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ID:89992

大小:13.2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3、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典型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8226;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背景知识: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沙皇政府卫道士丑恶的本质。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1、阅读作家作品介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 音  契诃(    )(    )夫      撮(     )合      怂(   )恿       辖(     )制               祈(   )祷(    )        游说(     ) 讥诮(    )           孤僻(    )      战战兢兢(    )     削铅笔(    ) (2)词义理解 ①讥诮: ②安然无恙: ③垂头丧气: ④战战兢兢: ⑤大快人心: ⑥辖制: ⑦孤僻: 3、改正下面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  没精打彩(     )  心荒意乱(     )  孤独怪辟(     )脸色沧白(     ) 阴险很毒(     )  安然无漾(     )  礼上往来(     ) 第一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听录音,感知课文。 四、自由朗读,班级朗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五、合作探究: (一)【探究点一】“套中人”的形象分析 1、(1-5段)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 2别里科夫同华连卡的婚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1)漫画事件: (2)骑自行车事件: (3)与科瓦连科正面交锋: (4)思考:华连卡姐弟形象的象征意义? (5)别里科夫与姐弟倆 的矛盾冲突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3、夸张的结局:(戏剧化的情节——  一笑即死) 思考:这个夸张的结局说明什么? 4、终上所述,总结“套中人”的形象(学生总结) 第二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分析“套中人”的社会意义 (一)找学生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二)思考:面对别里科夫死去,人们的心情? (三)思考:为什么还要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探究点一】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未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明确: 四、思考:你周围是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学生自由谈) 三、分析幽默手法 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必做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住进高层,看窗外远远的电线上挂着蝉翼彩裙,这肯定是楼上晒衣不慎吹下来的,奇怪的是裙的主人连着几天没发觉自己少了什么,一任它在高高的电线上飘忽。 我看不过去,就仰起头来喊:“谁家裙子掉下来了?”那微弱的音量也似彩裙飘去。老伴儿说:“算了吧,她什么时候要穿了,自然会想起。大楼房子,各管各,叫也白费劲!”但也还是想了办法,在电梯口贴了一张提醒告示。 门口来了中巴,一群人带着悲泣的面容走了下来,一个孩子捧着一张照片,是个姑娘,姣好面容,说是为了护一个孩子(就是捧照片的人),自己被一个外地人飞快的摩托车撞上了,碰巧撞在水泥柱子上,晕了过去,最后是颅内出血,治不了! “摩托车撞死人,天下奇闻,不是鬼找替身?” “几楼的?” “要表扬了,雷锋没死呀!” 隔天,我看见老伴儿把根长长的晾竿用绳子扎了起来,伸出窗外去。 “来,帮帮忙!”老伴儿叫着。 “是她的吗?”我嫌老伴儿多事了。 “不是她的就不管了?” “不是……” 四只老皮皱囊的手,颤悠悠的竹竿拨动着裙子飘处,轻轻地,轻轻地——主 人还要穿呢! 1.对该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彩裙——关心彩裙——挑拨彩裙 B.见彩裙——说彩裙——拨彩裙——忆彩裙 C.彩裙飘忽——彩裙飘因——彩裙丢落 D.彩裙飘——彩裙落——彩裙归——彩裙失 2.对该小说线索和中心事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线写姑娘,暗线写老夫妇,中心事件是人们悼念姑娘牺牲。 B.明线写老夫妇,暗线写姑娘,中心事件是姑娘为救人而献身。 C.明线写老夫妇,暗线写姑娘,中心事件是老夫妇俩为裙分歧。 D.明线写老夫妇,暗线写姑娘,中心事件是彩裙飘落到电线 上。 3.这篇小说构思十分巧妙,巧就巧在:( ) A.悬念设置精巧                B.对话推进情节      C.以衣写人,侧面展示          D.以裙为一,一贯到底  4.对围观群众的对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他们对英雄因妒嫉而嘲讽、鄙视。 B.反映了他们对英雄献身的行为不了解也不 理解。 C.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精神的看法不正确的歪曲。 D.反映了他们思想畸形,精神麻木,观点错误。 5.小说结尾说:“主人还要穿呢!”这样写的用意是:( ) A.姑娘虽死犹生,她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B.留下裙子,表达对姑娘的 哀思之情。 C.心理感觉,好像裙子的主人并没有死去。 D.前面弄错,裙子的主人的确未死,奇峰突现。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是门口窗外,运用了顺叙和插叙两种叙述方法。 B.老伴儿对彩裙所表现的两个行动是贴告示和拨彩裙。 C.这篇小说运用的两种主要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D.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姑娘舍己救人的献身精神。 二、拓展阅读 法律门前        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 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旁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 。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 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 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 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 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阅读提示: 《法律门前》(——译《在法的门前》)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长篇小说《审判》中神父讲的一个寓言,1915年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单独发表。小说写一个乡下人来到“法律门前”要求见法,“法”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这些人费尽周折也走不出社会为他们设置的那个魔圈。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那么“法”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而这两者,对“乡下人”来说,又都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乡下人”只能孤独痛苦地等待,直至死亡。这篇小说在实质上是悲观的,但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悲观,表达了对现存制度的失望和抗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积极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