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标》要求:(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3. 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2. 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 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 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 角色代入 提炼信息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当 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3. 为何题目不用《物候》,而用《大自然的语言》?(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化,使读者易懂新颖别致,引起读者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述力。(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题目与文章的关系,梳理文章是如何将说明对象“物候”一步步引出,开拓说明文行文布局的视野。) 环节二 比较还原 实践感知1. 6—10段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2.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改变?明确:不能。“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明这些因素是有主次之分的,另外,纬度、经度、高下是空间因素,而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所以不能改变。体现了说明文逻辑的严密性和科学性。3. 段落的顺序不能改变,那段中的句子呢?试着将下列句子排序,并说说你的根据。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②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④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⑤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⑥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明确:③⑤①④②⑥,要注意关联词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所以、又如、第二个、如、凡是)(设计意图:2、3两个问题指向本文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通过对比和排序,让学生明白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不但体现在段落布局上,句子之间也逻辑清晰,从而使逻辑思维得到提升。)4. 请大家合上书本,试着将下面的例子与四个因素搭配起来。①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的差异)②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③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的差异)④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⑤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纬度)(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还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具体事例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并能与中招考试相衔接,训练规范表述。)5. 小组合作,阅读下面的例子,讨论能否作为6—10段的例子支撑文章内容,若可以,说说能支撑哪部分内容;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的差异)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纬度)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高下的差异)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经度)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能)⑥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纬度)⑦ 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纬度)⑧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经度)⑨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古今的差异)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能) 小结:举例要精当、表述要准确,要能契合说明对象的特征。(设计意图:引入课外物候现象的例子,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文本解读的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后期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 作业:1.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二十四节气”相关谚语或歌谣,与同学们分享。2. 利用今天老师提供的或者自己搜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办一份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