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咬文嚼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能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点启示。‎ 过程与方法 评价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重点 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难点 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导入 ‎ 二、1、简介作者 2.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见学案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咬文嚼字的含义(用课本原句回答)‎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是否八个自然段就划分八个层次呢?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 四、 研习课文 ‎ 让学生自行概括,本文的咬文嚼字的几种情况(能反映作者观点的语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五、赏析品味课文 ‎ ‎1、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贬词褒用,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 明确: (1),郭沫若改台词。 ‎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 ‎(3),“推敲”。 ‎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 ‎(5),套语的实例。 ‎ ‎ 2、 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 ‎ 明确: ‎ 课前反馈 教师补充平时学的“咬文嚼字”的意思: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活动设计】‎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 ‎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 ‎(读第四小节) ‎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 ‎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 ‎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 ‎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 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1)不同句式(“你这”“你是”)‎ ‎ (2)文字增减(李广射虎)‎ ‎ (3)不同字眼(推、敲)‎ 总结思考: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 ‎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 ‎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善用联想,意蕴丰富(倡导)‎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 ‎ ‎ 学生扼要概括举了什么实例并证明什么观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推举代表回答。‎ ‎(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教师择要点拨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比方: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学问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没有具体的形象。 ‎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旨在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误用联想, 套语滥调(反对) ‎ ‎3、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 ‎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 ‎ 总结: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 ‎4、思考课后第三题,到底在读书时,是否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 咬文嚼字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但是要注意咬文嚼字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在现阶段,在读课本时,需要细细品味,仔细品读,那才可掌握其中要义。但是在读一些社会上的报刊。杂志,就不必要去细细掌握,可“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这么说,咬文嚼字是要求对学识谨严,精读,母的是咀嚼文字。不求甚解是泛读,目的是博览群书。‎ 学生讨论并荐答最后一小节,并思考内容及作用,‎ 考虑咬文嚼字对现在自身读书写作的作用。‎ 教学 小结 教学 反思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