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教学设计思路 《列宁与十月革命》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9课。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第9课相关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下面,我试着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抓住一明一暗两条线 本课教材内容有三个小标题:“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主要围绕十月革命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分别对应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十月革命的经过、十月革命的结果,主线明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延续了这一框架,将教材内容分别纳入三个板块中:动荡的俄国——俄国革命的背景;革命的俄国——俄国革命的进程;崭新的俄国——巩固革命的成果,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学习内容,初步构建起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是一条反映历史进程的明线。 随着这条明线的不断发展,在革命的第一阶段,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在革命的第二阶段,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作为革命的成果,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这三个结果的产生,都能归因于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广大人民的人心向背的问题。而这人心向背的背后,则是当时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和平、土地和面包。在教学设计中,多次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俄国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一条推动历史进程的暗线。 在教学设计中,这明暗两条线都得到了体现。 二、突出重要人物的活动 本课的课题是“列宁与十月革命”,把重要人物直接放在课题中,足以显示出其重要性。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主义的产生和俄国革命实践息息相关;列宁成就了十月革命,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缔造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解读代表性的图片、观看视频、识读革命形势地图等介绍他在革命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如下表述:“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是最高的育人境界。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走近青年列宁”环节,补充介绍了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青年列宁为民谋利的远大志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的不屈不挠;通过“感受伟人风采”环节,补充与列宁相关的细节,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列宁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积极的人生力量。 三、注重补充细节的内容 细节的内容往往能够小处见大。本课教学设计多处体现细节的魅力:结束370多年沙皇体制的二月革命仅持续了短短的八天;尼古拉二世被废黜后失去自由的图片:他在反思吗?问题出在哪?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受热烈欢迎的图片:列宁为何如此受欢迎?什么样的演说内容能够打动人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过程:几乎未遇抵抗,伤亡很小等等。对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内容进行解读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细节无一不在告诉我们,细节背后那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问题——人心向背。通过解读细节、挖掘内涵,突出本课的一条暗线。 四、加强比较联系和拓展 联系、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设计中,多次进行了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异同点的比较,如: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改变俄国社会性质事件的联系、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联系和比较,等等。通过联系、比较,夯实基础,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习活动,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围绕历史的学科素养 1、时空观念。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2011年版课标明确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要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就通过一组图片呈现了本课事件发生的地域范围和时间节点。回顾历史,十月革命以来的短短百年间,历史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但历史的见证仍在。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十月革命的发生和另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并且从时间范围上来看,完全是在一战的进程中发生并结束的。在教学设计中,在“革命的背景”部分突出了这一时间特点;在总结中也通过展示年代尺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时空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解读“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句话,进一步来强调两者的关系。 2、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本课的一条暗线,这一点得到了多次强调。在最后的“以史为鉴”环节,由人及己,对习总书记的观点高度认同,认识到在当今的治国理政过程中,要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何成刚等著的《历史教学设计》中提出,“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因而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力图将可信度高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并在最后设置了“尝试质疑”这一环节,呈现攻打冬宫的三段有不同记述的描述性材料,让学生产生困惑的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左的历史描述,不是所有材料都是真实可信的。虽然我们有时候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精准区分材料的真伪,但要有注意区分、接近真实历史的基本的态度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