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可修改)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可修改)

ID:92940

大小:195.88 KB

页数:94页

时间:2019-08-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语文第一学期八年级上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以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 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 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 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 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 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 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 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 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 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 类。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 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 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 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 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 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 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七年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 记)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却有待加强,下面根据初一期终考试成绩进行具体分 析如下: 七年级期末语文合格率为 91.7%,优秀率为 14.3%,平均分为 90.2。因此,本学期在保持合格 率、平均分总体较好的势头之下,还要大力抓好优秀率,力求本年级总体水平一致。 目前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 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 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 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 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 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 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 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 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 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 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 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 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 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 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 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过程安排 (一)识字写字方面 1、课后读一读、写写和课文注解为重点,学生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自觉养成语言 积累的情况,改正写错字别字的缺点。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文字知识,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识记和扩展。 3、课后听写,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订正。 (二)阅读方面 1、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 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 字)、《陋室铭》(81 字)、《爱莲说》(119 字)、 《大道之行也》(107 字)、杜甫诗三首(200 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 字),总计为 1082 字。 2、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 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课本里的文 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 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 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面:抓住关键,简化头绪,关注细节。首先要自主对文本进行细读。其次参 考有关鉴赏文章。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关键问题进行预设。关键问题要指向明确, 有意义,有发展思维和提升语悟的价值,具有开放性,能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不同学生 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言说的凭借,都可能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尽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同时对自己的每一堂都要有反思。课堂比较精彩的地方做实录。鞭策自己,认真对 待每一节课。 (三)写作方面 1、首先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因此这学期开始“班级日志”的活动,每组一本 日志,一天一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练笔的机会,文体内容都不限。 2、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个单元给学生类文阅读,并写读后感。既可以积累素材,同 时也可以练笔,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四)朗读方面 除了加强课堂的朗读指导外,进行自主早读的实践。 (五)实行反思型的单元学习评价。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 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 要素”。 2. 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 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 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 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 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 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 新闻的特点: ⑴ 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 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 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 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 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 编造、虚假。 ⑶ 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 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 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 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 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 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 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 1996 年 7 月 13 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 (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 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 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 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 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 个“W”中的 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 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 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 1949 年 2 月 10 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 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 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 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 (“五要素”和一个 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 W(“五要素”),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 H,即 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 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 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 W”(“五要 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 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 年 4 月 20 日午夜到 21 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 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 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 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 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 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 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 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 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 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 品味”。) 明确: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 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 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 军不堪一击。 ⑵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 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 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 “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 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 PPT 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3 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 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 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 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 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 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 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 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 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 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 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 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 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 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 年 4 月 25 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 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21 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 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 200 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 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 200 字,但是具备了“五要 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 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 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 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 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 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 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 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 结语等结构。 2. 预习《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 W”和一个 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 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 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 (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 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 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 战役胜利成功。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 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 日夜起”至“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为 第 1 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 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 2 层,写西 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 3 层,写东路军渡 江情况。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 的顺序衔接起来,“20 日夜起”“对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杨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 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 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 月 22 日 2 时,新华 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 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清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 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 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 配合。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 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 略部署。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 日 2 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 日夜起中路军(30 万)已渡过 21 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35 万)已渡过 2/3 同日同时起东路军(35 万)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 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 要点。 讨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①善于利用背景。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 字、词、句、段。 练习: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 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 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月 2 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 日已有大约 30 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 20 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 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 取对岸,不到 24 小时, 30 万人民 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 港诸城进 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 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课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 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 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 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 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 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 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 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 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 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 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明确:_ 第 1 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 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 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 突出了 30 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 江的迅速。 第 2 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 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 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 3 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 4 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 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 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可见,确凿具体的 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 同。 议论后明确: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 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 鲜明。不同的是: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 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 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 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的情况,在 生动地描 写我军战况的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居民、民工对渡江 战役的大力支援,揭 示了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条件。 四、布置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想”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 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五、板书设计。 我军: 冲破横渡一突破 敌军: 纷纷溃退 占领扩展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激战 歼灭泄气 击溃控制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 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 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 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 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 ,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 100 多种发明, 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 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 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 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 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 年 12 月 10 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 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 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 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 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 X 射线。 【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 而 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 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 “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 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 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 “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 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 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 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 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 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 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 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 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 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 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 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 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 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 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 200 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 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附: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 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飞天”凌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 10 米跳台纵身一跃, 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 娘那“飞天”之美。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 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 情况。 提问 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 1.7 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 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 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 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 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 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 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 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 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 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 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 舞的“飞天”, 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 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 法,“如梦初醒”写 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 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 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 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 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 11 月 24 日电 11 月 24 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 10 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 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 米跳台跳水 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 4 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 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 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 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 9.5 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 9 届亚运会 10 米跳 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 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 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 课文写的都 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 要、迅速的 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 写的共同 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 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 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 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 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 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一着惊海天》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 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 凛冽 默契 殚精竭虑 镌刻 桅杆 娴熟 一丝不苟 浩瀚 2、多音字:着 着陆 高着儿 着火 调 调动 调动 载 三年五载 载人 3、重点词语积累: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 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 艘航母“辽宁舰”于 2012 年 11 月 23 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 情况。www.21-cn-jy.com 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 1、 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 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 感和爱国情感。 2、 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 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 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 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 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21 教育网 4、 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而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当时紧张而又惊心动 魄的场面的?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 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读 12-15 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 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 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 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细读地 18 自然段,看一看本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的 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尾钩牢牢地挂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遇到到 第二道阻拦索的情形。”滑行数十米“”稳稳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遇到阻拦索后停下来的 情景。 本段在详略的处理恰到好处,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惊人的一幕。 5、 第三部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 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 主题。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四步:拓展延伸 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 解。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采用排比、比喻修 辞手法。 作业:一课一练 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 板书设计: 自豪、爱国 一着惊海天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记叙的。 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 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 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 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 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 1906 年到东京开始 从事文学活动,1909 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 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 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 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 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 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 6—10 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 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 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 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 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第二课时 2.学生朗读 11—23 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 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 6—23 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 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 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 60 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 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 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 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 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 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 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绯红 fēi 宛如 wǎn 驿站 yì 解剖 pōu 油光可鉴 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 jī 不逊 xùn 匿名 nì 杳无消息 yǎo 诘责 jié 凄然 qī 教诲 huì 瞥见 piē 抑扬顿挫 cuò 深恶痛疾 wù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 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 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 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 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 1—7 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 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 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 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 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 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 86 个春秋,于 1944 年去世。朱德 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 1944 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 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 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 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 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④ 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⑤节衣缩食(suōsh 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⑦东 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 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 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 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 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 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 17 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 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 2 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 15 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 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 16、17 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 14、15 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 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 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 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 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 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 的态度(2—7 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 持和慰勉(8—13 段)。第 14、15 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 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 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 2、3 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 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 4、5 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 6 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 7 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 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 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 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 并说明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 7 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 论;第 3 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 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 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 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 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 8 到第 15 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 8—17 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 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 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 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 “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 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 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 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 8 段中 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 年是“支撑门 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 1908 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 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 9、10 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 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 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 11、12 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 11 段写作者 1919 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 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 12 段写母亲积极 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 1927 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 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 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 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 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 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 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 13 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 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 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 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 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 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 1895—1944 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 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 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 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 14、15 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 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 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 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 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 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 14、15 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 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 2 到第 13 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 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 16、17 段(第三部分)则与第 1 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 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 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 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 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 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 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 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 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 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 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 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 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 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 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 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 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3 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 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 1 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 2 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 3 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第 4 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 求和心路历程。 5)第 5 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 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 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 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 6-9 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 6 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 7 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 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 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 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 袤无垠的宇宙。 3)第 8 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 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 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 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 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 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 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 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 作为 19 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 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 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 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 9 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 “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 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 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 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 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 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美丽的颜色》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 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 荣誉。那么,大家知不 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 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 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 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 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 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 ,要在院子的露天 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 出,居里夫人工 作环境简陋、艰苦。 提问 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 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 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 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 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提问 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 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二课时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 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 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 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 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 的孩 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 极小含量 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 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 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 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 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提问 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 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 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 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 不足之处   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课时计划】 2 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准备】 1.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比如: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汇总整理资料。 2.分门别类制作成册或放到班级博客、公共邮箱、网络论坛里共享。 3.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4.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信不立”这些名言在我们身边萦绕。诚信自古以来 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诚信如今, 诚信如歌,诚信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诚信如清晨第一缕阳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话诚信、 觅诚信、说诚信吧!21 教育网 活动指导 1.“引经据典话诚信”。各组分别搜集。(1)组长汇总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 论述类和事例类,再进一步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 (2)根据以上材料,分类分组讨论:“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 的意义等等。(3)组长做好记载。 2.“环顾身边觅诚信”。(1)认真观察,善于发现。诚恳地访问,细心地倾听。讲故事,说 感想。(2)访问父母、老师等长辈,虚心听取他们对诚信的理解。(3)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 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小组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碰撞思维的火花 3.“班级演讲说诚信”。(1)围绕“诚信”话题,写演讲稿,在小组试讲。组员认真听,并 提出修改意见。(2)小组推荐精彩演讲稿和出色演讲者参加班级演讲会,小组通力合作共同 修改演讲稿,并为演讲者出谋划策。(3)课代表及小组长统筹安排,协调组织好班级演讲会。成果展示 一、展示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 1.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2.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4.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7.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8.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10.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莫里哀 二、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 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 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 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 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 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 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 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生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 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 宣传有关。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 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 20 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 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21cnjy.com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 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 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 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 重于九鼎大吕。”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三、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的魅力》 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五千年、 纵横海内外散发出醇厚的芬芳。无形、无色、无味的诚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近年来,诚 信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也不必说黑心棉,民工米,就是哪一天你 扶起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人,说不定你就惹上了麻烦和官司。 多年前,一位北大新生入学,他提着大包小包,在偌大的北大校园里不知所措。情急之下, 他看见一位穿着布衫的长者,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说道:“师傅,麻烦您帮我看着点 啊!”一个多小时后,这位新生办完一切手续回来,发现那位长者依然为他守着行李,寸步 不离。在第二天的新生入学大会上,他发现,昨天为他守行李的长者正坐在主席台的中央。他就是当代著名的东方语言学家、教育家、散文家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事后,这位 学生说道:季老身上透出的人格魅力将改变他的一生。是啊,诚信就是如此征服着人心。然 而,诚信的魅力不止于此。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位社会学家就“为什么我会成功”在一千位成功人士中做过调查,结果出乎人们的想象, 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自身有才华。他们中绝大多数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诚 信”。其中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企业家说:“高深的理论我不懂。我只知道,诚心诚意对待 我的每一位客户,诚信诚意对待所有与我合作的人。”诚信使他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 我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人格、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我们怎样 对待每一位同学,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怎样面对每一堂考试,都是诚信对我们的考验,假如 我们在学生时代就随意糟蹋自己的诚信,用虚假的学业和虚伪的态度是难以在将来的竞争中 立足。季老一诺千金,幼小的华盛顿坦然承认自己砍了樱桃树,这些以诚为公,以诚立业的 事例无不说明诚信这种人格力量在人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朋友们:让我们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让诚信使我们的人格闪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三峡   郦道元 【学习目标】 1、知识: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2、能力:品析课文,展开想像,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的能力。 3、情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雄伟壮观,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2、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同学们,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 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 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 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 略无阙处(毫无) b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 夏水襄陵(漫上) d 不见曦月(阳光) e 或王命急宣(有时) f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 马) g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 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 飞漱其间(冲刷) k 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 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 150 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 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 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 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 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总结延伸。 1、总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 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 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延伸: 学生查阅长江三峡的现状的资料 第 三 课 时同 步 练 习 一、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曦月 ②沿溯阻绝 ③素湍 ④绝 ⑤飞漱 ⑥属引凄异 2.解释加粗词。 ①夏水襄陵: ②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沿溯阻绝: ⑤乘奔御风: ⑥绝 : ⑦霜旦: ⑧属引凄异: 3.填空。 《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 《________》。 4.将下列写景的句子与相应的季节用线连接起来。 ①沿溯阻绝 春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秋 ④清荣峻茂 冬 二、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划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中______字通______字。 3.试就第二段文字内容,大概计算一下船速。_______________ 4.解释加粗词。 ①或王命急宣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林寒涧肃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 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 《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 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 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 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 道术。20 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 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 492),辞官隐居于句容 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 帝 位 以 后 经 常 向 他 咨 询 国 家 大 事 , 时 人 谓 为 “ 山 中 宰 相 ” 。 著 有 《 陶 隐 居 集 》 。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 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 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 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 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 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 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 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 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 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 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 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 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 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 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 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 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 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 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 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 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 界的象征。然而 “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 “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 可惜我无法让您 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 人以这种委婉的 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 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 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 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 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 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 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 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 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 换---用近义词替换。 •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 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 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 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 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 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 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 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 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教具:多媒体、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 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背景: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 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 来排解心中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 自己辞官隐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 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介绍:《与朱元思书》从应用范围和标题形式看,属于书信;从文 章内容看,属于游记;从语言特点看,属于骈文。骈文主要特点:句式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则注重藻饰 和用典。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读文并疏通文字:(略)[关键词会解释,重点句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 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 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 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 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内容的安排。 (一)问题导学: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从哪些方面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选一人朗读课文,组员边听边思考答案,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指定发言人展示小组意见,别组点评。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读第二段,体会富春江的奇丽多姿,体会多层次写景方法。 (一)问题导学: 1、异水“异”在哪些方面?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 方法的好处吗? 2、奇山“奇”在哪些方面?写奇山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 方法的好处吗? 3、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仕途 不如意,寄情山水排解苦闷,以致产生厌世隐居的想法”,你怎么看待这种处事 方式? 4、由上可知,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互动探究各小组在组长指导下探究,先各自默读独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组 内讨论,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分组按序展示探究结果,找 5 个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别组点评。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一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探讨下边问题。 (一)问题导学: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赏析下面两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听朗读探究结果,讨论形成共识。(提示:注意对两句进行比较来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别组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理解了文章结构内容,学会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 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等写景方法,作者写作本文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60 分 1、填空(10 分: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 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 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 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2)富春江的 水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 山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20 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水什么特点?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唐诗五首 野 望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奇山 总写: 分写 与 朱 元 思 书 急湍猛狼——水之急 千丈见底——水之清 动静相结合 竞上轩邈——山之势(视觉) 泉鸟蝉猿——山之韵(听觉) 息心忘返——山之美 横柯疏条——林之密(视觉) 正 面 描 写 (侧面描写) 厌 弃 尘 俗 寄 情 山 水 借景抒情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 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 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 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 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 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 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 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 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 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 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 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 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 一、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 二、教学难点 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 1. 学生简介作者及黄鹤楼。 2. 集体朗读全文。 正音:隅 祎 憩 倚 闼 邑 【目标展示】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新知研习】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学课文。(教者打出投影,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要字 词的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注意重要字词的释义。 (完成教学目标一) 州城西南隅:角 尝驾黄鹤返憩此:曾经、休息 遂以名楼:命名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耸立 上倚河汉:靠 四闼霞敞:门、高敞 坐窥井邑:城乡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最好、最美 2.了解特殊句式。 遂以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有黄鹤楼者。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3.讨论课文层次,赏析古代建筑艺术。 黄鹤楼:a.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b.黄鹤楼的命名由来。 c.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d.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二)集体朗读、背诵诗和课文。 【预习指导】 预习《于园》,完成探究•练习二、三。 四、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a. 地理位置 b.命名由来 c.特点感受 d.地位价值 五、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 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 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 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 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 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 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 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 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 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 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 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 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 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 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 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 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 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 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 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 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 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 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 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 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 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 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 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 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 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 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 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 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 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 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 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 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 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 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 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 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 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 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 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 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 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 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 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 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红星照耀中国》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 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课题】《庭中有奇树》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 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 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 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 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 《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 地探究这首诗歌。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 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 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 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 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 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 幅孤寂折花图。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 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3、释句: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 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 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 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四)品味总结 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 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 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 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表 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 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 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 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 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 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 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 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 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板书折花图(奇树 发华滋 荣 遗) 反衬 庭中有奇树 思念 孤寂 赏花图(馨香 盈 莫 致 别经时) 先抑后扬 龟虽寿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 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 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 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 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 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 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 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 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 为的政治家。他 20 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 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 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 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 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 11 年 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2)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 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 竟时:终了的时候 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 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语出《韩非子•势 难》:“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 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 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 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 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 53 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 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他认为统一全 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 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 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下文接着就 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 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 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 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 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赠从弟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领会诗歌的情感,透过字面意思体会背后的意思及真实的情感。 教学目标 培养语感,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难点分析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读全诗。 二、自读全诗。 三、指名读全诗。 四、齐读全诗。 五、学习全诗。 1.作者简介: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 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 性。从(có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2.掌握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 亭亭:高貌。 瑟瑟: 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凝寒:严寒。 一何:多么。 3.默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松柏树。 问题二: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 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问题三: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 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 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四: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六、背诵全诗。 七、默写全诗。 八、课堂练习(学生自己完成) 背 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落实目标 2、3 教学难点:课文 2、3 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 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 段一组同学读,3、4 段二组同学读,5 段全班同学读,6 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 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 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 2、5)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 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 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 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 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 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 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 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着眼于迁移与巩固)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迂腐 琐屑 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 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四、板书设计一 难忘背影 ——点题 父 家境:祸不单行 父亲疼爱儿子 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 儿子怜爱父亲 情 买橘子: 体贴周到 深 再现背影——思念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3 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言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 学习,理解象征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送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此歌曲唱的仅仅是一颗白杨树吗?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也曾高声赞美过白杨树,他们在手法上游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二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yān)欲睡 虬(qiú)枝 婆(suō)秀(q 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 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吗?请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又如“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 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 引导学生朗读以下几个句子: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的历史和 意志?” 这四个句子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义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的三个难道,就由浅入 深地写出了他们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 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更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他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 屈地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他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 日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 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 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4 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5 讨论加深认识什么是象征手法。 6 熟读课文第七段。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 垠坻厌虬娑楠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节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死怎样把他们联系起 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 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明确:5-6 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 和气质的。7-8 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 语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外部形态: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 (团结) 叶:片片向上 (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 (质朴) 外在形象: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坚强不屈,不屈不挠。 小结:这一段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是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他的不 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六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白杨树的不 平凡。 4 指明朗读地 7 段。 讨论:本段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书中的伟丈夫?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线先虚写一笔,用否定的句式暂退一步:白杨“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 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接着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热情赞美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由树及人的?四个排比反问句四怎样主句加深的? 明确: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贪心的预期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 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是一句比一句扩展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 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思考不应该只觉得他只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 了他们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 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 农民。 第三局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他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他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打得到深华,文章得到高潮。 5 学生朗读地 8 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 1、4、6 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 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个递进复句表明其赞美的原因。强调象征意义。6 讨论第 2 段。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着意描写黄土高原?色彩、幅员、地势, 原因是衬托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8 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和在? 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反动派。与开头 相呼应。 9 了解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四:背诵第七段。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象征)农民、人,军民、哨兵。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 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 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ï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 àn) 遏制(â)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呼号(háo) 颤栗(zhàn) 颤抖(chà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 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 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 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 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 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 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 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â) C.松懈(xiâ)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 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我为什么活着》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 思路理脉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 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 1 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 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是第 2—4 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 5 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难点剖析 1.作者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 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 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 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 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 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 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 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2. 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 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 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 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 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 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 喝酒的事。 提问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 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 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 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 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 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 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 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 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 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 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 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 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 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 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 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 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 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 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 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2.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3.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计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准备和活动指导,分配任务;第二课时在一周后进行活动展示, 综合评议。 【活动准备】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 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 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可轻视,因为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 方式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 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 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网上浏览、娱乐、游戏、聊天、视频、购物、晒 图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方便之极!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 方式、交往方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活动指导 1.网络语言小研讨(1)小组合作,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流行的网络语言,查清楚意思,然后分类,并分析产生原 因。 (2)小组合作,搜集已被收录工具书的一些网络词语,并试着用“非网络语言”表述它们的 意思,思考这些网络词语在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 (3)小组讨论:写作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应如何使用?最后归纳意见, 转告老师,听取老师意见。 2.电子阅读面面观 (1)小组合作,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电子阅读时间、方式、途经、以及电子阅读和纸 质阅读所占的阅读比重,大家对电子阅读的态度和意见,问卷对象:同学,老师,家长,亲 友等。 (2)回收,统计,汇总,分析,发现。 (3)小组研讨:电子阅读会不会代替传统阅读? 3.用互联网学语文 (1)邀请信息技术老师利用课外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教大家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络词 典和专题数据库等。 (2)小组合作,搜索有关散文的各方面知识,制作《关于散文》小册子。 (3)小组讨论: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 活动展示 1.网络语言小研讨 (1)我搜集到的网络语言及意思。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说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1、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说明顺序,说明技巧。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学习 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 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 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 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 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 余。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新的文体—说明文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事物、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有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 演变等。 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根据具体内容、写作目的来选用。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和引资料。 4、说明文要有一定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可综合运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2、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进行说明。 3、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著名桥梁图片欣赏三、字音词义 四、预习检测: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弧形 hú 拱桥 gǒng 洨河 xiáo 陡坡 dǒu 和谐 xié 饮涧 jiàn 桥墩 dūn 郦道元 lì 张鷟 zhuó 匀称 Yúnchèn 惟妙惟肖 xiào (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1.出色的超出一般水平的作品. 2.威武雄壮的姿势. 3.形容非常灵巧,独一 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 4.配合得适当,匀称而协调. 5.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评价. 6.雄伟美丽而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有的事情.五、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六、课文分析 1、课前热身 回忆自己所见过的不同类型的桥,用一句话说明桥的特征 桥,是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2、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主要抓住石拱桥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课文精选了哪些例子说明? 赵州桥(图)卢沟桥(图) 根据下面的提示分段,并概括每段的意思 (1~2 段)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4~5 段)惊人杰作赵州桥。 (6~8 段)闻名世界卢沟桥。 (9 段)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10 段)我国石拱桥当代的发展。 5、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 第一说明大拱的长度、形状。 第二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设计。 第三说明大拱拱圈的作用。 第四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的配合。 6、这段文字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各说明了什么? 引用张的赞语是说明赵州桥构造奇特,引用张鷟的赞语是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 7、这段文字的末尾介绍桥的主要设计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8、中国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用这两个例子能说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 因为这两座桥都历史悠久,都形式优美,也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都能非常突出。 9、作者为何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 1)修建年代的先后。 2)结构由简到繁:赵是单拱石桥,卢是联拱石桥。 10、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结构-----艺术价值 11、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 同: 赵州桥 卢沟桥 ⑴历史悠久 1300 多年 800 多年 ⑵结构坚固 保持雄姿 从没出过事 ⑶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独一无二” “美丽奇观” 异: 赵州桥 卢 沟桥 ⑴制造奇特 拱肩加拱用料省 联拱石桥 ⑵历史意义 世界著名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反帝斗争纪念意义 12、课文怎样说明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 一、范围广:“大规模” 二、数量多:“大量、不少” 三、形式多:“各种形式,世界最长” 七、课文总结 八、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体会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3、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复习导入。 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 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 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 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 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 形的特点。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 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 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 拱桥了。(加线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 靠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带点字 能否删去?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②卢沟桥宽约 8 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 50 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 0.01 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 8 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 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 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 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三、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1)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 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 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 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 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 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用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 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 (5)列数字 有概数、确数之分.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 中部略窄,宽 9 米”,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作比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 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四、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 1、2 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 特点?   开头第 1 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 读兴趣。第 2 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 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 序。 (2)默读 4、5 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第 4 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 5 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 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 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 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 6 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 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 O 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 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 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板书: 石拱桥的特征 知识性强 赵州桥——单拱 中国石拱桥 代表性 特征鲜明 卢沟桥——联拱 语言准确、严密 顺序合理 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 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 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 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 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 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1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 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课前积累 学习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 站,走进图书馆,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 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习,探究课后习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 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 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 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 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作者: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 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 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鉴 jiàn 赏 轩 xuān 榭 xiè 池沼 zhǎo 丘壑 hè   嶙 lín 峋 xún 庸俗 yōng 着眼 zhuó   琢 zhuó磨  镂 lòu 空 蔓 màn 延 蔷 qiáng 薇 wēi 斟 zhēn 酌 zhuó 相间 jiàn 单调 diào    因地制宜 别出心裁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诸如此类 别具匠心 (四)自主式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 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1 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 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 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 特征: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 料。 5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 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特点——用途 6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 明事物的特征。 (五)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 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3—9):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为两层: 一、(3—6)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二、(7—9),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 美伤美的败笔”。 前者从大处讲,后者从细部谈,说明这里的一切构成了“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总—分—总 整体—局部 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 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2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 点,故写得简略。 3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 总说(完美的图画) ——分说 大处讲究: 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 层次(6段) 细部注意: 每个角落(7段) 门窗图案(8段) 色彩(9段) (六)布置作业 第 2 课时 (一)复习结构导入 1 第一部分 1—2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 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①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设计理念)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 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四个“讲究”,涉及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极 好的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 (二)精读课文,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 3—6 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 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 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 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 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 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 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 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 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3—6),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 请同学读第 3 段,思考 : (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 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 齐读第四段(精讲) (1)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学生默读第四节)分假山和池沼两种景 色加以说明。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 “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 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 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2)教师追问:为什么游览者攀登假山时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明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两个词恰切地 解说了原因。艺术,指能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苏州园林假山 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决不是机械的堆叠。 (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明确: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布置景物;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 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并点缀一些石头或花草;池沼里既养鱼又植莲。 3 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 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2)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 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 讲析第 6 自然段 (1)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 么目的? 明确: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 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四)分析第二层(7—9) 1 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 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提问:第 7、8、9 三节也在于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什么在第 2 节不加提 示(如四个“讲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第一层的内容在第二节用四个“讲究”作提示以示重要,比较起 来,这一层比较次要,这样安排显得主次分明。 2 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 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3 先叫学生思考:第 7 节主要是讲什么?用什么方法说明? 归纳: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举例子 教师追问:举了几例?为什么读的时候感到不呆板? 三例:“阶砌旁边……”,“墙上……”,窗前……。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避免了 呆板。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阶砌小处也不放过;“蔓延” 一词表现爬山虎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足见设计 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齐读 4 指名学生朗读第 8 节。 明确:这一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以后, 引导学生体会“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的那几个词是用得恰切的。“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决”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 显得更加坚决。“即使”是表示假设加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 论。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 5 第 9 节说明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归纳: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五)第 10 自然段,最后的结束语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不尽。 让学生齐读这一结束语,体会文意。 (六)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 林艺术的高超。 第 3 课时 (一)说明方法: (1)作比较 第 1 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 3 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 5 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 9 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 3 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 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 5 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 5 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 6 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 7 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 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 9 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使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 4 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 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 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 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三)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 4 段中也有体现。 (四)迁移 1 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 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 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 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五)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 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 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 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 段) 不止这些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 (7 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 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 (9 段)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结构 总说 分说 总说 教学反思 《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 10 个生字,认识 6 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 10 个生字,认识 6 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 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 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 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 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2-4 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4 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 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 5-10 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5-10 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 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10 蝉 脱壳 奇怪的体操 唱歌 天才的乐师 视觉 非常灵敏 听觉 十分特殊 《梦回繁华》 【导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 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 800 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 赏家把 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 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 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 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  题跋(bá)  绢本(juàn) 翰林(hàn)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拥(cù) 漕运(c áo) 舳舻(zhú lú) 沉檀(tán) 摄取(shè)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 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 25.2 厘米,长 528.7 厘米,绢本设色,作品 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 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 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介绍这 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 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交流点拨】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 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 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步骤三 文本精读 理清顺序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 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 上的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水行 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 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 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 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 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 当的说明顺序。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 本,设色,纵 25.5 厘米,横 525 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 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 语言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 使 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繁华 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 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 们借鉴学习。 《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 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 了解这幅名画。 【附: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说明顺序——开卷 中段 后段井然有序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 典雅、生动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昆虫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介绍作者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通过文章介绍了解作者法布尔 3.通过讨论来体会法布尔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字词和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穷乡僻壤、辍学、按部就班、细腻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法布尔 成长经历与个人志趣(1-5) 学术成就与学术影响(6-8) (二)、介绍编选出版《昆虫记》的目的 二、再读体会,圈划阅读 1.法布尔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对他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童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毅力、求知欲强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体会:蹲、爬、提着…… 2.法布尔如何进行研究与写作?有何特别之处? 从文章 5、6 两节进行阅读思考 3.们对他有何评价?为什么? 文章 7、8 节 三、课文探讨 法布尔具有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坚持不懈、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尊重并热爱自然的生命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讨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体现) 四、结合选文理解 《蟋蟀的乐器》的主要写作方法: 大量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 五、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自己所认为的好词好句并加以适当的点评(点评不超过 50 字) 2.写一段关于的本文的读后感 《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目标 1、目标 2 学习难点:目标 2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 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 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 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 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陈起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 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 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2 月 2 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 需 5 天,将于 12 月 6 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 12 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探月工程分“绕、 落、回”三期。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 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 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向国 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 一致,同样很坚决。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 了。”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 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 1、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 衡=横 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 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 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则有去国 怀乡四、文章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1)他们出身卑微, (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5、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 第 1 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引出问题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 2 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提出问 题 第 3 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 和(反面) 第 4 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解决问 题(得出结论)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 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 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 “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 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 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 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 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 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 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 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 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 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 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 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 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 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 “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 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 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 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 板书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 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数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 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 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 移山?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 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 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 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路:① 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 ⑤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 2、补充资料: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 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 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 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 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人数、外援、结局) 过渡: 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 总结升华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 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 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 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第三段 2、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 知 而进 大智若愚 难 智叟 畏 而止 自作聪明 周亚夫军细柳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 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 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 167 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 来?祝兹 zī侯棘 jí门彀 goù弓弩 nǔ按辔 pèi 徐行作揖 yī介胄 zhòu 嗟 jiē乎曩 năng 者谁还有 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 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 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 wéi 介词 wèi 军:驻军军营将军将以/下骑/送迎:将 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 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14、译文:请 3 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 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 承,不趋炎附势。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 点。---1、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 法叫―――侧面描写;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 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 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 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啊!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 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 2000 年前回 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 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 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料: 23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