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白杨礼赞教案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14 白杨礼赞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理清结构层次。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 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 情感的把握,以及对 5、6 段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 用。 3.在记叙中抒情。 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 压青松,青松 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 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 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著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 2.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 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  外壳(ké)2 锤炼(chuí) 主宰(zǎi) 倦怠(dài) 婆娑(suō) 坦荡如砥(dǐ) 恹恹(yān) 楠木(nán) 虬枝(qiú) 秀颀(qí)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 冲杀突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本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用肯 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 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 深、由近及远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 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借 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 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点明题旨。②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 此为线索,从 不同的方面展开描述。 2.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3.课文第二部分转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 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4.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交流点拨】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5.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交流点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 神。 6.“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3 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7.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交流点拨】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文章的主 题;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步骤四 合作探究 归纳主题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 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 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交流点拨】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 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 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 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 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 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 白杨树!” 3.本文是怎样巧妙地运用对比烘托的? 【交流点拨】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 的背景,渲染了粗 犷、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白 杨树的“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 的外形 、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 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 “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 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 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4.本文共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共勾勒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 一幅都充满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 “景”——黄土 高原。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地抒情,一切都让白杨 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2.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4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 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 平凡,这样就完成了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 渠成地提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同时我还注重了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 言,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教学时,我注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 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 的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