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 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含插图的教学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正确书写“去、不”2个字。 2. 在图文结合、归类识字的过程中理解生字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的大意。 3. 能正确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1.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上有什么,相机在插图的对应位置出示“山、水、花、个字。 2. 点击“山、水、花、鸟”4个字,逐句呈现并范读古诗,学生听读,揭示古诗课题《画》。 3. 学生自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4. 指名朗读古诗,随机呈现易读错生字的卡片,强化正音。 本课生字朗读难点:翘舌音“春”;平舌音“色”;前鼻音 “近”;后鼻音“听、声、惊”。 5. 同桌互读古诗,相互评价,合作学习。 引导:听同桌读古诗,读对了,夸夸他(她),在课题旁打一颗五角星;读错了,帮帮他(她),指出来,教他(她)读一读。 设计意图: 本文为五言古诗,“山、水、花、鸟” 都是学生课前已经 认识的生字,又分别 出现在四行古诗中。图文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又能帮助学生感知诗意,提取诗中信息。互学互评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识字意 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归类识字,了解诗意 1. 找出诗中的反义词,识字学古诗。 (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3组反义词:远一近;有一无;去一来。 (2)运用反义词,联系画面情境说话,理解反义词以及古诗的意思。 如:远处有一座座高山,近处有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 (3)把反义词送回古诗里读一读。《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 找出诗中同偏旁的生字,识字学古诗。 (1)认识偏旁走之。 出示“远一近”,提问:这是一组反义词,它们有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出示新偏旁走之,学生认读。 提问:看一看偏旁走之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走之下面的捺像是奔走中的人的腿,含有走之这个偏旁的字表达的意思多数和走路有关。《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 比较学习带有走之的生字。 出示“远一近”,提问: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走之) 引导:这首古诗里还有一个字也带有走之,圈出来读 一读。 出示“还",识记生字。如:用上加一加(走之加“不”)或者换一换(“远”的“元”换成“不”)的方法。 (3) 引导:把这些同偏旁的生字送回古诗里读一读。(同上文反义词练习的形式,请学生选择填入生字序号并朗读古诗)《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 自主合作,多种方法识字学古诗。 (1) 出示生字“色、听、声”,认识新偏旁斜刀头。 (2) 听读找生字。教老师读某个生字,学生在古诗中找到 这个生字打上五角星,并大声朗读带有这个生字的这句古诗。 (3) 开火车认读3个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 在古诗语境中通过找反义词、同偏 旁的生字等方法进行归类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方面凸显了集中识字的课型特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识字难度,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及有效性。 三、关注笔画,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去、不”,指导观察,提问:这两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相同点:两个字中间都是竖,都在竖中线上。 不同点:两个字中竖的位置不同:“去"字的竖,下面不能出头;“不”字的竖,上面不能出头。 2. 教师范写“去、不”,学生跟着书空,注意笔顺。 3. 书写练习,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能把生字写正确;把关键笔画竖写在竖中线;认真书写,字体端正。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笔画,是写好独体字的重要方法。关注“去、不''中竖的不同位置与写法,是写好这两个字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四、 朗读古诗,巩固字词 1. 朗读古诗。 (1) 同桌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对方有没有读正确。 (2) 全班齐读。 2. 读一读,记一记。 远近 有无 来去 开关 正反 男女 大声 无声 无色 听说 还是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