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 1.
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
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 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
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
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
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
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
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
抑扬跌宕。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
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
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
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
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
六。有《樊川文集》。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
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
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
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
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
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
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
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
国恨”的是 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
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
唱”。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
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
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知今又有人在
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
依然沉湎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
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
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
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五、教师小结:《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
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句写诗
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
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
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