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单元教案全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 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 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 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 2.丁香结 丁香花形状颜色香味 胸怀豁达 生活乐观 丁香结无限愁怨 教学反思:‎ ‎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 ‎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 ‎)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 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天低树旅途寂寞孤独 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白雨喜爱与 风吹散水如天留恋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蛙声一片陶醉与 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向往 教学反思:‎ ‎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 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 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出示拓展美文。‎ ‎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花是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 教学反思:‎ ‎1.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感悟生活美好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并生活的珍爱。‎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含义,感悟道理。比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就表明作者的态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 我想……‎ 我想把小手 ‎  安在桃树枝上。‎ ‎  带着一串花苞,‎ ‎  牵着万缕阳光,‎ ‎  悠啊,悠——‎ ‎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  我想把脚丫 ‎  接在柳树根上。‎ ‎  伸进湿软的土地,‎ ‎  汲取甜美的营养,‎ ‎  长啊,长——‎ ‎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  我想把眼睛 ‎  装在风筝上。‎ ‎  看白云多柔软,‎ ‎  瞧太阳多明亮,‎ ‎  望啊,望——‎ ‎  蓝天是我的课堂。‎ ‎  我想把我自己 ‎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  变小草,绿得生辉,‎ ‎  变小花,开得漂亮。‎ ‎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  我会飞啊,飞——‎ ‎  飞到遥远的地方。‎ ‎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 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 2.学生自由交流。‎ ‎ 3.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只是简单的化妆,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细”。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时,要设置一个又一个“波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详细”。‎ 三、学生编写故事。‎ ‎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变形记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内容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要求 想象大胆 情节精彩 教学反思:‎ ‎1. 指导学生审题,围绕题目来构思,注意设计的情及要有趣,这是作文有内容写的关键。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快乐表达。‎ ‎2.发挥想象,才能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为了让学生把重点写具体,教师指导要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指导,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精彩范文:‎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夜静悄悄的,大路旁显得异常安静。我变成了一瓶纯净水,在地上跳来跳去。突然,我听到了“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是什么在哭呢?‎ 我好奇地蹦了过去,仔细一打量,原来是一棵大树。我很同情地问:“大树啊,你哪里难受?”‎ 大树皱了皱眉头,叹了口气说:“哎!我浑身难受,感觉到身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特别是我的肚子很不舒服……”‎ ‎“肚子不舒服,莫非你吃了什么?”我很着急地追问。‎ 大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说:“也许是!瞧,我旁边的小河黑不溜秋的,臭味更是不堪入鼻呀……”‎ 开始我有些不相信,当我蹦跳到河边时,才一睹小河的真正面貌:河面上堆满了垃圾物,不时还飘来阵阵难闻的死动物的气味……‎ ‎“哎哟,我的头很晕!”大树又禁不住地叫喊起来。我很关切地摸了摸大树,顿觉树皮失去了原来的光滑,有的竟然一大块一大块地剥落。‎ 大树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这里的空气也收到了极大的污染,那是因为在小河旁边有一座化工厂,将有毒的气体不断排放到空中。我是离它最近的,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是最多的,怎能不头晕呢?”‎ ‎“唉!这可恶的人类怎能这样做呢?”我叹了口气,接着说,“对,你的问题我可以帮助你!”说完,我将纯净水倒进了大树的根部,大树津津有味地吮吸着,夸赞道:“这真是好水,有史以来喝到的最好的水!”‎ 我笑了笑说:“其实,这水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保护叶片,让叶子抵抗有毒气体的侵入!”‎ ‎“哦!还有这作用,如果真的那样,我就可以延长寿命了!”大树笑眯眯地说道。‎ ‎“你一定可以延长寿命的!自从我的出现,很多科学家和环保学者都投身于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中,我相信这一定会成功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 从这以后,我蹦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变好了……‎ ‎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 4.交流。‎ ‎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弯曲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想到了蜥蜴与黑甲虫的对话,不然黑甲虫怎么会爬到蜥蜴的上面呢!‎ 生:由“驻足痴望”一词我知道了,虫子看的表情一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很可爱!‎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 5.总结。‎ ‎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想”‎ 排比句——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修辞手法 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 路牌——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 ‎《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1.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动态过程,因而,教师的讲不是“灌”,而是“导”,通过“导”的有效性来实现“学”的有效性。精讲强调的是“精”字,要求语言精练,表述精准、文辞精美,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其潜能。‎ ‎2.认识排比与分号的用法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去进行,这样学习才会有情趣,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还要注重学法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便发挥出来了。‎ ‎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5.七律·长征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泼乐观 ‎“只等闲”暖金沙江 寒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过岷山 教学反思:‎ ‎ 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2难点:(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 ‎4.“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 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 qíqū)叽里呱啦( guā)嗖(sōu )‎ 着 zhuó (着落) zháo(着凉) zhe(跑着)‎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的英勇的行动,接下来继续学习五位壮士的事迹,感受他们英雄壮举!‎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 (一)讲读第二段:(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敌。‎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昂的语气)‎ 三、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学生讨论。‎ 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比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 6.狼牙山五壮士 ‎    顶峰歼敌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顽强不屈      引上绝路    ‎ 热爱祖国英勇跳崖  ‎ 顶峰歼敌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接受任务 教学反思:‎ ‎ 1. 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只有感情朗读,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概。‎ ‎2.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 ‎3. 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 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诞生(dàn) ‎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e)荣臻(zhē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③(10节)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 3.交流感悟。‎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学反思:‎ ‎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 2.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写批注;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形式多样化的读,不仅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体会出文中的情,可谓一箭双雕!‎ ‎8.灯光 教学目标:‎ ‎1.认识“皖”、“歼”等9个生字,理解“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理解“灯光”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到“灯光”相关的语句,并深入理解。‎ ‎3.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以及“灯光”的联系与含义。‎ ‎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关于灯光的一段视频。‎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灯光的一段视频。‎ ‎2.教师小结,导入。‎ ‎ 这千万盏灯是和平的象征,让人们感到很安宁,很温馨。但这灯光的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灯光》‎ ‎3.板书课题  8.灯光  ‎ ‎4.介绍作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曾担任《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中的一个编剧。‎ ‎5.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围歼( jiān )豫皖苏(wǎn)电钮( niǔ)‎ 千钧一发( jūn )璀璨( cuǐcàn )黑魆魆( xū)‎ ‎(2)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豫皖苏:豫,河南省。皖,安徽省。苏,江苏省。‎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憧憬:向往。‎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4)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生: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生:让我们知道: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5.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灯光”的含义,接着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呢?‎ 生:让课文的内容相互联系,以一个线索贯穿。‎ 生:让内容相互照应,联系更加紧凑。‎ 生:起着点题的作用,让题目像珍珠一样闪亮!‎ 四、复习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些内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 激烈的围歼战是“面”的描写,郝副营长的思考与点燃火光是“点”的描写。‎ ‎2.学生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将描写灯光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写一段话。‎ 郝副营长,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 8.灯光 ‎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生命换取 教学反思 ‎1. 教学本课时,我按照平时教略读课文的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课前导读,提示学生以“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再在小组里交流。“灯光”在文章中出现多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2.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简单、概括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灯光的语句深入地理解,体会其含义,然后说一说课文前后的联系。这有这样才能明白“灯光”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其线索来分析,才会理解深入,领悟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目标:‎ ‎1.准备好演讲稿,做到材料合适,观点明确。‎ ‎ 2.演讲时要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 3. 演讲时要注意感情恰当,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好演讲稿,让演讲有说服力。‎ ‎ 2难点:(1)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例举生动的故事。‎ ‎(2)注意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名人演讲的视频。‎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学生交流体会或感悟。‎ ‎3.导入口语交际——演讲。‎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演讲的题目。‎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 2.请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怎样才能演讲更精彩呢?请大家交流观点。‎ ‎3.学生交流,老师提炼观点。‎ ‎(1)演讲的内容要精彩——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要真挚等。‎ ‎(2)演讲的水平高超——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4.出示一段演讲稿,学生评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5.学生交流演讲稿的特色之处。‎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感染力。‎ ‎(2)富有文采,让人感受到演讲稿的深刻内涵。‎ ‎(3)观点明确,事例较多,有说服力!‎ 三、准备演讲稿。‎ ‎1.分小组进行。‎ ‎2.各人整理演讲稿的内容与提纲。‎ ‎3.整理好事例、警句等。‎ 四、现场演讲。‎ ‎1.每小组选取一人进行演讲。‎ ‎2.设立评委打分。‎ ‎3.评委点评演讲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公布演讲比赛的成绩。‎ 五、教师总结。‎ ‎ 1.生活中离不开演讲,演讲能够让陈述的观点更加明确,让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 ‎2.演讲时的注意点。‎ ‎(1)语言通俗易懂,不要生硬,书面化。‎ ‎(2)速度要慢,有感情,要能够让听众理解。‎ ‎(3)增加排比句,以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4)服饰要整洁,不要五颜六色。‎ 板书设计:‎ 内容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 演讲 技巧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教学反思 ‎1.演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口语交际,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会写演讲稿,并学会一些演讲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方设法地从细节入手,给他们指明方向。‎ ‎2.‎ 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形式。在这情境里,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担负不同的角色。其次,围绕“演讲”引导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演讲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便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习作:多彩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认真审题,明白作文要求是写多彩的活动。‎ ‎2.注重点面结合,有点有面更加具体。‎ ‎3. 把活动过程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还要写清楚活动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 ‎2难点:要写清楚活动的体会,写明这次活动告诉的道理,这样才能让游戏活动有个明确的主题。‎ 教学准备:‎ ‎1.准备作文要求的课件。‎ ‎2.放一段关于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 1.出示一段活动的视频。‎ ‎ 2.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 ‎ 老鹰捉小鸡 ‎ 3.活动真是太有趣了!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活动真是太好玩了,让美好的时光匆匆而逝!你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呢?请回忆生活,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活动,并写一写你喜欢的活动。‎ ‎ 4.出示作文要求的课件。‎ ‎ 记一次活动 ‎ 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个传统活动,也可以是个新活动。如果大家能自己创编一个活动,就更好了。‎ ‎ 我们可以这样来写活动:‎ ‎ 写清楚活动是怎么玩的。‎ ‎ 写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 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把你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 1.一起举行活动。‎ ‎ (1)分小组进行。‎ ‎ (2)提出要求:要一边玩一边观察,一边玩一边思考。‎ ‎ 2.交流活动的感受。‎ ‎ 3.如果写这个活动,该怎样写呢?有哪些内容必须要写呢?‎ ‎ 4.学生交流。‎ ‎ (1)活动的规则要写。‎ ‎(2)举行活动的过程要写。‎ ‎(3)活动时还要关注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并把人物写具体,这样便有趣了!‎ ‎ 5.教师相机提问。‎ ‎(1)活动过程中会反复进行,进行很多次?莫非一个一个地写吗?‎ 生交流讨论。‎ 当然不能一个一个地写,要选择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可以写两个,也可以写三个,但不能面面俱到。‎ ‎(2)活动中有很多人物,怎么写呢?是不是一个一个地写呢?‎ 生交流讨论。‎ 也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写,应该注重写场面的方法,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 可以对整个人物活动场面进行概括地描写,然后具体描写一个或两个同学的具体活动以及表现。‎ ‎ 6.在老师点拨基础上重新构思。‎ 三、学生编写活动作文。‎ ‎ 1.根据自己的感受理清活动的顺序。‎ ‎ 2.选择印象深刻的活动写具体。‎ ‎3.老师适时点拨。‎ ‎4.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多彩的活动 活动规则 印象深刻的过程点面结合 活动的体会 教学反思:‎ ‎1. 激发兴趣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便能够主动地观察,获得丰富的材料,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2. 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写游戏过程中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切实有效地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便起到“点拨”的作用,总之,“点”得细致,“点”得恰到好处,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精彩范文:‎ ‎ 捉迷藏 童年是令人向往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课余时,我们几个小朋友经常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什么打仗呀,捉迷藏呀,打玉球呀……玩得不亦乐乎。看,激动人心的捉迷藏正慢慢到拉开了序幕。‎ 那是一个傍晚,铁牛、书呆子和胖子到我家捉迷藏。首先是胖子捉,我们三人躲。铁牛对我家最熟悉,悄悄地钻进了空米缸中。书呆子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平台。只剩下我了?我想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对,我索性躲到大门的后面。过了一会儿,铁牛在米缸里大喊:“躲——好——了!”少顷,胖子推开门,像过街的老鼠东张张西望望。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呢?于是胖子就坐下来大声地讲笑话。铁牛实在控制不住,便笑出声音来。胖子够狡猾的,循着声音将铁牛从米缸中拖了出来。后来他们窃窃私语,好象在嘀咕着什么。这胖子就是坏,假装没有看见我,一步一步地向我靠近。顿时,他跑过来挤在么上大声说:“快出来,不然休怪我把你压成大烧饼。”‎ 我乖乖地走了出来。此时胖子头对着天,大声呼唤:“书呆子,快出来!我已经看见你了!”书呆子因为胆小,果然从楼上傻乎乎地跑下来。我们都哈哈大笑:“书呆子,你真呆。他是吓唬你的!”‎ 后来铁牛捉、书呆子捉……每人捉都有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有时让我们捧腹大笑,有时让我们感到很惊讶……总之,捉迷藏真是快乐无比!‎ 啊!捉迷藏真是太有趣了,如一幅幅画刻在我们脑海里,永远也忘不掉!‎ ‎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 关注场面描写 ‎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 4.交流。‎ ‎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 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 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交流词语反复的妙处。‎ ‎ 2.谈谈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法作品的课件。‎ ‎2.学生朗读。‎ ‎3.交流两幅书法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妙处。‎ ‎ 相同点:作品后面都有题款。‎ 不同点:《游子吟》是一首诗,是竖着写的。‎ ‎ 《草原》(节选)是课文的一句话,是横着写的。‎ 妙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注意行距,给人以整齐端庄的感觉。‎ ‎4.老师指导:完成书法作品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款式,同时要全面。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不规范的字。‎ ‎(3)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5.学生临摹,注意要求。‎ ‎6.老师及时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选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句诗诠释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民族骨气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几则爱国名言。‎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植非常的热爱国家。‎ 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这句话告诉了后人要保卫祖国的疆土,神圣不可让敌人侵犯。‎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为祖国担忧的意识,因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5.讲一则爱国故事,学生谈感悟。‎ 爱国的杜子威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是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开日本,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造了一座研究室花了整整一百万元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威很有钱,问他:“你戴的是什么牌的手表?”他爽朗地笑道:“国产的,苏州牌,才45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手表。人们被他这种崇高精神所感动。敬佩地伸出了大拇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代表闭访问 日本,他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访日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安排了工作,只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是专业资料,今后给我寄点”。‎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书写作品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还要正确。‎ ‎2.理解、背诵关于“爱国”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 词语反复不同的“说”‎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 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1.理解名句不能仅仅是积累,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加以背诵,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书写指导不要泛泛而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比如行款整齐,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要适时点拨,指导要细,让学生发现并及时改正。‎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