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的描述时代背景离学生有些远,因而学生要能感受诗的意境有些困难。而选用此教材的目的是通过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3.学情分析六年级后半学段,学生已学习过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的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但由于学生语文程度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还有一部分不能大胆表达。教学中要用朗读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的任务,不断地激发深造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诗歌的爱好。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5.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价值观。评价任务1.能喜欢朗读诗歌。 2.学会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3.能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4.能领会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5.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价值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分钟)
活动一(1分钟)谈话: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鲁迅
通过引入,了解背景,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初步了解诗中任务。(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1分钟)板书课题:有的人
活动三(分钟) 介绍写作背景。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活动一(5分钟)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正确的朗读诗歌。(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5分钟) 再读课文,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
能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能领会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评价目标三、四)
活动三(10分钟)三读诗歌,想不想:你读出了什么?(完成目标一)
环节三自主阅读研读学习(17分钟)
活动一(2分钟) 放声朗读诗歌,你发现了什么?(思想内涵、内容、表现手法等)
能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能领会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评价目标三、四)
活动二(5分钟) 讨论、合作、交流
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价值观(评价目标五)
活动三(5分钟)老师引导,深入内容人们对这两种人是什么态度?用词语来概括。的两类人,上、生活中也不为少数,请列举一二。
说出自己的感受。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价值观 (评价目标五)
活动四(5分钟)形象描绘,进入生活。
学以至用,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价值观(评价目标五)
环节四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
活动一(3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认识?交流、总结
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写作方法(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布置作业(1分钟)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2.拓展延伸: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
附:板书设计有的人 反动统治者 鲁迅 骑 腑 虽生犹死、遗臭万年 虽死犹生、流芳千古 憎恨 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