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意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罩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五、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六、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七、教学时数一课时初步感知·观山水之美一、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观察一幅图,回答我的三个问题:1、在这幅图里你看到了什么?黄花,远处的南山,天空的飞鸟,诗人,柳树。2、你想给这幅图取个什么名字?为什么?《采菊东篱下》这幅图3、结合诗歌,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绘画者显然非常赞赏这种避身独处、与世无争、乐天安命的人生哲学,通过描绘回归自然、淡于荣禄、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士陶渊明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这些出自石涛中晚年的佳作,意境高远,深得陶诗古朴自然、平淡悠远之趣。诗人的庐和东篱下的诗人是主体,随诗人的目光展开的有近处的黄花,篱笆,房子,还有远处的南山 。结合整首诗来看,诗人在前面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将自我的真隐士品格揭示了出来,对“大隐隐于市”做了绝佳的解释,进而在行动之中诠释了自我的形象:”采菊东篱下”,带着贤者拈花微笑的情怀与菊为友,怡然自得。正是他的这份精神上的淡泊和空灵,南山才会悠然而见。这份空灵之中自有一份充实的真意在其中。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关于“意境”,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让我们一起学习今日课文(齐读)《山水画的意境》。深入文本·品山水之意二、教学过程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务】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用问题来为段落大意进行归纳和总结。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请用问题来为段落大意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一部分(1~4):什么是意境?第二部分(5~8):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第三部分(9、10):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全文围绕了什么是——怎么样——关系将文章串联起来,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这既是议论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提出问题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任务二:细读文本,研究实例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2、下面是两幅对《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配图,你认为哪幅和诗意境更为相配?说说你的理由。诗画相通,诗歌主要也是通过调动人的视觉记忆场景,来将情义传达出来。诗画中的烟花、孤帆、远影、碧空等诗歌中的“景”往往是能够引发诗人情怀的一种显现,如:孤帆(唐代航运业发达,名胜黄鹤楼旁的长江真的只有友人这一艘帆船吗?不是,而是作者眼中只有友人的着一艘船,其他的他并不在意罢了)。所以他所见到的景不一定是客观的,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客观事物,也被叫做“意象”。右图诗人江边送行,故人乘帆远航,渐渐消失在了水天相接处,视线已经看不到孟浩然了,为何李白依然还在执著地看着长江水?孤帆远影凝聚着诗人苦闷的离愁,帆影渐行渐远,渐渐融汇进了亘古长存的水天中,诗人的离愁也随之扩展浓郁,随着滚滚长江水流入了天际,所以这幅画通过事物逐渐远去的距离感把空间拉长了,因为远距离感受事物的方式可以将情感寄托的更远更远。3、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为阐明观点还引入了很多实例,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和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不直接描写人,通过写人观察到的山来看体现人的气概,托物言志)齐白石画虾——(认识全面,极为熟悉,把握精神实质,形神兼备)毛主席《沁园春雪》(有想象力博大的胸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荆浩画松(长期观察,深刻体会,不要急于求成)清奇古怪老柏树(先体会到一棵树、一座山的精神实质,再去作画)峨眉天下·····(描绘出特点)老齐手段(意匠一定要高,有了意境需要苦练意匠才可以更好地表达)现在请我们齐读题目,山水画的意境,请用组词法解读意境二字:意象+境界+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先有环境,再有意象,最后上升到境界,环境概括来说就是景,意象就是有了情,要有境界就一定需要意匠来表达。精雕细琢·书山水之魂出示三张图片(李可染)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请你仔细观察所给山水画作,从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幅,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不限,不少于100字)学生进行配乐自由创作,写景的文字通过朗读展开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让我们在学生营造的世界中尽情畅游。老师在点评的时候可以问问大家:欣赏完了##同学的佳作,你有何收获?总结欣赏完了大家的作品,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大家在观察山水画原有的基础上,都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有联想和想象,有渲染和夸张。所以,我们衡量一件山水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山水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客观事物,而在于山水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山水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思想、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读文赏山水课后探究作业:请根据八上11课《与朱元思书》来欣赏《富春山居图》结语:我们在观赏古今名家名作时可以看到,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也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在我们看似非常普通的生活之事,在名家的笔墨之下却是天人合一,和谐共处。欣赏山水画,只注意她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所以,我推荐书目推荐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 汇集了李可染先生融通中西的山水绘画理念与美术教育思想体系的文章,收录了他大量的经典画作,以及教学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珍贵写生稿。全书内容丰富完整,文笔流畅优美,充分展现出李可染一生坚持“艺精于勤”的思想品格,便于读者深入系统地了解李可染精湛的绘画技艺与尽微致广的艺术境界。朱良志《生命清供一国画背后的世界》中国画家之所以能在一个画面上包罗万象,就在于很好地运用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们创造的各种表现意境的有效手段,这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这一传统使中国画家在创作上获取了极大的自由,提高了境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有机提炼,是作者生活后的主观意象通过笔墨的形式加以再现,故笔墨是一种人品,一种修养,亦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