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案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会放热。2、能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升华,凝华所需要的条件。 2、根据观察实验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2、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具、实验仪器:投影仪、铁架台、锥形瓶、酒精灯、细棉线、碘粒、火柴四、课前准备:学生分小组收集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举例说明。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举例说明。(学生从课前的收集的获得例子)4、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试举例说明。(二)新课学习:1、情境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霜”? 请你描述你见过的“霜”是什么状态?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霜是固态,它往往是粉末状,针状,比较细小)冬天除了会“下霜”还会“结冰”,那么“冰”是什么状态?它的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冰也是固态,它往往是一块一块的块状,较大)讲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霜”和“冰”都是固态的水,为什么它们的形状有如此大的差异?2、实验:人工造“霜” 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的固态碘,在靠近碘粉的上方悬挂一段细棉线,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然后使其冷却。 注意:实验前引导观察锥形瓶壁和细棉线上有无碘。 细棉线有没有接触到碘粉。 观察分析:加热时,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出现? 冷却时,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出现?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了碘蒸气,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这种现象叫升华。 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碘颗粒,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这种现象叫凝华。 (引入课题:升华和凝华)3、概念学习: 请你模仿以前学过的汽化、液化、熔化、凝固的概念归纳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升华需要吸热。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物质凝华要放热。 (学生补充完善,强调“直接”二字)4、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师引导观察:实验后凝华后的碘分布在锥形瓶壁和细棉线上,形状有什么特点? (锥形瓶壁上的碘呈粉末状分布在瓶壁上,细棉线上的碘呈针状,形状和冬天看到的霜很相似) 现在你能解释“霜”是怎么形成的吗?(和水凝固成冰不同“霜”是凝华而成的,师解释霜的具体形成过程)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一些升华、凝华的例子吗?(学生小组讨论课前收集的例子,找出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教师适当引导,纠正错误例子)(三)新知拓展 升华、凝华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学生自学课本45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的“人工降雨”,学习过程中注意“人工降雨”的几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的过程? (学生自主分析,教师适当补充完善) 2、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分析)(四)课堂小结学生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五)随堂练习(以投影形式展现)1、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1) 蔬菜多放几天会干掉。(2) 夏天吃冰棒解热。(3) 夏天冰棒周围会冒“白气”。(4) 寒冬,积雪不见熔化也会慢慢消失。(5) 冬天,北方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6) 衣柜里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7) 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包装纸上会有一层“白粉”。2、(1)洗澡时,浴室里的镜子先变模糊后又变清楚。水蒸气先后经历了 和 两个过程。 (2)做塑料盆时,塑料颗粒先后经历了 和 两个过程。 (3)用久的电灯泡会发黑,经历了两个过程:灯泡通电,钨丝发热 变成钨蒸气;当电灯熄灭后,钨蒸气遇冷 成固态的小颗粒,附着在灯泡玻璃内壁上。3、夏天洗好的衣服晒干是 现象。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是 现象。 秋天的早晨,卧室窗户玻璃上会有一层“水汽”,是 现象。 严冬的早晨,卧室窗户玻璃上会有一层“冰花”,是 现象。(引导学生对比思考:①“水汽” 和“冰花”形成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②什么时候形成“水汽” ?什么时候形成“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