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思路 历史课堂重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匡老师的这节课引入历史情境,通过已有历史知识,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并有机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史料来构建历史思维,将情境教学、史料教学、问题教学统一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属于世界现代史范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述为: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界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苏联的建设在改革中曲折前进。 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在这堂课中,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工作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2.适时引导适当协助。 3.点拨反思精讲提升。 使得整堂课有机融合,构建出生动的初中历史课堂。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在为什么要实施新经济政策上,教师采用了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从中得出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必要性。 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大批工厂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1920年时,全俄工业总产值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15.5%,粮食产量仅为战前的一半。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教师讲述: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在回顾旧知识后,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导入新课) 教师:“濒危”处境下的苏维埃政权何去何从?列宁该怎么办?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开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数据的采用,情境的导入,使得整个历史“活”起来。学生在这一历史情境中,产生了历史的“共情”,对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即“1、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2、新经济政策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的学习做好很好的铺垫。 二、适时引导适当协助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历史问题,学生往往在思考时不能切中要点。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点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使得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进行斯大林模式的学习时。教师首先介绍了斯大林其人。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对后续他的政策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紧接着,教师又引入了当时的世界形式和领导人斯大林的判断。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通过这样的材料,学生就容易得出斯大林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必要性。 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他决定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部门,修建了几千公里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教师:从材料中看出斯大林为什么放弃新经济政策? 学生: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落后,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要走社会主义的新路(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花了一百多年建设的成果,苏联仅仅用了十年就迎头赶上,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特点能调动全国的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建设出成果。 (引导学生理解课本阐述)苏联的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教师:斯大林的实验成果是显著的: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但是,有利必有弊。在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认识历史事件上,教师还需要继续引导。 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2.“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毛泽东) 3.集体农庄庄员在河里捉到了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雨在水里画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的高呼:斯大林万岁! 教师:笑话仅仅是笑话吗?有没有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 学生:在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被剥夺了生产生活的工具。 教师: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做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就容易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三、点拨反思精讲提升。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匡老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整体的点拨和反思。 苏联无疑是现当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甚至是一个奇迹。他的建立和发展表明人类的力量和潜力可以有多大。在资本主义模式几乎狂扫整个世界的时候,列宁、斯大林以及千千万万个苏联人民站了出来,开辟出一条通往普遍幸福的阳光大道。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使得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一个强大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次脱离实的工业国。不过,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并非那么完美,事实上,他也给苏联人们带来困惑甚至是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