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
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
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 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
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
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
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
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一、 读
1、 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 燕然 羌管 人不寐
2、 请同学们齐读,做到
正姿势:把书捧起;
凝精神:目光专注;
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
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
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 品(景)
1、 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2、 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苍凉、悲凉…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
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
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
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
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
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
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
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
“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
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
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
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
[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
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
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
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
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
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
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
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
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
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 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
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
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
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
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
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
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
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
3、 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 89 年,
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
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
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
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
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 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
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
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
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
难免顿生悲凉。
5、 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
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 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
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
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 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
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
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
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
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
凉悲壮的艺术风格。四、 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
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 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
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 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 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
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