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1 古诗三首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谈话导入 , 进入新课
1. 一单元的扉页有冰心奶奶的名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
刻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宋朝三位诗人的诗中,感受他们童年时代的美好。 宋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 , 描
绘了一年四季忙碌美好的乡村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2. 板书诗题 , 读题释题 。
(1)指名朗读诗题 , 读准“兴”的读音 。“ 兴”是多音字 , 在这里读四声 。
(2)出示注释 , 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
问:你们从题目中感知到了什么信息?
题目意思: ( 诗人 )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想 。
3. 诗人是谁?简单介绍诗人 。
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相关资料:范成大(1126-1193) , 南宋诗人 , 字致能 , 号石湖居士 。 他是一位关心国事 、
勤于政务 、 同情人民疾苦 、 热爱劳动人民的士大夫 。 范成大的诗 ,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 , 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 选入本课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一首 。
4. 想一想:范成大写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划分节奏,带着问题,齐读古诗 。
二 、 初读古诗 , 识记生字
1. 借助拼音、注释朗读古诗 ,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 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
① 读准“昼”“耘”这两个字的音 ,分别组词。
② 学习多音字“供” , 分别用“供”的两个读音进行组词 。
③学生临写生字,开火车组词造句 。
三 、 再读古诗 ,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古诗 。 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时的语音 、 语调 , 一边听一边想 :古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 (初
夏),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圈出关键字词 (耘田绩麻,桑阴)
2. 引导学生交流:在初夏时节,诗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 人物:村庄儿女 、 童孙;村庄儿女白天耘田 , 夜晚绩麻;童孙在桑树荫下学种 瓜 。 )板书 {景: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儿童(学种瓜)
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结合注释,分层次抽学生归纳全诗大意:村里的男女白天在田间锄草 , 晚上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像大人那样 ,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4. 诗的第一 、 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优美地翻译,加入动作有感情朗读)
5. 这些村庄儿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勤劳 、 质朴 )
6. 大人们都忙起来了,那么小孩子在偷玩吗?他们在忙着干什么?齐读三 、 四句(做出动作) 。
(1)描绘画面 , 说说孩子们在学种瓜的时候 , 会说什么 , 做些什么 。
( 2)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 ( 活泼 、 可爱 、 机灵 、 勤劳 )
7.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总结全诗 。
总结: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 还流
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板书) 。
第二课时
一 、 诵读古诗 , 导入新课
1 . 齐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2.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
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
3. 导入: 上节课 , 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了解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十一)的诗意 , 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勤
劳质朴 。 今天 , 我们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 , 来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 。 看看在不同的诗人笔下 , 乡村
儿童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二 、 自主学习 , 理解古诗
(一)学习《稚子弄冰》 。
1. 板书课题,问:通过题目你们觉得这首诗写了一些什么事?(幼小的孩子玩耍冰 。)
2.介绍诗人:杨万里(1127-1206) , 南宋著名诗人, 与陆游 、 尤袤 、 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 他一
生作诗两万多首 , 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 被誉为一代诗宗 。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 活泼自然 , 富有幽默
情趣的“诚斋体” 。 杨万里不仅有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 , 还有不少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 。引出《小
池》。
3.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 读通诗句 。
读准“稚”“钲”“磬”“璃”等字的音 。 注意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 ,“ 磬”是后鼻音 ,“ 玻璃”的“璃”读
轻声 。
4.初读古诗 , 思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十分有趣?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
受 。出示填空 , 帮助学生理解:
这是一群__________的小孩子 。 从____________看出来 。
板书:{景:稚子(脱晓冰、当银钲、敲打)
情:对儿童天真童趣的喜爱
5. 理解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 , 彩丝穿取当银钲” 。
(1)“脱”“穿取”两个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 看到:一早小孩子正忙着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 , 用
彩色的丝线穿在冰上把它当成钲来敲 。 听到:小孩子们闹嚷嚷的声音 。 )
(2)加上动作,有感情齐读一二句。 。
6. 理解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 , 忽作玻璃碎地声” 。
(1)读了这两句诗 , 你又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 看到 :小孩子正在拿着冰敲打 , 就像在奏乐一样 。 听到
:小孩子们的笑声;冰忽然碎掉 , 就像玉石摔碎的声音;小孩子们的惊呼声 、 沮丧声 …… )
(2)说说小孩子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 ( 一开始的高兴 —— 玩耍时的兴奋 —— 冰碎掉后的沮丧 、 失望 )
(3)加上动作,有感情齐读三四句。
7.总结,加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要在朗读中体会儿童心情的变化,争取当堂背诵) 。
(二)学习《村晚》 。
1. 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 ( 农村晚景 。 )
2. 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 ( 雷震 , 宋朝诗人 。 生平不详 。 )
3. 读读诗句 ,读准字音(注意“陂”字)
4. 交流理解诗句 。
(1)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 。
① 理解感知“衔”“浸” 。 图文对照 , 感受水面呈暗绿色 , 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包含着落日”的倒影 。
②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 ( 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 , 池塘里涨满了水 。 落日西沉 , 挂
在半山腰 , 好像被山含住了 。 )
③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 仿佛一幅恬静美好的山水画 。 )
(2)在这美丽的村晚山水画中,出现了谁?牧童归去横牛背 , 短笛无腔信口吹 。
① 读诗句 , 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 。 ( 调皮天真 、 自由自在 、 怡然自得 、 悠闲自在 …… )
为什么横坐在牛背上 (自由自在)
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 ( 歌颂农村风光的美好 )
联想: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指导学生自己写出板书{景
情5.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加上动作。
三、 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1. 复习两首古诗 , 背诵 。
要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 , 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 。
2. 说说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 。
3.作业设计
4. 教学反思
2 祖父的园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选自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 在文中 , 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中自由自在 、 快乐逍遥的美好
的童年生活 ,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 本课语言生动 , 充满童趣 , 同时也充满
诗意 。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 、 准备生字词卡片 。
2. 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 。
课时安排
2 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复习上课,认识作者 , 导入新课
1. 导入: 同学们 ,本单元我们通过三首古诗了解到了诗人们对儿童生动的描写,今天我们学习一位被鲁迅称为“当
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的课文,走进她的童年生活。 展示萧红的资料 。
2.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 出示《呼兰河传》 ,简单介绍 ,延伸《火烧云》。
4. 引导学生质疑: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和祖父在园子做了哪些事?
板书 人 事 情
“我” 怀念祖父
祖父 留恋童年
二 、 初读课文 , 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 ,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 , 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 不理解的词语做标记 。
(2)开火车组词,重点字:拔、承 多音字:晃
(3)当堂书写,巩固记忆
三 、 再读课文 , 理清层次
1. 带着刚才的质疑,再次默读课文并勾画出重点语句,交流讨论
2. 根据内容进行分段 ,进行板书。
第一部分 ( 第 1 ~ 3 自然段 ) :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
第二部分 ( 第 4 ~ 14 自然段 )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花 、 拔草 、 种小白菜 、 铲地 、 浇水 。
第三部分 ( 第 15 、 16 自然段 ) :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 , 都是自由的 。
第四部分 ( 第 17 ~ 19 自然段 ) :写“我”在园子里快乐地玩耍 , 累了就找个地方睡着了 。
四 、 走进园子 , 感受生机
1. 出示词语: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1) 读读描写这些昆虫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
(2) 交流:
① 昆虫种类多 , 很好看 。 有白 、 黄 、 大红色的蝴蝶;有金色的蜻蜓;有绿色的蚂蚱 。
② 昆虫很可爱 。
③ 整个园 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
(3) 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 。
2. 出示词语: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1)读读描写这几棵树的语句 , 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
(2)出示相关语句:
句子一:到我有记忆的时候 , 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 、 一棵李子树 , 因为 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 , 所以
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句子二: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 , 来了 风, 榆树先呼叫 , 来了雨 , 榆树先冒烟 。 太阳一出来 , 榆树的叶
子就发光了 ,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
交流: 句子一中说樱桃树和李子树不大结果子 , 所以觉得它们 不存在 。 句子二用富有诗意的语言 , 生动形象地
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 , 体现了大榆树的活力 。
(3)有感情地朗读第 2-3 自然段 。
3. 出示词语:蚯蚓 蝙蝠
(1)出示相关语句 , 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么描写它们的?
太阳光芒四射 , 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 亮 得蚯蚓……蝙蝠不敢……
交流: 园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
(2)有感情地朗读第 15 自然段 。
4. 小结: 作者的描写有声有色 , 有静有动 , 一个生机勃勃 、 充满活力 、 丰富多彩的园子呈现在大家眼前 ,
让大家浮想联翩 。
五 、 走进园子 , 感受自由
1. 快速浏览课文 , 找出其他描写园子景物的段 落 ( 第 16 自然段 ) , 认真读一读 。 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
子?圈画关键语句 , 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
2. 交流填空:
这是一个 ( 自由 ) 的园子 。
3. (1)引读第 16 自然段 。
师: 一切都活了 , 要做什么 , 就做什么——
生: 要怎么样 , 就怎么样 , 都是自由的 。
师: 倭瓜愿意——
黄瓜愿意——
玉米愿意——
蝴蝶随意地飞——
(2)说说哪个词让自己特 别 关注 。 ( 愿 意 , 共有 6 个 “ 愿意 ” 。 )
(3)看到这么自由的园子 ,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 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随心所欲 )
这让我们想起了孩子们还可能在园子里“童孙未解供耕织……”“稚子金盆脱晓冰……“牧童归去横牛背……”
这样的园子,你们喜不喜欢?在这里长大的作者留不留恋?
第二课时
一 、 复习导入 , 回忆课文内容
1 . 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 你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
2. 有感情地朗读第 1~3 自然段;第 15 、16 自然段 。3. 板书、导入: 在祖父的园子里 , 童年的萧红做的哪些有趣的事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二 、 合作交流 , 感受快乐自由
1. 小组合作 , 阅读第 4~14 自然段 , 思考:“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圈一圈 , 画一 画。 旁边写写自
己的感受 。
2. 交流填空:
祖父( ) , 我也( ) 。
3. 交流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 , 并说说有趣在哪儿 。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 我就跟在后边 , 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 哪里会溜得准 , 不过是
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 , 反而把它踢飞了 。”
① 说是在帮祖父种菜 , 其实是在——瞎闹 。
② 有感情地朗读 ,加上动作, 读出调皮劲儿 。
(2)“其实哪里是铲 , 不过是伏在地上 , 用锄头乱钩一阵 。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 , 哪个是草 , 往往把韭菜当作
野草割掉 ,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
① 说是在帮祖父铲地 , 其实是在帮倒忙 。
② 加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
(3)“一抬头 , 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 ,…… 而不见蚂蚱了 。”
① 说说读到这段文字 , 你想到了什么故事? ( 《小猫钓鱼》 )
② 加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
(4)“玩腻了 , 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 祖父浇菜 , 我也过来浇 , 但不是往菜上浇 , 而是拿着水瓢 ,
拼尽了力气 , 把水往天空一扬 , 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①同样是浇水,“ 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② 你们小时候有类似的事吗?
③ 有感情地朗读 。 注意描写动作的词句 。 ( 拼尽了力气 , 把水往天空一扬 , 大喊 )
4. 交流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写法,适机展开扩写。
5.说说你通过读文字 ,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 ( 天真可爱 、 自由活泼 )
6.除了动作描写,有心理描写吗?出示课后两个句子,体会萧红此时内心活动(有生机,爱自由)
7.面对这样顽皮淘气的小萧红 , 祖父是怎样做的?你觉得祖父怎么样? ( 祖父大笑起来 …… 祖父把我叫过去 ,
慢慢讲给我听 。 )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祖父? ( 慈爱 ) 出 示《呼兰河传》中的文字 ( 课后 “ 阅读链接 ” ) 。
教师激情朗读 。
8. 课外延伸:
萧红一生悲苦 ,8 岁丧母 , 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 , 继母更不喜欢她 , 她是在阴影中长大的 。 但她从祖父那
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 ,享受到了爱 。 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 , 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 , 祖父的
爱就像一束阳光温 暖着她 , 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 , 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 ,
还有温暖与爱 。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 , 怀着永远的憧 憬和追求”。三 、 品读文字 , 体会借景抒情
1. 作者写自己的快乐与自由 , 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小昆虫 、 植物的自由?
2. 交流,复习
作者用植物 、 小动物的自由来突出“我”的自由 。 心中是幸福的 , 看到的就是——幸福;心中是自由的 , 看到
的就是——自由 。 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 , 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 、 自由 、 幸福 , 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由
都在传达着作者的自由!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 融情于景 , 把她的情感寄托在植物身上 , 把她的自由寄托在小动
物的身上 , 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法 , 理解了这种写法 , 再读课文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例如古诗三首中的《村
晚》,就是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 、 总结回顾 , 课外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选自《呼兰河传》 。 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这本书——“一篇叙事诗 ,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 一串凄婉
的歌谣” 。 让我 们走进《呼兰河传》, 去感 受萧红吧!
作业设计
1. 阅读《呼兰河传》
2. 节选课文中的部分,画出来并摘抄相关语段。
3. 仿写《我的________》
教学反思
1 . 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 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 , 我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 、 悟出情 。 让学生充分
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 通过朗读 , 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 , 不光是祖
父的园子 , 还有慈爱的祖父 。 慈爱的祖父给了萧红爱与温暖 , 给了萧红心灵的自由 , 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 ,
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 , 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 , 才有了孩子自由 、 快乐 、
幸福的童年 。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 , 所以在她的眼里 , 一切才是自由的 , 快 乐的, 甚至是充满梦幻
色彩的 。2 . 有效补充原 著 , 注重课内外有效衔接 。 为了将学生领进文学的乐园 , 在教学中多次穿插《呼兰
河传》中的章节 ,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 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中快乐与自由背后蕴藏的深沉情感
。
3 * 月是故乡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季老以“月亮”为线索 , 回忆了自己的经历与往事 , 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思乡情 。 本案以学生自学探
究为主 , 在自读自悟中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 , 感受那份浓郁的思乡之情 。 通过自主体会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理解
内容 , 多元感悟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 整个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 ,同时积累文章中的经典
词句, 丰富学生的积淀 。
课前准备
1.收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 , 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 美文 。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诗词导入 , 渲染情境
1. 前两篇课文我们走进了作者的童年时代,感知到了他们童年的美好,也感知到了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回忆,那么代
表思乡的事物一般都是什么呢? ( 教师出示海面上一轮明月的图片 。 )
2. 过渡: 是啊 , 古往今来 , 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 如我们很小就会背的《静夜思》 ( 学生齐背
) 。 再如“诗圣”杜甫写的《月夜忆舍弟》 ( 出示古诗 )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3. 揭题: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有一份“明月情结” 。 ( 板书题目:月是故乡明 。 )
4. 走近作者 。
(1)关于季羡林 , 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季羡林(1911-2009)语言学家 、 史学家 、 佛学家 、 教育家 、 社会活动家 , 是精通 12 种语言的翻译家 。他
在多个领域 , 创获良多 , 是享誉国际的东方学大师 。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 , 如《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
5. 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
二 、 通读课文 ,检查字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 。 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 ,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 读懂课文 。
(2)读到生字 、 新词或优美的语句 , 及时用笔圈画出来 , 然后多读几遍 , 作好批注 。
三 、 细读品析 ,体会情感
1.“ 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线索 , 作者的这种感情 , 在课文中哪一段表达得比较明显直接?
(1)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 ,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 指导有感情朗读。
(3)引导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
(4) 小结: 可以说 , 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 又是引用了诗句名言,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
命题的方式 。2. 在这篇文章中 , 作者以“月”为线索 , 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默读课文 , 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
哪些往事和经历 , 抒发了哪些感受 。 自己想一想 , 写写批注 , 完成学习卡 , 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
指导学生结合表格梳理课文 , 读懂文本 。
活动卡:
童年趣事和经历
时间
事件
作者感受
预设:
(1)交流汇报 , 完成活动卡第一部分内容 。
童年趣事
时间 黄昏后
事件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心情 乐此不疲 盼望
(2)相机出示句子 , 指导朗读:
到了夏天 , 黄昏后 , 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 , 数天上的星星 。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 , 然后上树一摇
, 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 , 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 , 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
(3)学生继续汇报 , 完成活动 卡一剩余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黄昏后 更晚的时候
事件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看明月 梦明月
心情 乐此不疲 盼望
(4) 引读: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 , 此刻会是何种心情呢?虽然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几个大苇坑 , 却在月光中摇曳
着作者童年的梦 。 因为——
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 , 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 ,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继续交流汇报:
① 相机引导学生思考:在与济南的对比中 , 作者的无法想象是遗憾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 学生汇报后 , 出示句子:
因此 , 我在故乡望月 , 从来不同山联系 。
③ 小结:对比中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
(2)学生继续汇报 , 完成活动卡二第二部分内容 。
① 相机出现各国望月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 激发情感:在作者的眼中 , 异国他乡的月亮美吗?
② 出示故乡的月亮 , 激发情感:异国他乡的月亮虽美 , 但是对比之下呢?
出示句子:
对比之下 ,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 , 我的心立
刻就飞回去了 。我的小月亮 ,我永远忘不掉你!
③ 小结: 是啊 ,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 。
(3)学生继续汇报 , 完成活动卡内容 。
作者经历
地点 作者感受
故乡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北京 、 济南 、 将近三十个国家 美妙绝伦 永远忘不掉
朗润园 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
①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读句子 , 你能读出什么?
出示句子:
然而 , 每逢这样 的良辰美景, 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
②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
(4) 引读: 从济南到北京 , 一直说到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 再到燕园胜地 , 要说月亮 , 各处的月亮都比故
乡那苇坑上的小月亮美得多 , 但是在作者眼里 , 哪一处的月亮都不及故乡的月亮美 , 故乡的月亮越美 , 越能勾
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 所以——
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 ,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3. 小结: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 ,但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
设计意图: 教学中采用先读后填再议的方法 , 从读中想象 , 结合问题指导朗读和表达感受 , 让学生的思绪与课
文一起飞扬 , 从中受到情感教育 , 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 、总结写法, 升华情感
1. 从古到今 , 思乡和回忆童年就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 我们再读一读第一单元扉页冰心奶奶的话。
2. 本文大量引用了古诗句和名言,请同学们勾画摘录,并学会这一种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 情境渲染 , 激发情感 。
通过吟诵古诗 ,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 初步将学生带进学习环境中 , 在交流季老的资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 为学习新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
2 . 积累词语 , 丰厚积淀 。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积累四字词语 , 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 , 丰厚学生 的积淀。
3 . 多元阅读 , 情感升华 。
结合两个学习卡指导学生多元感悟文本 , 在抓关键句 、 品关键词中进行体会 ,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
读出自己的感受 , 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
作业设计:
1. 摘抄本文经典佳句,并仿写。
4 * 梅花魂
教案设 计
设计说明
课文用倒叙的方式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 。 整篇文章以
梅花喻人 ,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 。 透过“我”的记忆 , 追溯了“我”与外祖父之间发生的五件事 , 虽然在叙
述上有 详有略 , 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 、 望梅 , 还是护梅 , 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魂 , 影响“我”要做一个具
有梅花秉性的人 。 教学当中要以“情”作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 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
, 生命成长的过程 , 情感 变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 , 要让学生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 , 用情感驱动语
文知识 。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致描写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 、 神情 , 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
梅花 , 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份爱祖国的情谊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爱国 、 思乡的诗文 , 准备歌曲《我的中国心》的视频 。2.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梅花 、 爱国 、 思乡的诗词 。
课时安排
1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 图片导入 , 激趣揭题
1. 激趣:本单元都是对童年对故乡的回忆,如果说上一篇课文的线索是月亮,这一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 出示梅
花图片或视频资料 ) 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 , 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词 。
(1)学生背诵赞美梅花的诗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
(2)简单说说对梅花的印象:梅花具有不畏严寒 、 不怕风欺雪压 ,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 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 。
2. 揭题: 一位老华侨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文章——梅花魂。 ( 板
书课题 , 齐读课题 。 )
3. 过渡: 课文题目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
二 、 检查预习 , 巩固字词
检查生字读音 。
三 、 品读感悟 , 体会情感
1. 默读课文 , 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 , 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
(1)全班交流 , 相机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
(2)指名汇报 , 其他学生补充 , 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整理小标题:
(3)板书: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无望痛哭 相赠梅图 赠送手绢
2. 学习“读诗落泪” , 感悟情感 。
(1)出示第 2 自然段 , 引导学生读文思考 , 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 并和大家分享收获 。
(2)学生代表汇报 , 其他学生补充 , 教师相机指导 。
出示句子: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 , 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 , 无边丝雨细如
愁”之类的句子 , 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 手背 。 这时候 , 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
!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 , 长长地叹一口气 , 说:“莺儿 , 你还小呢 , 不懂!”
①指生朗读诗句, 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
② 融情想象:如果此刻你就坐在外祖父怀中 , 看到此情此景 , 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③ 作者和外祖父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 再想一想 。
④ 面对吟诗落泪的外祖父 , 年幼的莺儿不懂 , 你懂吗?⑤ 导读: 是啊 , 这些诗词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 、 乡愁 , 怎能不引发外祖父的思乡情呢!他由诗句想到 自己,
思乡之情不能自已 , 因而潸然泪下 。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诗词句 。
3. 学习“珍爱梅图” , 感悟情感 。
(1) 过渡: 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2)出示第 3 自然段 , 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读懂了外祖父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 并和大家分享 。
(3)句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 , 我偶尔摆弄 , 老人也不甚在意 。 唯独书房里 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 , 他
分外爱惜 , 家人碰也碰不得 。
①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 谈谈自己的体会 。
指导学生抓住 “ 不甚在意 ”“ 唯独 ”“ 分外爱惜 ”“ 碰不得 ” 等关键词谈感受 。
② 出示几件古玩的图片和墨梅图 , 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 在我们常人眼中 , 哪个更珍贵一目了然 , 然而外祖父
却分外珍惜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 。 带着此刻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部分 。
③ 小结: 这里作者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 。
句 2:我五岁那年 , 有一回到书房玩耍 ,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 有生以来 , 我第
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 , 这清白的梅花 , 是能玷污的吗?”训罢 , 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 ,
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
① 指导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
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的语言 、 动作的词句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
② 引导学生体会“轻轻 、 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
③ 导学: 外祖父是让母亲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我”只是不小心弄脏了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 , 外祖父
竟然觉得“我”玷污了它 , 如果你就是作者 , 会怎么想呢?
(4) 小结: 是啊 , 小小的作者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 , 心里也是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 , 有什么稀罕
的呢?我们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
4. 学习“相赠梅图” , 感悟情感 。
(1)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稀罕梅花呢?
(2)学生汇报 。
句 1:这梅花 ,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 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 愈是寒冷 , 愈是风欺雪
压 , 花开得愈精神 , 愈秀气 。 她是最有品格 、 最有灵魂 、 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 ,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
有气节的人物 , 他们不 管历经多少磨难 ,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 不肯低头折节 。 他们
就像这梅花一样 。 一个中国人 ,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 导学: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 根据学生汇报 , 教师相机补充 。
③ 小结: 这段 话说了三层意思, 开始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 , 接着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 , 最后
说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
④ 指导学生朗读 。
(3)至此 , 你读懂外祖父为什么稀罕梅花了吗?他稀罕的到底是什么?① 学生汇报 , 其他学生补充:外祖父稀罕的是梅花的精神 。
② 小结: 梅花魂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 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
5. 学习“无望痛哭”“赠送手绢” , 感悟情感 。
(1)指导学生默读相关段落 , 读懂外祖父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梅花魂的人 。
(2)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 。
句 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① 导学: 这是外祖父第二次落泪 , 为什么委屈得像个孩子呢?
② 小结: 是啊 , 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 , 却不能回去 , 他难过得哭了 , 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
句 2: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 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
① 导学: 外祖父递给“我”的只是一块手绢吗?
② 引读: 外祖父递给“我”的是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 。 自己回不去 , 只能让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带回祖
国 , 了却自己的心愿 。 你瞧 , 此刻他泪眼蒙眬 。 此刻——
出示句子:
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 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
① 看着眼前的外祖父 , 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否被触动了?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 。
②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 激情小结:是啊 , 思乡的深情 , 孤独的痛苦 , 一下子把外祖父催老了 。 我们
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唱 的一样 :洋装虽然穿在身 ,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6. 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 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 ,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设计意图: 并学习 “ 前后照应 ” 和“倒叙”的写作手法 , 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
四 、 拓展阅读 , 升华情感
1. 激发情感: 本课已“梅花”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乡”“祖国”这两个滚烫的词语 , 勾起多少身居异乡的游子
无尽的乡 思与眷恋。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 . 教者从课题 “ 梅花魂 ” 着眼 , 以理解 “ 魂 ” 的内涵为突破口 , 寻找贯串全文的 “ 梅花魂 ” 所在
, 这样的教学构想 , 抓住了课文的关键 , 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2 . 教学时 , 让学生从文中叙述的几件事中 , 寻找能表现老人爱祖国 、 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 , 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
3 .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 创设情景 、 激发情感 , 为突破教学重点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 。
4 . 针对本文内容含蓄 、 思想深刻的特点 , 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来配 合教学, 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 。
作业设计
1. 仿写:《______魂》
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 围绕话题设计问题 , 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 ( 重点 )
2. 认真倾听 , 边听边作简单记录 , 并且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 , 做到有条理地表达 。 ( 重点 )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 准备相关物品和资料 。
2. 歌曲《童年》的视频 。
课时安排
1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 激趣导入 , 揭示主题
( 播放歌曲《童年》 )
师:冰心奶奶认为童年是(第一单元扉页),《古诗三首》描绘的儿童生活是(相机背诵古诗), 季羡林认为代表童
年代表故乡的是(月是故乡明),萧红在童年中回忆了她的(祖父的园子),所以说童年是美好的 。 你想知道大人们
的童年是怎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吧! ( 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二 、 谈话交流 , 畅所欲言
师: 大家 都想了解谁的童年生活 ?为什么?
生 1 : 我想了解我爸爸的童年 。 因为我看他的资料袋里有许多证书 , 我很想知道他小时候是不是学霸 。
生 2 : 我想了解我爷爷的童年 。 我想了解他小时候经历的艰苦岁月 。
生 3 : 我想了解他们小时候的的过年 , 有年味吗?
师: 刚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人 , 那你知道该问些什么吗?你是怎么做的呢?生 1 : 我像书上那样 , 列了问 题清单, 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先罗列出来 。
生 2 : 我想了解爸爸小时候的学习生活 , 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您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2) 您小时候最喜欢哪门功课?
(3) 您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会做什么?
师: 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 , 能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 , 并且梳 理了问题, 使得自己的采访更有条理 。
设计意图: 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引导 , 使学生懂得围绕自己的采访主题设计问题 , 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对
象进行不同的提问 , 从而使学生的采访主题突出 , 条理清晰 。
三 、 指导交流 , 整理记录
师: 采访的时候 , 要注意什么?
(1)有针对性地提问 , 列出问题清单 。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 边听边作简单记 录。
(3)整理记录 , 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
生 1 : 还可以谈谈自己整理之后的结果 , 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 , 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
生 2 : 声音要响亮 , 仪态自然大方 。
生 3 : 听的时候要认真 , 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交流 。
四、总结、学习语文园地
五、作业设计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
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
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
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 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 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
果。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切中心
1.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了解到了童年故乡的美好,本单元我们进入四大名著的单元。四大名著是(学生背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板书课题)。在书中这一回叫做“用奇谋孔明借箭”,那今天我们
就来看一看,诸葛亮用了什么奇谋?
学习这篇课文前,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教师补充本篇课文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词音,读通课文。重点字词:督、寨,开火车组词,当堂书写。
2,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生画出情节曲线(起因、经过、高潮、结束)
三、学习起因 研读对话
1.齐读第 l 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 2 生分角色读课文第 2 节,师读旁白。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学生自由讨论)
3.小结: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而
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结合介绍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默读 1~2 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鲁肃也进行了帮忙。
分角色朗读第 1-5 段,做出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 1-5 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 10 天造十万枝
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理清借箭过程 感受“神机妙算”
1.草船借箭的过程是哪几节?(6——9 段)
自读,研究诸葛亮借箭船队的航行路线。划出提示航行路线的句子及行进途中航线改变的句子。(学生动手画船队航行
路线。)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接着叫二十条船驶
回南岸。”
2.教师提示:靠近水寨时,该怎么走?在句子中有没有给提示的词语?
4.看着这条航线,你想对诸葛亮说什么?用一个词(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板书:神机妙算
5.“神机妙算”仅仅表现在航线上吗?继续读句段,你还能从哪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边读书边作批注。
学生交流:⑴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读出雾的大,闭眼感受“大雾”。从哪句话中看出诸葛亮算到了漫天大雾?(……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
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小结学法,板书:联系前后照应的词句
你还能找到哪些有联系的句子,看出“神机妙算”?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哪个字、词让你看出“神机妙算”?(一定、只管、笑着说)6.学习写鲁肃的话,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读诸葛亮的话。指名二生读对话。
师描述情境,再读对话。
7. 请同学们分别总结诸葛亮、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板书:神机妙算、老成持重、心胸狭隘等)
8. 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知天时,识人心,晓地利,鲁肃帮忙)
三、总结语言特点,升华全文情感
本文原篇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在入选课文后进行了改编,请同学们读一下 P21 课后的原文,感知一下原文语言特点(更
精炼简洁)。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难怪当
周瑜知道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作业布置:
1.缩写本文。
2.写一写你所知道的真实的三国人物(周瑜、鲁肃、诸葛亮)。
板书设计:
人 事 情
诸葛亮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周瑜 妒忌陷害 心胸狭隘
鲁肃 维护大局 忠厚守信
曹操 下令放箭 谨慎多疑
教学反思
6. 《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
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
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
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
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向;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变了阅读知识的
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
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
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
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
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
1 . 学习生字词 。读读记记 “ 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 ” 等词语。
2 .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 .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 . 播放《好汉歌》。
2 . 本单元是四大名著的单元,上节课了解了《三国演义》,今天我们来了解《水浒传》。老师讲述《水浒传》中的故
事或人物。
二、初读全文,掌握字词。
三、精读课文,赏析交流
1.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板书)
人(武松)事(喝酒 --- 上冈 --- 打虎 --- 下冈)情(豪爽、倔强、勇猛、机智)
2 . 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画情节曲线)
3.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性格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 . 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 . “ 闪 ” 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 “ 闪 ” 与 “ 躲 ” 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 . 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 . 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 . 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虎?他的哨棒为何
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动作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
人物的性格特点。
2 . 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 打虎 ” 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心理)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
a 武松笑道: “……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
b 看了看笑道: “…… 我怕什么! ”
c 细想了一回,说道: “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
d 武松自言自语道: “…… 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 。
(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 7 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 .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练习课后第四小题。
3 .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小结: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
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1. 改写“打虎”的片段(用第一人称,加语言动作心理表情)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 16 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
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 .用精读、跳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3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
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师: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谁保唐僧取经?孙悟空,他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喜欢
他吗?
师:用一、两句话说说孙悟空。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
一、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师: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预设一: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预设二: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预设三:根据提示预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 、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2 、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跳进去,又能出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1.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写石猴的句子。
2. 交流:哪一句写石猴?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们仿佛看到什么?(一只怎样的石猴?)
3. 指导朗读:个别读。(快乐、自由、活蹦乱跳、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4.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个别读)
5. 再读读,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还有很多秘密。
(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6.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对仗句,也叫对偶,师生互对。读出诗一般的语言。
7.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
四、学习二到四自然段,体会猴王的语言。1.学习石猴语言部分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
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
分角色朗读对话:师朗读旁白,推荐一位读石猴,其余学生做众猴。
采访朗读石猴同学为什么这么念?交流从石猴的语言中感受到的品质。
2.学习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
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
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
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石猴看了几次,分别是怎么看的,划出表示看的词语。
交流每次看不同之处及原因。试着读好这些句子。
当读到:“石猴看罢多时”,教师问:石猴看了很久,他看了什么呢?文章没有写,聪明的你能帮他不从出来吗?自由
读读课文第三小节。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
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
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
,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生补充:只见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再读这段话。
师:石猴看罢,心想————————————————————。
再次默读课文 3-4 节补充。点评。
交流你又发现了怎样的石猴?体会动作敏捷,胆大心细。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或灵活现展现了石猴探水帘洞的经过。这种细致的描写也是文章一大特色。
学习第四段
石猴把大家带进了水帘洞,众猴是什么反应呢?引读众猴的表现。石猴是怎么表现的呢?
出示石猴说的话。
想象石猴说话的表情神态,练习有感情、加动作朗读。
说说现在你又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体会石猴的聪明有心计。
齐读拜为猴王的句子。
四、观看《西游记》影视,总结。
这仅仅是《西游记》第一回的节选,虽然大家看过电视,但我想如果能细细读读原文,你会发现其实文章比电视要精彩
的多。板书
人 事 情
猴王 出世 机智勇敢
探洞 本领高强
称王 大胆自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 9 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
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
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张爱玲也说过人生有
三大恨事,其中之一就是恨红楼未完。为什么一部残缺的的《红楼梦》能排四大名著之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
个片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水平——《红楼梦》(板书课题:
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
,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板
书:放风筝)
4.简介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
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1.阅读要求:
(1)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
板书设计
人(贾宝玉、林黛等)事(放风筝)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一)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黛玉等人决定拿出风筝放晦气。
出示: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3)朗读表演。
2.出示: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2)朗读表演。
3.【出示】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2)朗读表演。
第二部分(3—6 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标一标、
写一写。)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和谐欢乐。
(2)细致的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二)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
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板书:贾宝玉、林黛玉、丫头们)
(1)【出示】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读一读,感受贾宝玉的
率直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若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读一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筝表达的
自己关爱女性的品质。)
(2)【出示】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出示】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
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读一读,从小丫头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中
感受她们的快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读一读,感受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三)指导朗读并表演: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感受人物的心情,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
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不仅仅是它们思想境界高,还因为作者会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
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用到作文中去。
2.拓展延伸:
(1)【出示】《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可谓是妙笔生
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你能从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2)学生阅读。
作业设计:
1.写一写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用上四宝花)
课后反思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
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
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
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
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主题,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 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
包含“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部分。“汉字真有趣”的阅读材料有《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
音》《“枇杷” 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我爱你,汉字”的阅读材料有《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
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 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汉字真有趣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2.通过猜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感受汉
字的有趣。 3.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了解汉字 文化。 4.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课时(
3 课时)
课时目标:1.阅读材料,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完成活动计划。 3.
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明确学习主题
谈话导入:中华五千年,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就是汉字。我们平时读书、看报、写文章,都离不开汉字。你对汉字有哪
些了解呢?(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引导: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节课,让
我们一起去汉字王国中尽情遨游吧!(板书单元主题: 遨游汉字王国) 3.引入:“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汉字真有趣
”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 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大板块“汉字真有趣”。(板书:汉字真有趣)
3. 阅读教材第 42 页的文字,找一找:在这一板块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 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明确活动任务:自
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制订活动计 划,根据计划开展活动。
4. 板块二 阅读材料,感受汉字趣味 1.阅读《字谜七则》。 引入:猜字谜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游戏,请大家默读阅读
材料《字谜七则》, 看看谁能猜出谜底!(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七则字谜) (1)学生比赛猜七则字谜的谜底,猜对的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日、 (2)引导学生将这七则字谜进行分类。(3)全班交流汇报分类结果。(第 1~4
则是文字谜,第 5、6 则是画谜, 则是动作谜)2.阅读《门内添“活”字》。 引入:上个单元我们阅读了中国四大名
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认识了三国 时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嫉贤妒能的周瑜。今天这个“阔”字的字谜相传是从三国
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中还发生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课件出示阅读材料《门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没想到字谜之中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我也想去找一些关于字谜的故事来读一读)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
字故事?(武则天取名字:曌) 3.阅读《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
5. 引入:在汉字中有许多字和词语的发音相同,可是写法和意思却大不一样。 聪明的人们利用汉字的谐音,编写了
许多生动、俏皮的歇后语。它们浅显易懂, 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请同学们默读《有意思的谐音》,说说你发
现了什 么?(课件出示《有意思的谐音》中的五则歇后语) (1)指名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每一则歇后语中
,括号里的字和括 号前的字读音相同) (2)教师小结: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 把
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这些都是运用 谐音的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
,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阅读《有趣的形声字》。 引入:形声字是汉字王国中最重要的一员,它占汉字比重的
百分之九十以上。 让我们一起走近有趣的形声字,去探索汉字的秘密吧!请自由朗读阅读材料《有 趣的形声字》。
(1)你们读懂了什么? 预设: “星”和“凤”在甲骨文时期是象形字,后来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 声符,它们
就变成了形声字。 “蜀”和“祭”在最早的时候是象形字,后来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 形符,它们就变成了形声
字。 教师小结: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符表示形声字的意 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
意成分;声符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 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古人最早造字的时候并没有形声字。随着中国汉字
历史的 发展,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充满智慧的祖先 创造了形声字。 (2)形声字
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或形符, 就创造出了形声字) (3)学了《有趣的形声字》,你
有什么感受?(我感受到形声字十分有趣,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想去探索汉字的奥秘) 5.引
导学生小结: 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能通过了解形声字感受汉字字形的趣味。(教师相机板书:谜语 谐音字 形声
字)
板块三 交流分组,制作活动计划表 1.引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在无计划”,因此,在进行综合性学习 活动
之前,我们要制订一个好的活动计划,为活动成功进行奠定基础。 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1)学生自由阅读活动建议。(课件出示活动建议) 课件出示: 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资料,办一次趣
味汉字交流会。 (2)引导学生交流:在“汉字真有趣”这一板块中,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 动?(我们可以开展一次
猜字谜大赛,还可以举办一次“飞花令”) 3.举办这两个活动,都需要事先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呢? 课
件出示:课内生字词,单元主题。 板块四 总结评价 1.总结各组的进展。 2.对各组的完成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阅读资料,交流收获 1.引入: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本第 48~50 页的三则材料,读完后同桌交流讨 论一下,说说你知
道了哪些有关汉字的知识。(生看课本后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后全班分享。(预设生发言) (1)我通过观察和交
流发现古代汉字像画,笔画十分烦琐。现代汉字笔画 变得简洁了。 (2)我从表格中发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 (3)我了解到汉字从古到今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 字体的演变过程。 (4)我发现材料三
这四幅书法作品中有一幅楷书书法作品,一幅草书书法 作品,一幅行书书法作品,一幅现代正楷书法作品。 (5)我
发现材料三这四幅书法作品写的都是《千字文》,只是字体不同而 (6)通过材料三,我感受到南朝的楷书刚劲有力,
气势雄厚;唐代的草书奔放,凤舞龙翔,灵动疾飞,注重点线的规律变化;唐代的行书行笔流畅;现代 的正楷端庄,
笔法丰富,具有折笔、勾画、顿挫等运笔方法,结构严谨,章法整 (7)通过材料三,我感受到现代的正楷简洁明了,
看上去十分工整美观,写法简单,最适合我们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发现的内容进行总结:这三则材料是从汉
字的演变和 书法两方面来介绍汉字的。(板书:汉字历史 汉字书法)
3. 引入: 早在秦始皇时期,我国就统一了文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 言、多文种的国家,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法是十分必要的。 课件出示: 2000 年 10 月 31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中, 《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通过。2001 日起施行。此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课
本第 50 页也说明了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请大家齐读第四 则材料。 5.教师引导:从这则阅读材料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悠久的历史文化;书法作品 的赏
析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也让学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整个设 计围绕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展开,将极大地
激发起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板块三 明确任务,确定小组 1.引入:是啊,汉字的使用是有规范标准的,可是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不规范使用汉字
的情况,你们发现了吗?(生发言:作业本、街头广告牌、书籍报 刊等)(板书:学校、街头、书籍等) 2.现在我们
就要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了,咱们“兵分两 路”,对汉字历史和书法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就搜集更多
相关的资料,选择感兴趣 的内容写一写,这组是文字组;想了解身边使用汉字不规范现象的则为调查组。 现在小组成
员间讨论一下,你们想完成哪一项任务。 (小组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确定小组任务)
板块四 制订计划,开展活动 1.大家明确了自己小组的任务,商量一下,你们想如何开展任务呢? (生讨论发言)2.
心动不如行动,咱们赶紧行动起来吧。各小组请完成你们组的活动计划表。 3.小组定好计划后,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点评。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中,你们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勇于探究、注 重实践,一路探索与交流,尽情畅游了我们
的汉字王国。在这次的成果展示中, 组的同学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展示时很有自己的想法,组的同学展示 的 PPT
准备得很细致,内容很丰富。“我爱你,汉字”是来自我们每一个中华儿 女内心深处的真情表白!因此,我们要规范
用字、写好汉字、传承汉字,弘扬中 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 6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 6 个生字;正确读
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
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
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三单元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相信同学们作为中国人,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国
——历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大力颂扬的一种情感。例如前面学过的《梅花魂》,请同学们打开书的 53 页,一起齐读虎门
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的大观园,去感受
诗人们的爱国报国情怀。
导入课题:报国就会涉及到战争,在唐代,有一大批专写边塞战争生活的边塞诗人,其中一个就是王昌龄。这节课,我
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大致感知。
1.请同学们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
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
2.简介作者:王昌龄:(698—约 757)唐代诗人。字少伯,。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
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划出斜线,读准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哪两句写景?哪两句抒情?
板书景(青海、长运、暗雪山、孤城、玉门关)情(杀敌卫国、誓死守边的爱国之情)
2.再读古诗,描绘画面
(1)理解写景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指名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刚才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
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拓展: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问题交流:
a.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边塞景象?(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b.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
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导全班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⑦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
凉悲壮的情调。
⑧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
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
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④指导朗读,做出动作,体会情感: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
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
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
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
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
2.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
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拓展延伸: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我们最勇敢的战士们退缩了吗?他们也是“不灭病毒
终不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在《从军行》中学习了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今天让我们来学习
两外两首古诗,作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抒发了爱国之情。先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送元二》,掌握节奏
读准“渭”的读音
三、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作者、题意)
2. 板书:景(朝雨、轻尘、客舍、杨柳)情(依依不舍送别朋友)
3. 学习写景的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请同学们描绘一下这个送别的画面(在渭城这天的早上,细雨迷蒙,洗去了灰尘,客舍旁边的杨柳绿意盎然,如同翻新
过一般。)
这里出现一种植物,它是作为送别的象征,是什么?(杨柳)
加入感情齐读一二句。
4. 学习抒情的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考:元二要到哪里去?(边塞,阳关,安西)也就是说,元二可能是上战场了,那么作为朋友的王维是如何做的呢?
(劝酒)为什么劝酒?(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同学们加上“之所以”“是因为”再来读一下三四句,分清因果关系。
教师小结:爱国报国的元二经过阳关,去了边塞,去了安西,那么作为朋友的王维能阻止他吗?不能,因为林则徐说
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依依不舍,王维也只有送别朋友了。
指导学生加入动作情感,齐读三四句。总结过渡:人称“诗佛”的王维可以如此深明大义,那么素有“爱国诗人”之称的陆游又是如何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
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
最,存诗 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背景资料: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
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
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
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诗题注释,指导学生读好题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谈话过渡:“感”字的意思有感想、感触、感受、感动等,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出门乘凉时的感想、感触、感受。题目
中的“凉”的意思是清凉、凄凉、悲凉等。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凉又凄凉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和理解诗句。
四、再读古诗,交流分析
板书:景(黄河、华山)情(同情遗民,渴望收复故土)
学习古诗的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理解:“三万里”和“五千仞”。
(1)通过看注释我们了解到“三万里”和“五千仞”分别指什么?
①“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
②“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
当我们读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两句采用夸张手法,一横一纵,北方中原
半个中国的形象,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全班交流,说说对整句诗的理解。(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3.教师小结:一河一山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你
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悲愤、 气愤、痛心……)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谈话过渡:宋朝的壮美河山被金人占领了,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 指名学生读注释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1)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
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
2. 指名学生读注释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1)从“胡尘”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作者对沦
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
3.指名学生读注释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理解“泪尽”。
(1)从“泪尽”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一样,年年盼望宋朝军队收复失
地,有年年失望。)
4.通过“望”和“又”字来感受人们的心情。
(1)你觉得这里的“望”有什么含义?
①盼望。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
从“又”字你感受到什么?(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失望。)
你知道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失望了多少年吗?(65 年。)在这 65 年里宋朝统治者都在做什么?(从宋朝诗
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知道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 加入动作情感,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期望回归故土。可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
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
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国,还有爱民!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古诗。
3.《古诗三首》选一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军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5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的方法。
4、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
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复习上课、故事导入。
本单元是爱国的单元,林则徐的名言言犹在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通过《古诗三首》我们了解到
爱国是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爱国军人,他为了国家,不惧手术痛苦,让我们想起了三国的关
羽刮骨疗伤。蜀国名将关羽不用麻沸散刮骨疗伤,谈笑自若,镇定下棋,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
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 72 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
其为“军神”(板书课题)。
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之为“军神”?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认字表熟记多音字“晕”
2.写字表的字要求学生开火车组词造句(尽量用课文原词原句),并临写。
三、速读课文,了解大概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试着画出情节曲线。
2.请同学们照着情节曲线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情节曲线图
四、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教师相机过渡: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之为“军神”?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 1916 年的重庆,来到临江
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
谜。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 11 小节,借助资料,了解刘伯承的伤势,体会刘伯承的从容镇定。 资源共
享:1916 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
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2)分角色读前 11 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加上动作。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
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1)指名读 12-15 节,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设想:此时刘伯承的心里会怎么想?如果刘伯承用了麻药会怎么样?
3、紧扣细节,体会意志如钢。
教师相机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
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难怪他被称之为——军神。让我们再次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1)朗读 17 小节,边读边做出动作和表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说出刘伯承此时的心理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
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
教师相机过渡: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 72 刀时,他惊呆
了,这哪儿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一个——军神!
(3)齐读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教师相机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
的,所以沃克医生赞叹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五、学习写法,扩展延伸
1.掌握本课熟练运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物形象。
2.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人物心理。
作业设计
1. 用沃克医生口吻描述这个故事(用第一人称)
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熟悉 11 个生字。理解“勋鉴”“踌躇”的词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领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层
含义。
3.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难点:在感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描写的迁移训练。
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课,谈话导入 1. 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军神”刘伯承不打麻药忍痛手术的英勇场面,那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
课文中的有一位战士牺牲了,他的身份何等特殊!他叫毛岸英,是新中国的主席领袖毛泽东的儿子!那么,作为他的父
亲,毛主席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齐读
2.这里的“忠骨”指的是? (为国家牺牲的烈士的骨灰)
文中指? —— 就是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毛岸英。
3.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役。
昨天,同学们已经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抗美援朝战役。
生交流。师再次出示相关介绍。
同学们,1953 年,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
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
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
东的长子──毛岸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
二、初步感知,掌握生字词
1.初步浏览
2.开火车组词,临写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列出小标题)
板书:人(毛泽东)事(痛失爱子、埋骨他乡)情(爱子情深、严于律己、舍己为公)
2.联系两份电报:
从第一份电报里你知道什么?电报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岸英?(为了革命胜利勇往无前、无惧无畏……)是的,岸英就
是这样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战士。他牺牲时,年仅 28 岁。
4. 体会悲痛之情:
①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毛泽东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痛)请你画出体现主席悲痛心情的句子。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
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侧面描
写)
过渡:这对于任何一位父亲都是不能承受之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谁愿意相信呢?
让我们用毛主席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②“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你体会到什么?(毛主席钻心的疼痛。心情很乱。)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所有的难受,所有悲伤,所有的疼痛,都汇成了这句呼唤,让我们再次深地呼——
师:毛主席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之中,一签字,就意味着他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
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毛主席手中的笔啊,该有千斤重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主席心中的痛苦。
毛泽东此时在想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自由发言)
导入资料:这是童年时候的岸英,8 岁时他与母亲杨开慧一起被捕,在敌人的监狱中度过了一年之久;这是在苏联学习
时候的岸英,照片上的他英俊潇洒、风华正茂;这是回到延安时岸英与父亲的合影,多年的分离之后,这对父子终于团
聚了;这是岸英去农村锻炼回来之后,和父亲的最后一次团聚。之后,他便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这一去,就再也没
有回来。……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并没有在父亲身边呆多少时间。但主席对他依旧倾注着巨大的希望,然而就是这样
一个在主席心中无可替代的希望,在残酷的战场上破灭了!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 60 岁的老人了,老年丧子。毛主席
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们能理解毛主席此刻的心情吗?
加入动作、指导有感情朗读。
5. 艰难抉择
令毛主席悲痛并不仅仅是岸英的牺牲,他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找一找毛主席面临着怎么的
抉择?
(1)因为岸英奔赴朝鲜战场时,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没想到竟成了永别,此时,作为父亲,主席有一
个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儿子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是啊,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他眷恋自己的儿子,想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2)可是毛主席这样做了吗?
他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
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
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3、你感受到主席是个怎么样的人?(舍己为公 博大胸襟 顾全大局、爱子情深)
是的,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
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多么宽广的伟人胸襟啊,所以,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最终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在电文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情感升华 拓展运用
1.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提示:a.表义 b 深层含义 c 情感
2.出示: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说——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自主发言。
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主席常人的情怀,更领略到主席伟人的胸襟,让我们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让我们记住
主席写下的这句诗(指课题,齐读)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清 贫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运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
2、理解“清贫”的含义,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内心活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王昌龄可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刘伯
承可以不打麻药忍痛手术,毛泽东一个国家领导人可以忍受丧子之痛,生离死别。可见爱国情怀,历来都是中华民族最
优良的传统情感!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英雄,他就是方志敏,也是为了国家,甘愿清贫!
解题:“清”——清廉;“ 贫”——贫穷。正是为了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介绍作者: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1935 年 1 月 29 日,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
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8 月 6 日,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下沙
窝。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 30 万字的文稿。
二、初读课文,理清字词
1.注意多音字“吓”
2.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人(方志敏)事(被俘搜身)情(清廉、贫穷,勇于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再读课文、交流赏析1.突破口:为什么国民党士兵会认为方志敏有钱?
①.默读课文第二段
②.圈划: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预设:“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
笔——怀疑而惊疑”]
③.讨论: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2.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①.分角色朗读(有感情、加入动作)。
对方志敏的语言描写: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说。
——一个革命者清廉简朴的崇高品德。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
是为着发财!”我再向他们解释。——清贫、有崇高的信念。
敌方士兵的描写:
语言描写:“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骗不了我。”
动作描写:“摸”“捏”“过细地捏”“低头注目搜寻”“抢”等
肖像描写:“激怒”“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等
②问: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各体现了方志敏和敌人的什么内心活动?
(提示:这些表现了士兵的凶恶、蛮横、贪婪、失望、迷茫,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3.哪些地方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
(敌人搜身、传家宝部分——提示:这是一段补叙)
①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②思考: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大声齐读最后一段)
4. 总结拓展: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作业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