专注做好眼前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多媒体出示绿泡泡图片)我们的好朋友绿泡泡来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识字加油站的儿歌。 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2.读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么? 生观察交流。 预设:我发现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长得很像。 我发现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里面都有“包”的结构。 3.去掉拼音读儿歌。 引导学生知道每一句儿歌最后一个字很相近的字叫做形声字。 4.出示:饱、泡、跑、抱、袍、炮。 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 认清偏旁,说说字义和偏旁的关系。 5.出示:饭、能、饱、茶、泡、轻、鞭、炮。 齐读生字,交流“鞭”字的识记方法。 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 开火车检测生字认读,并给生字组词。 6.拓展形声字“青”有关的字,巩固知识。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生字“吃、叫、吹、咬”。 齐读生字,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这四个字都带有口字旁。 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巴有关系。 学生交流认识的其他口字旁的生字。 2.出示:生字“提、拔、捉、拍”。 齐读生字,师生互动,做做动作。 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这四个字都带有提手旁。 提手旁的字大多和手有关系。 学生交流认识的其他提手旁的生字。 3.出示:生字“跑、跳、踢、踩”。 生齐读,根据字义做动作。 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这四个字里面都有足字旁。 足字旁的字多数和脚部动作有关, 学生举例子说说与足字旁有关的词语。(跺脚、跳跃等) 4.拓展“月字旁”的字、“虫字旁”的字,加深认识。 四、字词句运用 1.出示青山和清泉的图片,学生观赏。 注明这两个词语,突出“青”和“清”两个字。 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能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认为读音相同,意思不同。 “青”表示绿色,而“清”表示清澈和清楚。 2.出示:“远处有()山,近处有()泉。” 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提示学生注意“青”和“清”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和写法都不同。 3.出示:“在”和“再”。 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是“再见”的“再”,并说明理由。 总结:“在”表示存在或者表示存在于某地点,比如:在家、在场、在外面…… 4.出示选字填空:放学了,大家()教室门口和老师说()见。 学生用“在”和“再”填空,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还可以用“在”和“再”组哪些词,并用词语造句。 5.完成教材64页的翻字典游戏“比比谁最快”。 用音序查字法查“溪、解、准、楼、伯”这几个字在字典中的页码。 五、日积月累 1.出示教材书中出现的四句歇后语。 生借助拼音自由读。 仔细观察,看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预设:每一句话中间都有一个长横线隔开。 这几句话读起来就像猜谜语一样。 2.介绍歇后语的由来,学习书上的几组歇后语。 师: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3.读一读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4.同桌对读歇后语,师生对读。 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5.你还知道哪些其他的歇后语? 出示三个课外歇后语,师生读。 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歇后语资料,分小组交流。 六、和大人一起读 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出示《狐狸和乌鸦》的题目和插图。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短文内容。 3.故事你读懂了么?一起说一说吧。 生讨论交流故事内容。 预设:故事讲的是狡猾的狐狸把乌鸦的肉给骗走了。 故事主要讲一只乌鸦上了狐狸的当,肉让狐狸给叼走了。 师总结故事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5.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 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我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了,乌鸦不够聪明,所以上当了。 我觉得是因为乌鸦喜欢听别人的花言巧语才上当的。 出示乌鸦上当的三个原因,分别是“听信花言巧语”,“不动脑筋”,“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 6.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7.布置任务: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