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青蛙写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逗号、句号、叹号、省略号的作用,并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恰当运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生字,会写“泡、呱”。 2.感悟诗歌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学习课文,增强热爱自然的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语:(教师边讲故事,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孩子们快看,我们的黑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荷花池,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啊?(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呀!下雨了!这时,从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它要给我们写诗了! 2.提问导入: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 3.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齐读课题。 4.学习“写、诗”这两个字。强调:“诗”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 5.认识新偏旁“冖”。 二、初读课文,定位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读儿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本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圈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由拼读儿歌,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圈画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生字的读音及课文的内容。学生重点注意听清自己圈画的生字词的读音。 4.多种形式读文。先同桌互读纠错,再组内赛读,最后指名读文,其他学生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顺两个方面评价。 三、深入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小节,认识“点、要”两个生字。 (1)指名朗读第1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做出评价。 (2)指导朗读,注意感叹句的读法,要读出青蛙的喜悦之情。 (3)识记生字“点”,认识新偏旁“灬”。“灬”有时表示尾巴,如在“燕”字中就表示尾巴;有时表示“火”,如在“热”“蒸”等字中就表示“火”。 (4)识记“要”字,引导学生认读,并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写”“诗”“点”“要”,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灵活巩固认读。(小组长领读并组词,开火车认读并组词,班内竞赛抢读,猜一猜读。) 2.学习第2~4小节,认识“过、给、当、串、们、以”。 (1)青蛙写诗了,它是怎样写的呢?都有谁来帮忙了?我们来看第2~4小节。 (2)学生自由读文,圈画出谁来帮忙了。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并出示相应图片。 (4)出示第2小节,指名朗读。 (5)在这一节中藏着三个生字小朋友,你能找到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预设: 过:用加一加的办法记,辶+寸=过。组词:过去 过来 过年 给:用加一加的办法记,纟+合=给。组词:送给 给你 当:也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 + =当。当是一个多音字。 (6)水珠也来帮忙了,多少水珠来帮忙呀? 预设:一串水珠。 ①学习“串”,可以用象形记忆法,两块肉用一根竹签穿起来,就是“串”。 ②课件演示“串”的古今字变化。学生认真观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③运用:有什么东西是成串的?(一串项链、一串辣椒、一串香蕉、一串灯笼、一串葡萄、一串冰糖葫芦、一串羊肉。) (7)谜语:门外有人——们。学习“们”字,强调读音是轻声。 (8)用数笔画的方法学习“以”字。 (9)导学:这么多小伙伴来帮忙,它们是怎么帮忙的? ①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说说谁像谁,潜移默化地学习比喻句。) ②导学:这些都叫标点符号。让我们用“……像……”的句式说说这些标点符号。 预设:小蝌蚪像逗号;水泡泡像句号;一串水珠像省略号。 ③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标点符号?(?;!) 3.学习第5小节,教学“成”字。 (1)导读: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小青蛙,它终于把诗写成了。出示生字“成”,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成”字。 (2)指名读第5小节。其他同学要思考:听了青蛙写的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只有一个字“呱”。 (3)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青蛙的诗”。 4.创设游戏情境“小蝌蚪找家”,巩固识字效果。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小蝌蚪,学生认读生字,读正确了小蝌蚪就可以回家了。 生字回文,与阅读再次结合。 导学:这些生字放回课文里你们会读吗?(先自由练读,再齐读。)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们”字。 (1)引导学生观察“们”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汇报交流,强调“们”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学写生字“下”。 (1)引导学生观察“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汇报交流,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提醒书写姿势。“三个一”。) 3.引导欣赏: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就对它笑一笑,并向同桌夸夸你写的字。 4.师生共议,展示优秀作业,发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自主作业 再读思考: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不懂的地方时,如果是简单的可以当堂解决,其他的内容引入下一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