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教案

ID:103881

大小:3.29 MB

页数:93页

时间:2020-05-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九单元 溶 液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 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 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 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 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 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 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 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 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 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课题 2 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 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 解.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 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 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课题 1 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 2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 3 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 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包括 8 个实验、2 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中[实验 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 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 9-2]和[实 验 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 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 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 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 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 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 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 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 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 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 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 《课题 2 溶解度》中[实验 9-5]和[实验 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 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 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 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 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中[实验 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 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 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 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 进行.教材 43 页图 9-19 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 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 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难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1.本单元的课题 1、2 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 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 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 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 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 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 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 解. 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 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 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 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 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 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 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 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 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 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 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 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 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 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课题 2 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 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 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 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 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 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 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 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 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 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 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 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 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 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 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 溶质和溶剂的量. 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 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 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 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2 课时 课题 2 溶解度  2 课时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 2 课时 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 化钠溶液的配制 1 课时 单元复习教案 1 课时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第 课时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师准备】 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 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学生准备】 蔗糖及别的用品. 导入一: 【展示】 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 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 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 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 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 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二: 【故事引入】 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 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 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 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 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 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 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 导入三: 【讲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 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 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 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 默的奉献之中. 一、溶液的形成   [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 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 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 9-1]的 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 思路一 【演示】 实验 9-1. 药品:蔗糖、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 烧杯、药匙. 现象 结论   【交流实验现象】 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 议. 【现象】 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 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 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 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 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 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 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学生活动】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板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过渡】 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 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 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 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 实验 9-1. 药品:蔗糖、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 烧杯、药匙. 现象 结论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 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和 总结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 【提问】 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 “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 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 失了? 【讲解】 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 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 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 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 26 页后回答:糖 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 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 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 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 的混合物——蔗糖溶液. 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 为课题 3 中溶质 质量分数的计算 做准备. 【追问】 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 是否都是分子呢? 【展示】 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 学生阅读 26 页后理解:氯 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 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 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 察和归纳总结能 力,由点带面,由 一般到特殊,从而 得出溶液的概念. 【归纳】 教师边 引导学生观察边口 述溶液、溶质、溶剂 的定义并将它们书 写到黑板上并补充 溶液、溶质、溶剂三 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 教师的引导下 归纳溶液、溶 质、溶剂的概 念. 【设疑】 根据你 们的观察,谁能说出 溶液的特征. 学 生 回 答 : 均 一、稳定. 培养学生归纳总 结和语言表达能 力. 【板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 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 的混合物. 【设疑】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 水是溶剂. 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 剂. 二、溶质和溶剂   [过渡语]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观察到蔗糖溶液是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的,溶液中含 有蔗糖和水两种物质,其中水是能溶解蔗糖的物质,叫溶剂;蔗糖被溶解到水中,叫溶质. 思路一 【提问】 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 物质? 【学生】 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 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 用水和洗衣粉洗. 【探究实验 9—2】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 【实验 9—2】.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 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 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 不一样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 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 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 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 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 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演示】 实验 9-3.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 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 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 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 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计意图] 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 思路二 【引入】 (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 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板书】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讨论】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 溶剂是水. 【设问】 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交流】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 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 溶剂是酒精. 【过渡】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 呢? 【学生发言】 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 完成下面的【实验 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演示】 实验 9-2.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 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水 高锰酸 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 色 不同的物 质在水中 溶解性不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 色 汽油 高锰酸 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一 样 , 同 种物质在 不同的溶 剂中溶解 性也不一 样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 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 【实验 9-3】. 【演示】 实验 9—3. 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 象 振荡后现 象 静置后现 象 结 论 水 乙醇   【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 成溶液. 【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 的叫溶质. 【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 【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回答】 汽水. 【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 谈溶液的用途. 【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 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 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 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 作溶剂. (3)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5)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如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就是蔗糖 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一般为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 生成物.如 Na2O、SO3 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 NaOH 和 H2SO4,因此溶质是 NaOH 和 H2SO4,而不是 Na 2O 和 SO3;将足量锌粒溶于稀硫酸中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 (ZnSO4),若将蓝矾(CuSO4·5H2O) 溶于水,溶质是硫酸铜(CuSO4),而不是蓝矾. 溶液                    1.(2015·宜昌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酒精 D.植物油 解析:食盐、蔗糖和酒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植物油和水混合形 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答案为 D. 2.(2014·南宁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解析: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水是常用的溶剂,但是溶液中溶剂不 一定都是水,例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是均一、 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答案为 D. 3.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溶液 溶质的化学式 (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 稀硫酸溶液 (B)医疗消毒用的过氧化氢 溶液(俗称双氧水) (C)医疗消毒用的高锰酸钾 溶液(俗称紫药水) (D)医疗用的 0.9%的氯化钠 注射液(生理盐水) (E)澄清的石灰水 (F)32 ℃的白酒   解析:掌握生活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故答案为: H2SO4;H2O2;KMnO4;NaCl;Ca(OH)2;C2H5OH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第 1 课时 一、溶液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稳定.(澄清、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二、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通常:水是溶剂.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 32 页练习与应用的 2、3 题. 【选做题】 教材第 32 页练习与应用的 1(1)(2)(3) 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2015·上海中考)生活中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 A.草莓酱 B.蒸馏水 C.蔗糖水 D.玉米糊 2.(2015·天津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面粉 B.泥土 C.蔗糖 D.汽油 3.(2015·成都中考)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  )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4.对溶液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B.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当条件不变时,溶液虽然放置时间较长,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能力提升】 5.下列反应完毕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 A.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B.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碳酸钠与适量的盐酸反应 6.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  ) A.空气、石油、冰水 B.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 C.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 7.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编 号 溶液 溶质的化学 式 ① 澄清的石灰水 ② 医疗消毒用的高锰酸 钾溶液(俗称紫药水) ③ 0.9%的氯化钠注射液 (俗称生理盐水) ④ 38°“稻花香”白酒 ⑤ 硫酸溶液 【拓展探究】 8.请你各举一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的实例:    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的实例:    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9.写出下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 (2)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草莓酱和玉米糊属于混合物,不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蒸馏水属于纯净物.蔗糖水 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答案为 C.) 2.C(解析:面粉、泥土、汽油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蔗糖溶于水形成均一、 稳定的混合物.故答案为 C.) 3.B(解析:A.溶质是蔗糖,固体;B.溶质是酒精,液体;C.溶质是 NaCl,固体;D 溶质是 Ca(OH) 2, 固体.故答案为 B.) 4.D(解析:均一、稳定是溶液的基本特征,但无色不一定是溶液的特征,例如硫酸铜溶液就是 蓝色的;溶解完成后,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溶液,溶液各个部分一样甜;糖水长时间放置,只 要条件不变,蔗糖就不会分离出来.) 5.A(解析: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故不能得到溶液; 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易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锌粒 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锌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 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 6.D(解析:采用排除法.冰水、甲烷和氧化铁属于纯净物,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都是 混合物.) 7.Ca(OH)2;KMnO4;NaCl;C2H5OH;H2SO4(解析: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高锰酸钾溶液中的 溶质是高锰酸钾,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白酒中的溶质是酒精,硫酸溶液中的溶质是硫 酸.) 8.(1)硫酸铜 (2)水 (3)酒精(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9.(1)CaCl2 (2)ZnSO4(解析:(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 3+2HCl CaCl2+H2O+CO2↑,得到 的是氯化钙的溶液.(2)锌和稀硫酸发生了如下的反应:Zn+H2SO4 ZnSO4+H2↑.反应后生成 的 ZnSO4 能溶于水.)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 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 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微观解释溶液的形成也是下一课时的基础,所以分析要透彻.课堂上不能忽略操作能力 差的学生,要给他们及时指导,并在分组上搭配好.了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 质量时要注重与物理知识结合,告知 m=ρV 可求溶液的质量,这一公式是大多数同学在课题 3 时容易忽略的.   1.溶解是化学变化吗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化学变化的概念.从微观上来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保持不变,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或者说核外电子重排,使分子组成 或原子、离子等的结合方式发生改变,表现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了解了溶解的过程,便很容易判断某种物质的溶解是否为化学变化.若溶剂变化时,或在 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有新的化学键生成,便是化学变化.例如前面提到的蔗糖溶液以 及乙醇溶于水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都不是化学键.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是化学变化,这一溶解过程发生了电子的重排,实际上是路易斯酸碱反应.过渡金属化合物的 溶解一般为化学变化,因为过渡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一般可生成配离子,在配离子中存在配 位键,配位键也是一种共价键. 2.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无土栽培的原理是植物从营养液中吸取养料和水分. 这种栽培方法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在沙漠、石岛、戈壁、山区、工矿区以及其他 缺乏耕地而有水源的地区都可以实施.无土栽培方法省水、省肥,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产量和 质量. 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这些化合物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为适应不同作物生长的需要,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组成有所不同(见下表). 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种类/肥料 番茄/% 甜瓜/% 茄子/% 硝酸钙[Ca(NO3) 2] 3.54 8.26 3.54 硝酸钾晶体(KNO3) 4.04 6.07 7.08 磷 酸 二 氢 铵 (NH4H2PO4) 0.77 1.53 1.15 硫酸镁(MgSO4) 2.46 3.70 2.46 第 课时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通过实验、讲解、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程度.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学以致用,了解化学对身边的事实 有用.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师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个小木片的烧杯、NaOH 固体、水、玻璃棒、 药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水的烧杯、NaCl 固体、NH4NO3 固体、NaOH 固 体、药匙、温度计、玻璃棒. 导入一: 【趣味实验】 教师演示:向烧杯(底部粘有一个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 NaOH 粉末并不断搅拌. 【教师提问】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 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 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可能是 NaOH 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 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存疑】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NaOH 溶解时,溶液的 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导入二: 【展示】 厨房清洁剂. 【讲述】 厨房清洁剂顾名思义是专门用于厨房清洁的化学剂,它能去除各种厨具的油 渍.大部分厨房清洁剂除了具备普通除油产品无法比拟的清洁效果,还添加了除菌因子,让厨房十分卫生!厨房清洁剂可直接乳化油污,腐蚀性弱,去污力强.清洁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 力呢?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渡语] (针对导入一)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知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还常伴随着能 量改变——吸热或放热现象,通常表现为温度的升高、降低.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溶解时的吸 热或放热现象和乳化现象. 思路一 【活动一】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分小组设计实验方 案. 【学生分组展示、交流】 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 NaCl、NH4NO3、NaOH 溶解于水是放 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 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设计意图]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教师】 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 100 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 NaCl、NH4NO3、NaOH 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 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 温度的变化 (与水相比) 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 液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 的广度. 【小结评价】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 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分组展示、交流】 老师所用的水都是 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 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 假若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 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 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做周密的考虑. 【教师】 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NaCl 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 溶于水时吸 收热量;NaOH 溶于时放出热量. 【板书】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活动二】 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中的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 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吸热. 【讨论与交流】 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 1: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 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 2: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 3: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快用完的透明圆 珠笔芯的针管,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 NH4NO3 溶于水吸热. …… 【教师】 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 不足之处. 【学生】 活动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活动二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教师评价】 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 生在你们中间. [设计意图] 意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思路二 【引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你们知道吗,溶质 在溶剂中溶解时还常伴随着能量改变——吸热或放热现象.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 疑惑来探究物质的溶解现象. 【演示】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 NaCl、NH4NO3、NaOH. 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 热量. 实验方案: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 【探究活动】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 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盛 NaCl 溶液的烧杯外壁温度无明显变化,盛 NH4NO3 溶液的 烧杯外壁较凉,盛 NaOH 溶液的烧杯外壁较热. 结论:NaCl 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 4NO3 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 量;NaOH 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 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演示与分析】 (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下,溶 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 水分子作用,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 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小结并板书】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 放出热量. 【引导】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你 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投影】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 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交流与展示】 (同学们互相交流并设计实验) 几种设计方案: 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 NaCl、NH4NO3、NaOH 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用手触摸烧 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2.在三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 NaCl、NH4NO3、NaOH 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 塞子塞住管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试管,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若导管另一 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 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 3.在三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 NaCl、NH4NO3、NaOH 固体,迅速用带 U 形管 的塞子塞住管口(在 U 形管内事先装一些水),轻轻振荡试管,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 【学生活动】 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 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通过再设计、再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四、乳化现象   [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厨房清洁剂能够令你的厨房保持清洁、健康.生活中也离不开 清洁剂.因为厨房的油污以及油垢难以清洗.植物油能不能和食盐、蔗糖一样溶于水呢?如果 植物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 思路一   【演示】 实验 9—4.实验用品:水、植物油、洗涤剂、2 支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第一部分: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5mL 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 第二部分: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 4~5 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静置 几分钟,再观察现象.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的内壁是 否干净. 现象试管内加入 的物质 振荡 前 振荡 后 静置 后 用水冲洗 后的试管 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 及洗涤剂   【学生活动】 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 【交流】 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在振荡过程中 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 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回答】 不稳定. 【引导】 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呢? 【教师总结并板书】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 现在进行实验 9-4 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交流】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 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并用水冲洗后试管较干净. 【设问】 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动画模拟讲解】 洗涤剂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 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总结和板书】 乳化现象:把液体分散成细小的液滴. 【设问】 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交流】 (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 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 同. 【讨论、总结】 前者利用的是油溶解在汽油中能形成溶液,后者利用的是乳化现象. 思路二 【引入】 厨房中的许多物质如食盐和蔗糖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那么把油放入水中是 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通过探究活动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 实验 9—4.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 现象试管内加入 的物质 振荡 前 振荡 后 静置 后 用水冲洗 后的试管 是否干净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 及洗涤剂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 我们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 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 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 这就是乳化现象. [设计意图]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分析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个现象? 【学生】 我看到妈妈在用洗涤剂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教师总结并板书】 乳化现象:把液体分散成细小的液滴.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引入】 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 讨论下. 【提问】 如何把油污除去? 【学生讨论回答】 用汽油或洗涤剂. 【提问】 实验 9—4 中加洗涤剂后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回答】 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提问】 实验 9—4 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交流讨论】 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 30 页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交流】 阅读课本后,回答: 洗涤剂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 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提问】 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思考、交流】 汽油去油污是由于油污能溶于汽油中,而加了洗涤剂的水,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而易于洗涤.所以使用汽油和洗涤剂清洗油污的原理不 同,汽油能溶解衣服上的油污,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而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衣服上 的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 【拓展延伸】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 散 质 粒 子 大 小 ( 直 径) 100nm >100nm 分 散 质 粒 子 结 构 分 子 、 离子 大量分子 聚集成的 固体小颗 粒 大量分子 聚集成的 液体小液 滴 特点 均 一 、 透 明 、 稳定 不均一、 不透明、 久置沉淀 不均一、 不透明、 久置分层 能 否 透 能 不能 ——过滤纸 实例 食盐水、 蔗 糖 溶 液 泥水 牛奶、豆 浆 物 1.(2014·长沙中考)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溶液的 说法正确的是 (  ) A.面粉与水混合一定能形成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NH4NO3、NaCl、CaO 三者分别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解析:面粉不溶于水,所以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呈 蓝色;NH4NO3 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降低,NaCl 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CaO 溶于水 所得溶液温度升高;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故答案为:D. 2.(2014·成都中考)最易洗净沾有油污的餐具的是 (  ) A.冷水 B.热水 C.加了餐具洗洁精的冷水 D.加了餐具洗洁精的热水 解析:用冷水难于去掉油污,热水只能清理少量油污,冷水加洗洁精乳化速度较慢,效果 不是特别好.只有用加了餐具洗洁精的热水,温度高,微粒运动快,使乳化更快、更彻底,洗涤 得最干净.故答案为 D.                    3.(2014·广西中考)下列除垢或除污过程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 A.自来水洗手 B.食醋除水垢 C.汽油除油污 D.洗洁精除油污 解析:水能洗去手上的脏物利用的不是乳化作用;食醋能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水垢 中的物质能和食醋反应,从而把水垢除去;汽油能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易溶于汽油;洗洁精能 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故答案为 D. 第 2 课时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四、乳化现象 把液体分散成细小的液滴.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教材第 32 页练习与应用的 4 题. 【选做题】 教材第 32 页练习与应用的 1(4)、5 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放出大量的热 B.煮沸的汤要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C.有水的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易发生触电事故 D.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醋却不易结冰 2.如图所示,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U 形管内液面将出现的现象是 (  ) A.无变化 B.A 处升高,B 处下降 C.A、B 两处都升高 D.A 处降低,B 处升高 3.(2015·郴州中考)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稀硫酸除铁锈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盐酸除去水垢 4.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  ) A.用洗涤剂清洗金属表面的油污 B.高锰酸钾溶于水进行杀菌消毒 C.有机农药的合成或使用 D.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 5.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 中,就可以形成低温的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熟石灰 【能力提升】 6.物质溶于水,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试分析,如果要使得食盐固体溶解于水中,我 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可不填满. (1)    ; (2)    ; (3)    ; (4)    . 【拓展探究】7.为了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小丽和小芳同学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验. 小丽同学先在 a 烧杯中盛半杯水,将烧杯放在一块薄木板(较轻)上,并在烧杯与木板之间撒 一些水,提起烧杯时,木板不能被提起.再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铵晶体,边加入边搅拌,过 一会儿,发现杯底的水凝结成冰,将烧杯提起,杯底的木板粘在一起被提起,并不会掉下来. 小芳同学的实验与小丽的类似.在另一块木板上滴适量熔化的石蜡,将 b 烧杯放在木板上,可 观察到 b 烧杯被凝固的石蜡粘在木板上,提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然后往盛有水的 b 烧杯 中缓缓加入适量浓硫酸,边加入边搅拌,过一会儿,可观察到:b 烧杯与木板分离,木板会掉下 来.请解释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有的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如固体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于水却吸收热量,如硝酸 铵.) 2.D(解析:导致压强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气体的量发生变化;二是温度变化,使气体体 积发生变化.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变大.) 3.C(解析:油污能溶于汽油,形成的是溶液;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生成了氯化铁溶液;洗洁精 能使油滴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地悬浮在水中,属于乳化作用;用盐酸除去水垢利用的是盐酸能 与水垢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故选 C.) 4.B(解析:乳化作用是指能够把油或难溶于水的有机物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 液.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形成溶液,与乳化现象无关.) 5.B(解析: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得温度降低;蔗糖溶于水温度基 本不变;熟石灰溶于水放出热量.) 6.(1)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用酒精灯加热 (3)用热水溶解 (4)将食盐固体研成粉末(解 析:食盐的溶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也随着溶剂的运动速率加快而加快.通常为了加快 物质的溶解速率,我们常围绕搅拌、加热、将固体研成粉末几个因素采取措施.) 7.a 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到 0 ℃以下,木板上 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木块粘在一起;b 烧杯中加入适量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使粘在木板与烧杯之间的石蜡熔化,使烧杯与木板分离.(解析: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 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浓硫酸等;也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 铵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使烧杯和杯底粘着的木块分离的实验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厨房清洁剂的使用)导入新课,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创设了设计探究实验的思路,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教学过程 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 中,学会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锻炼了思维. 建议: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可以适度补充丰富的活动素材,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 的探究时,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既能给思维受阻的学生以启迪,又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广阔思 维空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精神.练习与应用(教材第 32 页) 1.(1)BD (2)D (3)B (4)B 2.如下表. 溶液 溶质 溶剂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水 硫酸钠溶液 硫酸钠 水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钙 水 医用酒精 乙醇 水 生理盐水 氯化钠 水 3.不会,生理盐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4.(1)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之间,反应时分子或离子直 接接触,因此反应较快.例如,当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不容易反应,但把铝丝浸入硫酸铜溶 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铜出现. (2)汽油可以溶解油污,从而使油污与衣物分离;洗涤剂可使 油污在水中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形成乳浊液,从而除去油污,这两者的原理是不相同的. 5.加热、搅拌和将冰糖晶体研成粉末都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加热和搅拌可以加快溶 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的扩散速度;将固体溶质研磨成粉末可增大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 从而加快溶解速度.   1.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 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该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同. (1)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 缩短演示时间,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实验仪器及药品] 试管、烧杯、集气瓶、橡皮塞及导管,硝酸铵、浓硫酸、氯化钠、水. [实验装置图] [实验操作] 分别把硝酸铵、浓硫酸、氯化钠放在试管中进行溶解,可分别观察到右边导管中有水柱 上升、有气泡逸出和无变化等现象. [装置改进的优点] 现象明显,省时省力,操作方便,说服力强. (2)溶液的形成和分散体系 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相)的粒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叫做 分散体系.按照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存在状态不同,分散系可分成九种类型.分散 相 分散介 质 实例 气 液 泡沫 液 液 酒精、食醋与水形成溶液 固 液 黏土与水形成悬浊液 气 固 木炭、砖块 液 固 湿砖块、珍珠 固 固 合金、有色玻璃 气 气 空气 液 气 云、雾 固 气 烟、尘   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中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情 况下,分散相的粒子直径小于 10-9m 时是溶液,溶液里的粒子实际上处于分子、离子或水合分 子、水合离子的状态.分散相的粒子直径在 10-9~10-7 m 之间的是胶体.分散相的粒子直径大 于 10-7 m 时是悬浊液或乳浊液. 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 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2.乳化剂 在自然界中,水和油是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为了使水分散到油中,通常使用乳化剂使互 不相溶的油、水两相乳化,形成相对稳定的乳浊液.乳化剂在乳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乳化剂的作用机理 乳化剂绝大多数都是表面活性剂,由亲水基和憎水基两部分组成,它们能在相互排斥的 油、水界面形成分子薄膜,从而降低其表面张力.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钠为例, 一端是由碳氢长链等组成的憎水基团[CH3(CH2)n-],这一部分不溶于水,可溶于油中;另一端 是亲水基团(-COONa 或-COO-),它可溶于水中,如下图所示. 高级脂肪酸钠作用示意图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憎水的油滴变成了带负电荷的胶粒,并因此获得 了更大的表面积而具有了更大的表面能.由于极性和表面能的作用,带负电荷的油滴胶粒能 吸附水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或极性水分子,形成胶体双电层,这进一步阻止了油滴间的相互 碰撞,使油滴能长期存在于水中. (2)乳化剂的应用 目前,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已无处不在,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日化、合成材料等行业, 有着广阔的前景. ①食品行业 乳化剂在食品行业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剂.它一方面在原料混合、融合等加工过程中起着 乳化、分散、润滑和稳定作用,另一方面起着提高食品品质和稳定性的作用.例如,乳化剂用于面包制造主要是维持面包松软的口感,防止淀粉老化;乳化剂用于冷冻食品制造主要是提 高产品的膨胀率;乳化剂用于乳制品加工主要是制作人造奶油;等等. ②日化行业 在日化行业中,乳化剂被广泛地应用在洗护产品及化妆品中.使用到的乳化剂包括天然 表面活性剂和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两种.前者来自动植物体,是比较复杂的有机高分子化合 物,通常具有较高的黏度,易于乳化、稳定,且无刺激、无毒副作用,如胆甾醇、羊毛脂、茶皂 素等;后者通常为固体颗粒乳化剂,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液滴之间的聚集而 制得稳定的油/水分散相,主要用作抗过敏产品及防晒产品的添加剂. ③合成材料行业 乳化剂在合成材料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它进行乳液聚合,合成涂料、黏合剂等产品. 寻找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高效乳液聚合剂是该行业乳化剂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随着乳化剂的不断商品化,具有更高适应性、更强乳化能力的复合乳化剂,必将成为乳化 剂的发展热点.此外,由于在某些行业乳化剂使用后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废乳化液,环保型 乳化剂也成为今后乳化剂发展的必然方向. 课题 2 溶解度 第 课时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教师准备】 烧杯 2 个(各装 20 mL 水)、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 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1 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 包(预先称好). 【学生准备】 氯化钠、硝酸钾;烧杯 2 个(各装 20 mL 水)、玻璃棒 1 根. 导入一: 【展示】 海水晒盐和东坡盐槽的图片. 【讲述】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盐的开 发利用与人类早期部落的形成、古代科技发明、环境变迁、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密切相关. 宋代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听说海水晒盐之事,来此嬉水,不仅留下了“东坡盐槽”,还将 品尝到的盐焗鸡、盐焗虾、盐焗蛋、盐焗鱼等特色盐焗系列美食推广和保存下来,至于赏盐 赋诗,更是不在话下. 【设疑】 为什么海水中的食盐会经过日晒而出呢? 导入二: 【师生互动】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 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 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 水中呢?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过渡语] (针对导入一)食盐或蔗糖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它们是否能无限制 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制地溶 解食盐的问题. 思路一 【活动一】 探究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9—5 和实验 9—6. 【演示】 实验 9—5: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操 作 取装有 20 mL 水 的烧杯,加入 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 5 g 氯 化 钠 , 搅拌 再 加 15 mL 水,搅拌 现 溶解 有固体剩 溶解象 余 结 论 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 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演示】 实验 9—6: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实验 现象 结论 加入 5 g 硝酸钾,搅拌 溶解 再加 5 g 硝酸钾,搅拌 有固体出现 加热 溶解 再加 5 g 硝酸钾,搅拌 溶解 冷却 有固体出现 在一定条件下, 硝酸钾不能无 限制地溶解,当 不能溶解时,升 高温度,又能继 续溶解   【互相交流】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与交流】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 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 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 解. 【引导】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 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发言】 对饱和溶液进行描述. 【展示和板书】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 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小结】 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 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 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存疑】 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活动二】 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讨论、总结】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展示和板书】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该溶质能否继续溶解. 【展示】 (课堂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 100 克饱和食盐溶液中加入 3 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 103 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 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 为 100 克. 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思考】 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 饱和溶液.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 (针对导入一)食盐是我们 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 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探究】 实验 9—5:氯化钠在水中 的溶解. 步骤:1.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2.阅读教材第 33 页,确定方案(画出 实验简图). 3.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4.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 能溶解在 20 mL 水中; ②10 g NaCl 不能完全溶解在 20 mL 水 中,杯底有少许固体 NaCl. 即 NaCl 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 水中. 【课件演示】 动画要素:“5 g NaCl” 飞入水中. 【延伸探究】 “NaCl 不能无限制地 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 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 疑猜想. 【拓展】 增补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假设:NaCl 能(不能)无 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 中.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感悟要素“一定量”.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 别于教材,更显直观、 生动.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 合 作 , 掌 握 直 观 区 分 “溶”与“不溶”的依 据——杯底是否有未 溶解的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 增补方案,动手实验, 使学生关注、重视“一 定量”这个要素.充分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小结】 NaCl 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 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展示】 实验 9—6:硝酸钾在水中 的溶解. 【提问】 KNO3 为实验室里的化学药 品,它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 的水中?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 3 不能 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将熟悉的物质转向陌 生的物质,培养学生从 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 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 发散性. 【激发性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未 溶解的 KNO3 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动手做】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 底未见 KNO3 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 此温度下 再加 5 g KNO3,能否继续溶解? 【实验发现】 过一会儿,杯底未见 KNO3 固体,即全溶. 【课件演示】 动画要素:“一定温 度”飞入水中. 【结论】 一定温度下,KNO3 不能无 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改变温度,静观其变. 跳出束缚,激起学生更 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 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 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 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结合探究,理解记忆. 在实验结论上做文章, 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 方法做了很好的过渡. 【结论补充,领悟含义】 1.室温,5 g NaCl 加入到 20 mL 水中得 到 NaCl 的不饱和溶液. 2.(再加入 5 g NaCl)室温,10 g NaCl 加 入到 20 mL 水中得到 NaCl 的饱和溶液 和少许 NaCl 固体. 3.(再加入 15 mL 水)室温,10 g NaCl 加 入到 35 mL 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4.室温,5 g KNO3 加入到 20 mL 水中得 到 KNO3 的不饱和溶液. 5.(再加入 5 g KNO3)室温,10 g KNO3 加 入到 20 mL 水中得到 KNO3 的饱和溶液 和少许 KNO3 固体. 6.升高温度,10 g KNO3 完全溶解在 20 mL 水中得到 KNO3 的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板书】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 定量的溶剂” 充分理解,举一反三. 提炼升华,构建体系.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过渡语] (针对导入一)“东坡盐槽”的典故源于晒盐时将卤水挑到盐槽里去,盐槽是 由火山石制成的,有细细密密的小孔,经过几番日晒,卤水已经蒸发结晶变成盐.食盐结晶前 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了吗?日晒后食盐溶液为什么达到饱和状态了? 思路一 【引导】 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实 验 9—5、实验 9—6 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 【提问】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展示】 活动与探究: 取少量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 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混合物的变化. 【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教师总结】 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 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 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注意】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 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 “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 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 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 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 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思考】 某硝酸钾溶液在 20 ℃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 100 ℃时,该 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交流】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展示】 观察下面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图. 【思考】 海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可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 种方法? 【交流】 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海水晒盐就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 到食盐晶体的.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适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 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思路二   [过渡语] 在实验 9—6 中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时,硝酸钾不再溶解了,加热后, 硝酸钾又溶解了.同学们可以猜想: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冷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引导】 学生观察烧杯中 KNO3 溶液的变化,如图.【提问】 室温下,10 g KNO3 加入到 20 mL 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 KNO3 固 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 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 水溶解 KNO3 的质量不超过 10 g,此时多 余的 KNO3 会怎样? 【交流】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教师总结】 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 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冷却到室温,KNO3 在水中溶解的量变少,不饱和溶液转 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注意】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 定的尺度,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 “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设计意图]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观察】 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阅读】 教材中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图. 【交流】 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海水晒盐就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 到食盐晶体的.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适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联想】 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 迹…… 【讲解】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 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 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 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 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设计意图]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知识拓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1.对于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2.对于 Ca(OH)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 方法是:加溶剂.饱和                    1.(2015·上海中考节选)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用硫酸铜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 是    . 解析: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A 中的硫酸铜会形成硫 酸铜晶体,因此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B>C>A.故答案为: A;B>C>A 2.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4 g 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 体未溶,再加 10 g 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解析:加水前有未溶解的固体,肯定是饱和溶液;加水后固体全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 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 A.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解析: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加, 溶液的质量增加.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发生改 变.故答案为 A. 4.在一定的温度下,检验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 解析:根据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因此,可向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不 能继续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答案为: 保持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 课题 2 溶解度 第 1 课时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向该溶液中加入该溶质观察溶质是否继 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 40 页练习与应用的 1、6 题. 【选做题】 教材第 40 页练习与应用的 7、8 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海水晒盐是 (  ) A.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B.利用日晒,使氯化钠发生分解反应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2.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 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B.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C.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D.在说到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时,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前提条 件才有意义 3.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稀程度也不变 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增加 4.能证明 20 ℃时某一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 (  ) A.向 20 ℃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 B.向 20 ℃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不再溶解 C.取少量溶液降温,有固体析出 D.取少量溶液升高温度,无固体析出 【能力提升】 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B.降低温度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未溶解,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6.在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溶液 m1 经过如下变化: m1 溶液 m2 溶液 m3,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m2 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m3 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m2 和 m3 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D.将 m3 溶液再蒸发 5 g 水,析出晶体一定是 2 g 【拓展探究】 7.在一定的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呢?请你完成一个简单的探 究过程. 提出假 设 实验步骤 实验现 象 结论    取一杯饱和食盐 水,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海水经日晒、风吹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 液,继而析出晶体.) 2.AC(解析: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但溶质不相同时,一定温 度下,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饱和溶液不 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 液则是在同样条件下可以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由此可知只有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时, 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C(解析:A 项没有指明是相同温度.饱和溶液里可以溶解除原溶质以外的物质,B 错误.某种 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时溶质不再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 4.B(解析:向溶液中加水,溶液一定会变稀,不能判断是否饱和;向溶液中加入溶质,如果加入 的物质减少了,说明原溶液不饱和,如果加入的物质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将溶 液升温,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迅速增大,会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时, 虽然有少量固体析出,但是有可能温度下降得过多,不能证明原溶液是否饱和.) 5.D(解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原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有的物质温度下降时,溶解 度反而升 高;C 项,不知道是否已经达到溶解平衡;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 下是饱和的,说明已经达到溶解平衡了,而且固体与溶液共存,说明溶液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 固体了.) 6.D(解析:因 m1 溶液蒸发 5 g 水没有晶体析出得到 m2 溶液,则 m2 溶液有可能是恰好达到饱和, 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因 m2 溶液蒸发 5 g 水有 2 g 晶体析出得到 m3 溶液,则 m3 溶液一定是饱 和溶液;m2 溶液是 m1 溶液蒸发 5 g 水后得到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而 m3 溶液是 m2 溶液析出 溶质后的溶液,则 m3 一定是饱和溶液,当 m2 为饱和溶液时与 m3 的质量分数相等;若 m2 溶液是 不饱和溶液时,则 m3 溶液再蒸发 5 g 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 2 g.) 7. 如下表. 提出假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在一定温 度 下 , 一 加入少量 KMnO4 晶 溶液变红 色 假设 成立种物质的 饱和溶液 能溶解其 他溶质 体 (解析:向一杯饱和食盐水中,再加入其他物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关键是要考虑加入的物质 溶解时现象要明显,否则对加入的物质是否溶解不能进行判断;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为红 色,所以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高锰酸钾,看颜色的变化就能判断其是否溶解.)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含义”为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 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 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 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 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 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拓展了“含义”——结晶现象,很好 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1.过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已超过该温度、压强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 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当在此溶液中加入一块小的溶质晶体作为“晶种”,即能使过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把高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就有机会形成过饱和溶液.常见的过饱和溶液有碳酸水.(部 分饱和溶液升温,也会形成过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 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种 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做无规则运动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 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 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 是比较稳定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晃动或 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 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 2.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在这种条件下的饱和溶液.溶质溶于溶剂的溶解过程中,首先是溶质在溶剂中的扩 散作用,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开始溶解,进而扩散到溶剂中.被溶解了的分子或离子在溶液 中不断地运动,当它们和固体表面碰撞时,就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可能,这种沉积作用是溶解的 逆过程.当固体溶质不断溶解,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到某个数值时,沉积和溶解两种作用达到动 态平衡状态,即在单位时间内溶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数和沉积到溶质表面上的分子或离 子数相等时,溶解和沉积虽仍在不断地进行,但只要温度不改变,溶液就已经达到稳定状态, 这样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其中所含溶质的量,即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由此可见,在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率与它从溶液中沉积的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即已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 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如果在同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 解的溶液(即尚未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溶质是气体,还要指明气体的压强.   3.溶解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固体质量、离子浓度不变的状态称为溶 解平衡. 固体化合物 AmBn 难溶于水,但仍有部分 An+和 Bm-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液,同时进入溶液 的 An+和 Bm-又会在固体表面沉淀下来,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离子 An+和 Bm-的沉淀与固 体 AmBn 的溶解在水中达到平衡状态,固体的量就不再减小,得到 AmBn 的饱和溶液,这种平衡 状态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特点是动态平衡,即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且不等于零.因此达到平衡时溶 质的质量一定不变,但形状可以改变,并且一定是饱和溶液. 任何物质的溶解都伴随着相应的结晶过程.物质最终是溶解还是结晶则是由 v(溶解)与 v(结晶)决定的: 当 v(溶解)>v(结晶):溶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 当 v(溶解)=v(结晶):溶质不变,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 当 v(溶解)b>c,正 确;P 点时 a、c 的溶解度交于一点,表示 t1 ℃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 的溶 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 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t2 ℃ 时,a 的溶解度为 50 g,将 30 g a 物质加入到 50 g 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 25 g,得到 75 g a 的饱和溶液,错误.故答案为 D.) 5.D(解析:饱和硝酸钾溶液减少溶剂,会析出晶体,仍为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不变;向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与溶剂的多少无关;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至 10 ℃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故答案为 D.) 6.C(解析: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会变大;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变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 减小;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7.(1)否 (2)难 (3)易 8.(1)20 (2)氯化钠 (3)硝酸钾溶液(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20 g,100 g 水中最多溶解 KNO3 约 20 g;(2)据图可以看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 小;(3)30 ℃时,将 30 g KNO3、30 g NaCl 分别放入 100 g 水中,均完全溶解,降温到 10 ℃时,硝 酸钾的溶解度小于 30 g,有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 30 g,不会有晶体析出.) 9.(1)A (2)20 ℃~30 ℃ (3)①③④;59.1 (4)降温结晶(解析:(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 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很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增大的程度不如 硝酸钾明显,故 A 表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2)在 20 ℃~30 ℃之间时硝酸钾和氯化钠具有相 同的溶解度.(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将 25 g 硝酸钾溶于 100 g 水中得到的溶 液①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 25 g 硝酸钾得到的溶液②为饱和溶液且硝酸钾剩余 50 g-31.6 g=18.4 g,将溶液②升温到 50 ℃,因 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85.5 g,因此得到的溶液③为 不饱和溶液,再加入 30 g 硝酸钾得到的溶液④仍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到 20 ℃时得到的溶液 ⑤是饱和溶液且析出硝酸钾晶体 25 g+25 g+30 g-31.6 g=48.4 g,故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①③④;硝酸钾在 10 ℃时的溶解度为 20.9 g,将⑤继续冷却至 10 ℃,过滤,共可回收得到 KNO3 固体 80 g-20.9 g=59.1 g.(4)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氯化钠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因此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0.(1)B (2)相等;饱和 (3)①升温 ②加水(解析:(1)据图 1 可知,A、C 两个烧杯充分溶 解后,溶质部分未溶解,B 中全部溶解,故 B 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由已知条件 可知,A、B、C 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10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故分别加入甲、 乙两物质各 10 g,充分溶解后 A、C 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是相等的;由于乙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其他条件不变时,将 C 烧杯中的温度升到 30℃时,C 中会有新的晶体析出, 故 C 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3)据甲的溶解度曲线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若将 A 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和增加溶剂水.) 11.一般认为,银是不溶于水的.但实际上,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把食物放入银器皿 后,总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因此水中就有了银离子.银离子能有效地杀死细菌,因此食物 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 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 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教学设计主线要明 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 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与应用(教材第 40 页) 1.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2.60 ℃时,100 g 水中溶解 110 g 硝酸钾刚好达到饱和 3.硝酸钠:85;114;144;180 氯化钾:32;42;47;57 氢氧化钙:0.18;0.13;0.11;0.08 4.(1)甲、丙、乙 (2)甲;丙 (3)甲;乙;丙 5.C(解析:a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a2 ℃时变为不饱和溶液;a1 ℃时甲和乙的溶解 度相等;a2 ℃时,100 g 水中最多溶解 50 g 甲,故 D 中形成饱和溶液.) 6.(1)蒸发 (2)AC(解析:在①中,蒸发水,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可能增加;析出晶体后的母 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7.汗水中含有盐分,因此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 上,就形成了白色的斑迹. 8.此题为开放性习题,鉴别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方法是:各取一滴试样滴在玻璃片上,晾干 或烘干,有白色痕迹出现的,原试样是 KCl 溶液;蒸馏水晾干后无痕迹. 9.水中总是溶解有一些空气,冷水受热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即使温度尚未 达到沸点,也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水温较高,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的氧气减少, 而水面处与空气接触,溶解的氧气相对多些,因此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解析:气体的溶解度 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   1.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通常只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地描述和分类.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 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 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 溶解性概念虽然是用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等较粗略地表示,但它在学习物理性质或 某些化学反应时是经常应用的,因此,对这个概念不可忽视. 2.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首先决定于气体和溶剂的性质,同时也随着气体的压强和溶剂的温 度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在 20 ℃时,气体的压强为 101 kPa,1 L 水可以溶解气体的体积是:氨 气为 702 L,氢气为 0.01819 L,氧气为 0.03102 L.氨气易溶于水,是因为氨气是极性分子,水 也是极性分子,而且氨气分子跟水分子还能形成氢键,发生显著的水合作用,所以,它的溶解 度很大;而氢气、氧气是非极性分子,所以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 当压强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一点对气体来说没有例外,因为 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加大,容易自水面逸出. 当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压强增大时,液体里的 气体的浓度增大,因此,进入液体里的气体分子比从液体里逸出的分子多,从而使气体的溶解 度变大.而且,气体的溶解度和该气体的压强(分压)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在气体不跟水发生 化学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在 20 ℃时,氢气的压强是 101 kPa,氢气在 1 L 水里的溶解度是 0.01819 L; 同 样 在 20 ℃ 时 , 在 2×101 kPa 时 , 氢 气 在 1 L 水 里 的 溶 解 度 是 0.01819 L×2=0.03638 L. 气体的溶解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强(或称该气体的分压, 不包括水蒸气的压强)是 101 kPa 时,溶解于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即这种 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另一种气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是在一定温度下,该气体在 100g 水里, 气体的总压强为 101 kPa 时(气体的分压加上当时水蒸气的压强)所溶解的质量,用这种方法 表示气体的溶解度就可和教材中固体溶解度的定义统一起来.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 第 课时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 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学习和练习化学计算的过程中,能找准各量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 题能力. 学习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师准备】 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 化钠、红糖. 【学生准备】 水、氯化钠、烧杯、玻璃棒. 导入一: 【教师】 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 喜欢. 【老师】 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 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 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 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 盐分多,浓度大. 导入二: 【引入】 展示两杯白糖水. 【提问】 “这是两杯白糖水,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哪杯白糖水溶解得白糖多?” 【学生】 喝一口,甜味大的溶解得白糖就多. 【学生实验】 每组用自带的白糖、纯净水配制一杯白糖水,倒成两杯,一杯留着,另一 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他的感觉. 【教师提问】 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 【交流】 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同学的充分讨论,大家对糖水的浓度与溶 剂、溶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展示】 2 杯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 【提问】 这是两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因为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用什 么方法判断哪杯硫酸铜溶液浓呢? 【学生猜测】 颜色深的那杯比较浓. 导入三:【展示】 下图是一瓶生理盐水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氯化钠注射液   (0.9%生理盐水) 【性状】无色透明液体,味咸 【成分】氯化钠、水 【规格】500 mL 质量分数 0.9% 【密度】1.0 g/cm3 【提问】 你能说明 0.9%的科学含义吗?这一瓶生理盐水能为人体补充多少氯化钠?   [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颜色深的就一定浓吗?我们通过实验来分析说明.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一 【展示】 三种不同颜色的 CuSO4 溶液. 【介绍】 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 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展示】 活动探究: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 10 mL(1 mL 水的质量大致为 1 g)水,然后分 别加入约 0.5 g、1 g、1.5 g 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活动】 比较三种 CuSO4 溶液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 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 编号 溶 液 颜 色 比较 溶 剂 质 量 /g 溶 质 质 量 /g 溶 液 质 量 /g 浓度 比较 1 浅 10 0.5 g 10.5 g 小 2 较深 10 1 g 11 g 较大 3 深 10 1.5 g 11.5 g 大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活动结果】 1.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2.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 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 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 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学生活动】 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 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 讨论、计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交流汇报】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 号试管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8%. 2 号试管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1%. 3 号试管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3.0%. 【拓展】 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 比较. 【展示】 活动与探究: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 水=1 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学生活动】 讨论、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展示交流】 (1)×100%=10%. (2)×100%=20%. 【思考】 对两种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 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学生发言】 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浓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 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 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思路二 【引入】 (针对导入一)死海不死,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 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 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 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 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同样用食盐水腌鸡蛋的时候,鸡蛋为什么在盐水中就能漂浮起来, 而在清水中却落于水底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分析这种现象.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 表格) 【展示】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 250 mL 水后放入一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 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 g 0 沉?浮? 2 250 g 1 匙(约 5 克) 沉?浮?3 250 g 2 匙(约 10 克) 沉?浮? 4 250 g 3 匙(约 15 克) 沉?浮? … … … …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 10 mL 水,然后分别加入约 0.5 g、1.0 g、1.5 g 固体硫酸铜.比较 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 量 溶液质 量 1 2 3   【师生归纳小结】 (1)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 越浓. (2)但对于像实验①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那 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 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 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 43 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 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教师】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 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 1~2 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 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地完成.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过渡语] 在生病注射生理盐水时,同学们注意到生理盐水的标签上注明 0.9%生理盐 水,要知道这一瓶生理盐水能为人体提供多少氯化钠,就要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思路一 【板书】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展示例 1】 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 150 kg 的这种 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讨论】 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小结板书】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学生活动】 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 式. 【例题解析】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 kg×16%=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 kg-24 kg=126 kg. 答:需 24 kg 氯化钠和 126 kg 水. 【板书】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展示例 2】 现有一瓶 500 mL 医用的生理盐水,其中 NaCl 的质量为 4.5 g(溶液的密度 约为 1 g/mL).请计算:NaCl 的质量分数为    ,水的质量为    g. 点拨:500 mL 生理盐水的质量为 500 mL×1 g/mL=500 g,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 质量分数,所以 500 mL 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 =0.9%;含水的质量为 500 g-4.5 g=495.5 g.答案为:0.9%;495.5. 【变式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 克葡萄糖 【展示】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 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 进行设计计算并交换批改. 【展示例 3】 已知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 克,则在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点拨:溶解度是 36 克,就是说 20 ℃时 100 克水里最多能溶解 36 克氯化钠,那么氯化钠 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26.5%. 【变式练习】 已知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 克.在该温度下,向 50 克水中加 200 克氯化钠,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讨论交流】 向 50 克水中加 200 克氯化钠,氯化钠只溶解了 18 g,所以该溶液中氯化 钠的质量分数和 20 ℃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样,为≈26.5%. 思路二 【引入】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 【展示例题 1】 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 使皮肤保持湿润.用 400 克甘油溶解在 100 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 进行计算.(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 板书并讲解解答过程: 甘油的质量是 400 克,水的质量是 100 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0%. 【教师小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 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设计意图] 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引入】 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交流】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展示例题 2】 用 A、B 两个烧杯各取 9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 A 烧杯中加入 10 g 硝酸钾(假设全部溶解),向 B 烧杯中加入 10 g 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 解. 【讨论】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2.向原溶液中加入 10 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加入 10 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 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 请三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解析: 1.溶液的质量=90 克 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90 克×10%=9 克 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90 克-9 克=81 克 2.(1)增加 10 克硝酸钾后: 溶质质量=9 克+10 克=19 克 溶剂质量=81 克(不变) 溶液质量=19 克+81 克=100 克(增加 10 克) (2)加入 10 克水后: 溶质质量=9 克(不变) 溶剂质量=81 克+10 克=91 克(增加 10 克) 溶液质量=9 克+91 克=100 克(增加 10 克) 3.(1)增加 10 克溶质后: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19%. (2)增加 10 克水后: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9%. 【小结】 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增大;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展示例题 3】 判断正误:20 ℃时 NaCl 的溶解度是 36 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是 36%(  ) 【讨论交流】 溶解度是 36 克,就是说 20 ℃时 100 克水里最多能溶解 36 克氯化钠,那 么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26.5%,故错误. 【课堂练习】 在 40 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 10 克硝酸 钾(假设全部溶解)或 10 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32%;12%. [知识拓展]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 一 定 温 度 时,100 g 溶剂中 最 多 溶 解 溶 质 的质量 任意溶液中,溶 质 质 量 与 溶 液 质量之比 表示意 义 某 物 质 溶 解 能 力的大小 任 一 溶 液 的 浓 度大小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度 状态 饱和状态 可饱和,可不饱 和 单位 g 无单位   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值/(溶解度值+100 g)×100% . 溶液的浓度                    1.一种抗生素为粉末状固体,每瓶含 0.5 g,注射时应配成质量分数为 20%的溶液,则使用 时每瓶至少需加入蒸馏水 (  ) A.1 mL B.2 mL C.3 mL D.4 mL 解析:溶液的质量=0.5 g÷20%=2.5 g,则加入蒸馏水的质量=2.5 g-0.5 g=2 g.由于水的 密度是 1 g/mL,所以需水的体积是 2 mL.故答案为 B. 2.(2015·乐山中考)20 ℃时,在三个各盛有 100 g 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 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 10 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是 (  ) 物质 甲 乙 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解析:甲和丙中均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说明二者均已饱和,根据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 量为 0 可知,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20 ℃时,在三个各盛有 100 g 水的 容器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乙>丙>甲;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改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由 溶解度的概念可知,20 ℃时,在 100 g 水中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小(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溶解 度越小.故答案为 C. 3.(2014·牡丹江中考)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配制 100 kg 这种溶液,需氯化钠    kg;将其中的 50 g 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8%的氯化钠溶 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g;20 ℃时,向 50 g 水中加入 20 g 氯化钠,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 的质量为 68 g,则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 解析:100 kg 16%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溶质氯化钠的质量=100 kg×16%=16 kg; 设需加水的质量为 x,则:50 g×16%=(50 g+x)×8% 解得 x=50 g; 设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z, =,z=36 g.故答案为 16;50;36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 第 1 课时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 45 页练习与应用的 4、7 题. 【选做题】 教材第 45 页练习与应用的 1、2 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向 100 g 10% NaOH 溶液中加入 12.5 g NaOH 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12.5% B.20% C.22.5% D.25% 2.在 20 ℃时,从 200 g 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 5 g 溶液,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比较,下列有关 量中没有变化的是 (  ) ①溶质的质量 ②溶剂的质量 ③溶液的密度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1000 g 5%的 NaOH 溶液,需称取 NaOH 固体的质量为 (  ) A.0.5 g B.5 g C.10 g D.50 g 【能力提升】 4.(2015·陕西中考)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 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 (  )5.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 A.30 ℃的不饱和溶液 B.30 ℃的饱和溶液 C.90 ℃的不饱和溶液 D.90 ℃的饱和溶液 【拓展探究】 6.(2015·平凉中考)下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 点的含义是    . (2)t2 ℃时,将 50 g a 物质放入 50 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 t2 ℃时,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 小的顺序是    . (4)t1 ℃时,将盛有 c 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 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    .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20%.) 2.B(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从 200 g 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 5 g 溶液,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比 值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密度不变,由于取出 5 g 溶液,故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减 少,③④不变.) 3.D(解析:NaOH 固体的质量等于 NaOH 溶液的质量乘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需称取 NaOH 固体 的质量为 1000 g×5%=50 g.) 4.D(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 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减小;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应该从零开 始;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答 案为:D.) 5.B(解析: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判断 30 ℃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同理,90 ℃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氢氧化钙溶 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判断 90 ℃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30 ℃时氢 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1)在 t1 ℃时,a、c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75 (3)b>a>c (4)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放热大于吸热,溶液温度升高,c 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P 点 时 a、c 相交于一点,表示在 t1 ℃时,a 与 c 的溶解度相同;(2)t2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50 g,将 50 g a 物质放入 50 g 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 25 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75 g;(3)将 t2 ℃ 时,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a、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 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且在此温度下 b 的溶解度大于 a,故 b 的质量分数大于 a,而 c 物质的 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 t2 ℃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小 于 a;(4)t1 ℃时,将盛有 c 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 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有固体析出,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 度升高,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缘故.)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 特色如下: 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 ③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溶液的组成知识,运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实例教学,并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 本的操作及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与以前所学质量分数建立联系, 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对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学习打下基础.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 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建议: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可以增设演示实验并 组织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1.溶液的浓度 几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密度的对照表.(在 20 ℃时) HCl HNO3 H2SO4 HAc NaOH NH3·H2O KCl KNO3 NaCl NH4NO3 1% 1.0032 1.0036 1.0051 0.9996 1.0095 0.9939 1.0046 1.0045 1.0053 1.0023 2% 1.0082 1.0091 1.0118 1.0012 1.0207 0.9905 1.0110 1.0108 1.0125 1.0064 4% 1.0181 1.0201 1.0250 1.0040 1.0428 0.9811 1.0239 1.0234 1.0268 1.0147 6% 1.0279 1.0301 1.0385 1.0069 1.0648 0.9730 1.0369 1.0363 1.0413 1.0230 8% 1.0376 1.0427 1.0522 1.0097 1.0869 0.9651 1.0500 1.0494 1.0559 1.0313 10% 1.0476 1.0543 1.0661 1.0125 1.1089 0.9575 1.0633 1.0627 1.0707 1.0397 12% 1.0574 1.0661 1.0802 1.0154 1.1309 0.9501 1.0768 1.0762 1.0857 1.0482 14% 1.0673 1.0781 1.0947 1.0182 1.1530 0.9430 1.0905 1.0899 1.1009 1.0567 16% 1.0776 1.0903 1.1094 1.0209 1.1751 0.9362 1.1043 1.1039 1.1162 1.0653 18% 1.0878 1.1026 1.1243 1.0236 1.1972 0.9295 1.1185 1.1181 1.1319 1.0740 20% 1.0980 1.1150 1.1394 1.0263 1.2191 0.9229 1.1328 1.1326 1.1478 1.0828 25% - 1.1469 1.1783 1.0326 - - 1.1623 - - - 30% 1.1492 1.1800 1.2185 1.0384 1.3279 0.8920 - - - 1.1277 40% 1.1980 1.2463 1.3028 1.0488 1.4300 - - - - 1.1754 50% - 1.3100 1.3951 1.0575 1.5253 - - - - 1.2258 60% - 1.3667 1.4983 1.0642 - - - - - - 70% 1.4134 1.6105 1.0685 - - - - - - 80% - - 1.7272 1.0700 - - - - - - 90% - - 1.8144 - - - - - - - 95% - - 1.8337 - - - - - - -   2.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的稀溶液 B g,则 A g×a%=B g×b%(其中 B=A+m 水). (2)关于溶液增浓(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溶液增浓通常有几种情况: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所以,若设 原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加溶质 B g 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的溶液,则 A g×a%+B g=(A g+B 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 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 a%,蒸发 B g 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的溶液,则:A g×a%=(A g-B g)×b%. ③与浓溶液混合 因为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浓溶液质 量为 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的溶液,则: A g×a%+B g×b%=(A g+B g)×c%. 3.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 (1)化学方程式下相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溶液质量,而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 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 m=ρV 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单位要统一. 4.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1)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计 算. (2)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 能参与计算. (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 (4)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 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5)关于酸、碱、盐溶液间发生 1~2 个化学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问题 的计算.首先要明确生成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 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 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 课时 1.会计算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通过溶液的稀释计算和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习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重点】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  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教师准备】 实验教具:多媒体、玻璃棒、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化学药品:氯化 钠、水.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 44 页的【例题 2】. 导入一: 【提问】 生活中所存在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就是你所要的那个浓度.比如周末你 打完球回到家,你妈妈给你配制了一杯盐水给你喝了一口感觉太咸了,会怎么办?加水.这个 行为在化学里就叫做溶液的稀释,那在稀释前后溶液里哪些量是不变的呢? 导入二: 【展示】 《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 为六日粮.有客只需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讲解】 粥是我们正常饮食里经常遇到的一种食品.不但大家都吃过粥,而且还将继 续“捧碗而啜”地吃下去.你可不要小瞧了这被称为“稀饭”的粥.粥中加水后,米粒不变,粥 变得更稀.类似的现象如在菜汤中加水,汤中食盐质量不变,汤的味道变淡.这种现象与溶液 的稀释相似. 三、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过渡语] 在化学实验里也常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们要将浓的溶液稀释成所需要的 稀溶液,需要向浓溶液中加水,如何计算稀释过程中需要加入水的质量呢?如何计算稀释前后 溶液的质量分数呢?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只要抓住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就可以了.   思路一 【展示例 1】 将 1 g 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 9 mL 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 烧杯中加入 10 mL 水,搅拌.(水的密度为 1 g/cm3) 【提问】 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讨论交流】 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 1 g,溶液质量是 9 g,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 1 g,溶液质量是 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 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解题关键】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展示例 2】 化学实验室现有 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 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提示】 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 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 50 g×98%=(50 g+x)×20%. 【解析】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解题格式.解法 1:设需加水的质量为 x. 50 g×98%=(50 g+x)×20%,x=195 g. 答: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 195 g. 【提示】 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x. 50 g×98%=x×20%,x=245 g,245 g-50 g=195 g. 答: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 195 g. 【课堂练习】 1.把 200 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 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 30 g 质量分数为 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 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 数为多少? 【讨论交流】 1.200 g. 2.6%. 【展示】 某工厂化验室配制 5000 g 20%的盐酸,需 38%的盐酸(密度为 1.19 g/cm3)多 少毫升? 【提问】 此题与上述练习题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 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题中已知和求都是指质量,而此题是已 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 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 式? 【回答并板书】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 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 38%的盐酸体积为 x. 5000 g×20%=1.19 g/cm3×x×38%,x≈2211 mL. 答:需 38%的盐酸 2211 mL. 思路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44 页【例题 2】. 【展示例题 2】 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 需要多少克水? 【讨论】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 抓住关键:    . 【点拨】  解法 1: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x. 50 g×98%=x×20%,x=245 g. 245 g-50 g=195 g. 解法 2:设把 50 克 98%的浓硫酸稀释成 20%的稀硫酸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x,则稀释后溶液 的质量为(50 克+x),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得: 50 克×98%=(50 克+x)×20% 解得:x=195 克. 答:把 50 克 98%的浓硫酸稀释成 20%的硫酸需要加水 195 克.【讨论】 课本的解法和老师的解法有什么不同?你习惯哪种解法? 【拓展】 如果把 50 g 换成 50 mL,那么还需什么条件才能解题? 【点拨】 涉及体积时: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展示例题 3】 配制 500 mL 质量分数为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 98%的浓 硫酸多少毫升?(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 1.14 g/mL,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密度 为 1.84 g/mL). 解:设配制 500mL 质量分数为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 x,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得: 500 mL×1.14 g/mL×20%=x×1.84 g/mL×98%. 解得:x≈63.2 mL. 答:配制 500 mL 质量分数为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 63.2 mL. 【分析】 将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和密度公式综合起来解题. 四、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过渡语] 我们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溶液间化学反 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思路一 【展示】 100 g 某硫酸溶液恰好与 13 g 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 【提问】 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讨论交流】 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 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 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引言】 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 解:设 100 g 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x. Zn+H2SO4 ZnSO4+H2↑ 65  98 13 g  x =,x=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9.6%. 思路二 【引入】 化学反应经常在溶液中进行,参加化学反应的多数是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一 般不参加化学反应,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请看例题. 【展示例题】 12 克 Mg 条与 100 克稀 H2SO4 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是     克,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生成 物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分析】 Mg+H2SO4 MgSO4 + H2↑ 24  98    120   2 12 g  z    x     y 24∶98 =12 g∶z,解得 z=49 g. 24∶120=12 g∶x,解得 x=60 g. 24∶2=12 g∶y,解得 y=1 g. 因 12 克 Mg 条与 100 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逸散到空气中,故生成的溶液为 MgSO4 溶液,其质量为 12 克镁条+100 克稀硫酸-氢气质量=111 克. MgSO4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54.05%. 【小结】 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步骤. [知识拓展] 1.溶液的稀释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总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是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 计算. (1)用水稀释浓溶液 设稀释前的浓溶液的质量为 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 n,稀释 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则可得 m×a%=(m+n)×b%. (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 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稀溶液的质量为 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两溶液混合后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 则可得 A×a%+B×b%=(A+B)×c%或=. 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算,可列成十字交叉图示如下: = 这种运算方法叫十字交叉法. 例:利用 95%的浓硫酸和 5%的稀硫酸配制成 30%的硫酸溶液 2000 g,问需这两种溶液各多 少克? 解: 所以==. 这里表明,5 份重的 95% H2SO4 溶液和 13 份重的 5% H2SO4 溶液混合,可配得 5+13=18 份重 的 30%的 H2SO4 溶液. 故可得,95% H2SO4 溶液的用量为: 2000 g×≈555.6 g, 5% H2SO4 溶液的用量为: 2000 g×≈1444.4 g.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方法 计算依据 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 ①加水稀释 ②加稀溶液稀释 ①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不变 ②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时, 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浓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之和等 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 加水稀释:稀释前 后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不变 m 浓×ω 浓%=(m 浓 +m 水)×ω 稀% 溶液的浓缩 ①添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①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 入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 蒸发浓缩:浓缩前 后溶液中溶质的③加入浓溶液 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② 蒸发溶剂前后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不变(没有溶质析 出) ③ 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 入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之 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 质质量 质量不变 (m 稀-m 水)×ω 浓 %=m 稀×ω 稀%   注意: a.几种溶液混合,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相加,即 V 总≠VA+VB. b.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可以相加,即 m 总=mA+mB. c.要求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必须依据公式 V=m/ρ,所以要知道混合溶液的密度才能求 出总体积.                    1.(2014·广州中考)将 50 g 98%的浓硫酸溶于 450 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 (  ) A.9.8% B.10.2% C.10.8% D.19.6% 解 析 : 将 50 g 98% 的 浓 硫 酸 溶 于 450 g 水 中 , 所 得 溶 液 中 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100%=9.8%.故答案为 A. 2.向一定质量分数的 KNO3 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像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 化规律的是 (  ) 解析: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向一定质量分数的 KNO3 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 溶质的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成一条水平直线,故 D 图像与实验操作过程对应一致.故答案为 D. 3.(2014·大庆中考)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加入 50 g 水后变为 10%,稀释后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是 (  ) A.50 g B.10 g C.100 g D.40 g 解析: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 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 x×20%=(x+50 g)×10%,x=50 g. 溶液稀释前后, 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50 g×20%=10 g.故答案为:B. 4.汽车蓄电池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8%,密度为 1.2 克/厘米 3.若要在实验室用 溶质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配制这种稀硫酸 630 克.求: (1)需要 630 克稀硫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2)需要浓硫酸多少克? 解析:(1)630 克稀硫酸的体积是:630 克÷1.2 克/厘米 3=525 厘米 3,即 525 毫升;(2)要 配 制 的 28% 的 硫 酸 其 溶 质 来 源 于 98% 的 浓 硫 酸 , 则 需 要 浓 硫 酸 的 质 量 是 :630 克 ×28%÷98%=180 克.故答案为: (1)需要 630 克稀硫酸的体积是 525 毫升. (2)配制这种稀硫酸 630 克需要浓硫酸的质量是 180 克. 5.(2015·泉州中考)农业生产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1)现要配制 120 k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    kg; (2)用 60 k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 12%的食盐溶液    kg. 解析:(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20 kg×20%=24 kg;(2)设质量分数 为 12% 的 溶 液 的 质 量 为 z, 则 20% 的 溶 液 中 的 溶 质 与 12% 的 溶 液 中 的 溶 质 相 等 , 则 60 kg×20%=z×12%,z=100 kg.故答案为: (1)24 (2)100 第 2 课时 三、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体积时: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 45 页练习与应用的 3、6 题. 【选做题】 教材第 45 页练习与应用的 5、8 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用 60%浓硫酸 A 与 20%稀硫酸 B 来配制 30%硫酸溶液,所用溶液 A、B 的质量比为 (  ) A.2∶1 B.1∶2 C.3∶1 D.1∶3 2.如要将 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硝酸钾溶液, 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  ) A.50 g B.90 g C.100 g D.200 g 3.向 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100 g 水,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2.5% B.5% C.10% D.20% 4.某同学用 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 NaCl,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 NaCl 晶体没有溶解. 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 60 ℃,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NaCl 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5.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用 25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硫 酸溶液进行电解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则被电解的水 的质量为 (  ) A.1 g B.2 g C.3 g D.5 g 6.有 100 g 10%的盐酸溶液(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取的 方法是(  ) A.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 B.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 C.将 100 g 10%的盐酸与 200 g 25%的盐酸混合 D.蒸发掉溶剂的质量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能力提升】 7.(2015·株洲中考)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室中常需要用较稀 的硫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    . (2)要把 50 g 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 过程) 【拓展探究】 8.(2015·黔东南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铜锌合金样品进行探究实验.称取样品 10.0 克, 再用 100.0 克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求: (1)铜锌合金中,Zn 的质量分数是    .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与解析】 1.D( 解 析 : 设 需 60% 浓 硫 酸 的 质 量 为 x, 需 要 20% 硫 酸 溶 液 的 质 量 为 y, 则:x×60%+y×20%=(x+y)×30%,解得 x∶y=1∶3.) 2.C(解析: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 x,100 g×20%=(100 g+x)×10%,x=100 g.) 3.C(解析: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0%.) 4.C(解析:依据加热到 60 ℃时没有溶解的氯化钠全 部溶解可知,加热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了;加热前后物质在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变大 了,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了;由题干可知加热前后水的质量基本不变,所以溶剂的质量没有发 生变化;加热后溶液中溶解的溶质变多,所以溶液变浓,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了.) 5.D(解析:由题意知,设电解水的质量为 x,列式为:×100%=10%,解得 x=5 g,所以电解水的质 量为 5 g.) 6.C(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因溶液的质量也增加,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不到一倍; 将 100 g 10%的盐酸与 200 g 25%的盐酸混合,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蒸发时先挥发出来的是氯化氢气体,故 D 错误.) 7.(1)2% (2)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x.50 g×98%=x×10%,x==490 g,需要水的质量=490 g-50 g=440 g.答:要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10%的硫酸需要水 440 g.(解析:(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100%-98%=2%.) 8.(1)65%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9.6%.(解析:设反应中消耗稀 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则: Zn+H2SO4 ZnSO4+H2 65  98 6.5 g x =,解得 x=9.8 g.)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枯燥的计算演绎成学生的实验、生活体验,用一系列教 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点拨思维、总结方法,既丰富了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化学意义,又做 到了讲练结合、落实基础. 溶质质量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引入和过渡都是以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和 行为开始,达到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以计算为载体,实现化 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课堂提到的生理盐水等. 课程教学中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如计算题,让有错误的学生上黑板板 书,起到学生教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学生为主. 关注了化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还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练习与应用(教材第 45 页) 1.(1)饱和 (2)31.6 g (3)24% 2.20%.(解析:×100%=20%.) 3.880 g.(解析:设需要水的质量为 m,则 100 g×98%=(100 g+m)×10%,解得 m=880 g.) 4.55 g;495 g.(解析:需氢氧化钠的质量=500 mL×1.1 g/cm 3×10%=55 g,需水的质量=500 mL×1.1 g/cm3×(1-10%)=495 g.) 5.19.6%.(解析:设 100 g 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m,则: Zn+H2SO4 ZnSO4+H2↑ 6513 g 98m =,解得 m=19.6 g. 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9.6%.) 6.8.8 g;4.45 L.(解析: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m,则: CaCO3+2HCl CaCl2+H2O+CO2↑     7373 g×20%       44m =,解得 m=8.8 g. 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4.45 L.) 7.67.5 t~81 t.(解析:每月消耗氯化钠的质量最少为 15 t×15%×30=67.5 t,最多为 15 t×18%×30=81 t.) 8.(1)0.05%. (2)2000 mL.(解析:(1)1.0 mL 溶液 d 中溶质的质量为:=0.0005 g,溶液 d 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为:×100%=0.05%.(2)1.0 g 该药品可配制溶液 d 的体积为:=2000 mL.)  1.溶液计算中的常见方法与技巧汇总 关于溶液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型众多,解题方法也多,现将一些 主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汇总如下: (1)隔离法 隔离法就是通过分析,将某一份溶液(一个整体)分割成两个部分,或者将某一个完整的 过程,分割成两个或多个过程,然后进行计算的方法.  一定温度下,向某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4 克硝酸钾固体或蒸发掉 20 克水,都恰好 使溶液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                    A.20 克 B.16 克 C.8 克 D.4 克 〔解析〕 该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 20 克水恰好达到饱和.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以将原不饱和溶液看作是由蒸发掉 20 克水后的饱和溶液和 20 克水组成.如下图 所示: 在原不饱和溶液中加入 4 克硝酸钾恰好饱和,即该温度下,20 克水中溶解 4 克硝酸钾恰 好饱和. 设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x.则: 4 g∶20 g=x∶100 g x=20 g.故答案为 A. (2)关系式法  在某乙醇(C2H5OH)溶液中,乙醇分子里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里所含的氢原 子总数相等,则此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5% B.71% C.46% D.33% 〔解析〕 根据氢原子数相等,找出乙醇分子与水分子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出质量关系. C2H5OH~6H~3H2O 46       54 此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6%.故答案为 C. (3)转换法  要使 a 克含水 99%的 NaCl 溶液的含水量降为 98%,应蒸发掉    克水. 〔解析〕 含水 99%可转换为溶质质量分数为 1%,含水 98%即溶质质量分数为 2%.因此 本题可转换为:要使 a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1%的 NaCl 溶液,变为溶质质量分数为 2%的溶液,应 蒸发掉    克水. 设应蒸发掉水的质量为 x,则: a 克×1%=(a 克-x)×2%,x=克.故答案为. (4)守恒法常用的守恒法是指溶质的质量守恒.守恒法不仅适用于稀释,还可用于浓缩、蒸发、结晶、 混合等.  把 40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 NaCl 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溶液, 需加水 (  ) A.100 克 B.200 克 C.400 克 D.800 克 〔解析〕 可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守恒求解.设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x,则: 400 克×20%=(400 克+x)×16%,x=100 克.故答案为 A. (5)估算法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大于稀硫酸的密度,现将 90%的浓硫酸和 10%的稀硫酸等体积 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  ) A.大于 50% B.等于 50% C.小于 50% D.都可能 〔解析〕 如果去查硫酸的密度再计算较麻烦,考试时也无处可查,本题可用估算法速 解.若 90%的浓硫酸与 10%的稀硫酸等质量混合,则所得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恰好等于 50%.现在等体积混合,由于浓硫酸的密度大于稀硫酸的密度,即浓硫酸的质量大于稀硫酸的 质量,因此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大于 50%.故答案为:A. (6)讨论法  你认为,在 t ℃时将 5 克某纯净物完全溶解在 95 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可能出现哪些情况?试举例说明原因. 〔解析〕 由于某纯净物不是具体的某种物质,因此要分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故答案 为: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溶质质量分数等于 5%,例:5 克 NaCl 或 KNO3 溶解在 95 克水中; (2)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5%,例:5 克 Na2O 或 SO3 溶解在 95 克水中; (3)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5%,例:5 克 CuSO4·5H2O 或 Na2CO3·10H2O 溶解在 95 克水中.[说 明 : 第 (2) 种 情 况 中 Na2O 或 SO3 溶 解 在 水 中 与 水 化 合 生 成 NaOH 或 H2SO4, 化 学 方 程 式 为:Na2O+H2O 2NaOH;SO3+H2O H2SO4.溶质为 NaOH 或 H2SO4.第(3)种情况中 CuSO 4·5H2O 溶解在水中,溶质为 CuSO4 或 Na2CO3] 2.溶质守恒法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题中的应用 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中常用的守恒法是根据溶质的质量守恒,守恒法不仅适用于溶液的 稀释,还可用于溶液的浓缩、结晶、混合、配制等. (1)求溶液的稀释(或浓缩)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 40%的稀硫酸溶液(密度为 1.3 克/厘米 3)100 毫升,需溶质质 量分数 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 克/厘米 3)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 〔解析〕 利用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守恒进行计算.故答案为: 设浓硫酸的体积为 V 毫升,则: V×1.84 克/厘米 3×98%=100 毫升×1.3 克/厘米 3×40%,V≈28.8 毫升. 因为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水的质量,所以: 水的质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100 毫升×1.3 克/厘米 3-28.8 毫升×1.84 克/厘 米 3≈77 克. 水的体积=77 克÷1 克/毫升=77 毫升. 答:需溶质质量分数 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 克/厘米 3)28.8 毫升,水 77 毫升. (2)求溶液的配制 现有 24%的硝酸钾溶液、2%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固体和水.请选用上述不同物 质配制 10%的硝酸钾溶液,将用量的最简整数比填入下表中相应的位置. 24%的硝酸 钾溶液 2%的硝酸 钾溶液 硝酸钾 固体 水 方案 1 方案 2 方案 3   〔解析〕 浓度分析:KNO3:100%、24%、10%、2%、0%(水) 方案 1: 方案 2: 方案 3: 故答案为: 24%的硝酸 钾溶液 2%的硝酸 钾溶液 硝酸钾 固体 水 方案 1 1 9 方案 2 45 4 方案 3 5 7   (3)过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计算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首先应该判断所给出的溶质是否都已经完 全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用溶解度来计算.  20 ℃时,KNO3 的溶解度为 31.6 g,将 20 g KNO3 投入 50 g 水中,充分搅拌后,制成 20 ℃时的溶液,求该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1.6 g KNO3,则 50 g 水中最多只能溶解 15.8 g KNO3,即 20 g KNO3 中只有 15.8 g KNO3 溶解,溶液就已饱和,还有 4.2 g 不能溶解,不 能看作溶液的组成部分.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一定要分清溶质,是真正被溶解的物 质.当溶质的溶解度给出时,应先进行判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若为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 分数为×100%.故答案为: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4%. 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 为社会服务. 【重点】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师准备】 实验用品: 1.仪器:托盘天平、量筒、药匙、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药品:蒸馏水、食盐、20%的食盐水. 【学生准备】 预习实验操作. 导入一: 【提问】 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本节课我们在实验室自己动手配制 50 克 6%的氯化钠溶液,如何配制出我们需要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讨论交流】 1.溶液由什么组成? 2.你会确定 50 克 6%的氯化钠溶液的组成吗? 导入二: 【展示】 一组图片. 【讲述】 在实际生活中或在实验室里,经常用到一些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同学 们知道以前农民是怎样选种的吗?在农业上常常用 10%~20%的食盐水来选种,如果溶质质量 分数过小那么劣质种子就被选进来,如果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则好种子就被淘汰掉.人们经过 长期的实践发现,用 16%的食盐水最合适.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种溶液是怎么配制出来 的呢?   [过渡语]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过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化钠溶液的配制   思路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 1】 你能取出你确定的溶质和溶 剂的量吗?如何取用? 【活动与探究 1】 学生分析讨论溶质的 质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溶剂的量用量筒量取.(溶剂是液体,密度为 1 g/mL,量体积更 为容易) 【情景 1】 你会称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你怎样获得 50 克 6%的氯化钠溶液. 【活动与探究 2】 实验小组成员交流讨 论得出:将溶质称好置于烧杯中,溶剂量好 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即获得 50 克 6%的 氯化钠溶液. 【情景 2】 请大家自己动手配制 50 克 6%的氯化钠溶液. 【板书】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量:称溶质质量. (3)量取:量取溶剂体积. (4)溶解:搅拌混合均匀. 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通过动手进一步 体会、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情景 3】 向自己配好的 50 克 6%的氯 化钠溶液中加入 10 克水. 【问题 2】 刚才你配制出了一份新溶液, 你能告诉我新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的量吗. 【活动与探究 3】 动手量取水加入刚配 好的溶液中.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加水后溶 质质量分数变小了,加水前后溶质质量不 变,加水后的溶液质量等于加水前的溶液 质量加上水的质量. 【情景 4】 展示一位同学新配好的溶液. 【讲述】 刚才同学们做的操作是溶液的 稀释.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 量;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 +加入水的质量. 【情景 5】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计算过 程. 【活动与探究 4】 将 50 克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为 20%的硫酸,需加水多 少克. 【情景 6】 学习本节课应注意以下两点: 1.实验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合作. 2.解决稀释问题时要注意不变的量和变的 量. 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方法的优点.   思路二 【活动一】 合作探究,完成配制 50 g 6%的 NaCl 溶液. 【学生】 合作学习,配制 50 g 6%的 NaCl 溶液. 【评价】 有几个小组的同学,思路清晰,分工明确,操作规范,提出表扬. 【教师】 在完成活动一的过程中,需要几个步骤?用到哪些仪器?小组讨论. 【学生】 合作讨论. 【教师】 一起总结出活动一的步骤、仪器. 【学生】 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教师板书】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 概括的思维能力. 【活动二】 自主探究,学习用浓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溶液. 【教师】 完成活动二:用 6%的 NaCl 溶液配制 50 g 3%的 NaCl 溶液.在用水稀释浓溶液过程中,有哪几个重要的关系式? 【学生】 有两个:溶质的质量不变;稀溶液的质量减去浓溶液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 【教师】 展示正确方案,明确活动的完成过程. 【教师】 在完成活动二的过程中,需要几个步骤?用到哪些仪器?小组讨论. 【学生】 合作讨论. 【教师】 一起总结出活动二的步骤、仪器. 【学生】 合作讨论. 【学生】 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教师板书】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教师】 对比活动二和活动一有哪些不同点?为什么?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 液时,有几个步骤?用到哪些仪器?用液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有几个步骤?用到哪些 仪器? 【学生】 积极回答. 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2)用液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学生讨论、总结,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 以上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教学,将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放手让 学生动手、动脑,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 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对误差的分析,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意识,进一步理解 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利于学生掌握旧知、巩固新知,提高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 能力. 思路三 【展示】 医用生理盐水的标签如下:         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溶质质量分数为 0.9%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有絮状物、瓶身细微裂缝等均不可使用 [贮存]密封保存 【议一议】 此信息中的 0.9%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引入】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配制 0.9%的氯化钠溶液呢?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的溶液? 【自学指导】 学习配制 6%的食盐水.观察和检查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烧杯、托盘天 平、玻璃棒、量筒、药匙、胶头滴管、水、食盐).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内容,总结配制一 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总结】 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 瓶贴签. 【活动】 实验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明确基本操作的规范性. 复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复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拓展视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 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如下:【引入】 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 固体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 往浓溶液里加水! 【教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 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 100 克 16%的选种液.用液 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 要配制 100 克 16%的选种液,需要先计算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食盐水 各多少克? 【教师】 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 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 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 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 20%x,100 克 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 溶质质量为:100 g×16%=16 g. 【教师】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是 20%的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 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 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 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 1.03 g/L. 【学生】 进行计算. 【教师】 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食盐 水为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 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 数为 20%的食盐水,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 用液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时的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理解. [知识拓展] 配制溶液时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原因: 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情 况. 1.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1)从计算错误角度考虑:水的质量算多了,溶质的质量算少了. (2)从用托盘天平称量的角度考虑:天平读数有问题.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左盘放纸片 但右盘没有放纸片,调零时,游码未拨回“0”刻度等. (3)从用量筒量取液体的角度考虑: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了. (4)从转移药品角度考虑:烧杯不干燥,量筒中的液体溶质未全部倒入烧杯中. (5)从药品的纯度角度考虑:溶质中含有杂质. 2.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1)称量时,所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 (2)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了. 一定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A.酒精灯 B.托盘天平 C.烧杯 D.量筒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不需要加热,所以不 需要酒精灯.故答案为 A.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A.取氯化钠 B.称量 C.量液 D.溶解 解析:取氯化钠时,瓶塞应倒放在实验桌上,错误.B.用天平称量药品,应遵守“左物右码” 的原则,错误.C.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地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 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正确.D.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 错误.故答案为 C. 3.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水,因疏忽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分 析以下原因,其中一定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是 (  ) A.量取水时,仰视量筒的读数 B.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食盐 C.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 D.配制后的液体倾倒到细口瓶时,有一些液体溅出 解析: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仰视读数,会使所读取 的数值偏小,从而造成量取液体体积偏大,所以此操作可以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应该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若 放反,则会出现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读数,造成的结果是使所称量的物体质量偏小,所以 此操作可以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为:把量取好的溶剂水倒 入放有一定质量氯化钠的烧杯中,所以若杯中原来留有水,就会使溶剂质量偏大,从而使所配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因为溶液有均一、稳定的性质,所以配制好的溶液因不小心而洒出细 口瓶时并不会影响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 D. 4.(2015·呼和浩特中考)(1)已知:水的密度为 1.0 g/mL.实验室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 为 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 2.5 g,需要量取水    . (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 (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解析:(1)水的质量为:50 g-2.5 g=47.5 g,故水的体积为:=47.5 mL;(2)配制溶液时,首先 从试剂瓶内取出食盐固体,然后放在天平上称量,再放进烧杯中,然后将量取好的水倒入烧杯 中,最后用玻璃棒搅拌溶解;(3)①氯化钠固体不纯,导致食盐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则药品端食盐的质量加上纸片的质量等于砝码端的 质量,食盐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水多,溶质质量分数 变小;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 (1)47.5 mL(或 47.5 毫升) (2)CBDEA (3)①②③ 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用溶质和水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用液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 48 页问题与交流的 1、2 题. 【选做题】 教材第 48 页问题与交流的 3 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98%的硫酸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下列仪器中必 须用到的是 ①试管 ②烧杯 ③漏斗 ④量筒 ⑤托盘天平 ⑥玻璃棒 ⑦酒精灯 ⑧药匙 ⑨胶头滴管 (  ) A.②④⑥⑨ B.②④⑤⑥⑧⑨ C.①④⑥⑨ D.①④⑤⑥⑧⑨ 2.(2015·福州中考)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 10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 50 mL 量筒量取水 B.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将固体直接投入量筒中溶解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如图)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3.某同学准备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应先用天平称量    g 氯化 钠放在烧杯中,再用规格为    量筒(从“100 mL”“50 mL”“20 mL”中选择)量取     mL 水(水的密度为 1 g/mL),倒入烧杯中搅拌,即可得到所需溶液. 4.(2015·广州中考)配制并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 Na2SO4 溶液. (1)配制 50 g 质量分数为 6%的 Na2SO4 溶液. ①计算:需要 Na2SO4 3.0 g,水 47.0 g;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 3.0 g 的 Na2SO4.天平调零后,分别在天平左、右托盘放上质量相同 的纸片,先    ,然后    ,至托盘天平恰好平衡;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 47.0 mL 水.请在上图中画出 47.0 mL 水的液面位置; ④溶解. (2)稀释溶液.(由于溶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作 1 g/mL) ①取 1 mL 6%的 Na2SO4 溶液加水稀释至 100 mL,得到溶液 a; ②若用 3.0 g Na2SO4 配制与溶液 a 浓度相同的溶液,其体积是    mL. 5.观察下图,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氯化钾溶液,应该怎么操作? 配制 10%的氯化钾溶液 50 g 的操作步骤: (1)计算:需要 KCl    ,水    ;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固体,再用    mL 的量筒取所需的水; (3)溶解:将称得的氯化钾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倒入量取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4)装瓶:将配制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6.下图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有关操作示意图.(1)写出图中你熟悉的一种仪器名称:例如烧杯、    等.请写出一条烧杯与试管的共同 用途:    . (2)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ABCDE ②BDCEA ③DBCAE (3)指出并纠正图中错误:    . 【能力提升】 7.下图是康康同学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步骤. (1)康康同学的操作中共有    (填数字)处错误,请你任选择一处说明其错误的原因. (2)除了上图所示的仪器外,康康还需要哪些仪器?    . 【拓展探究】 8.(2015·长春中考)在实验室里可用以下两种方法配制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 方法一: 方法二: (1)方法一中配制 100 g 10%的 NaOH 溶液,需要 NaOH 固体    g. (2)方法二中用量筒量取 25%的 NaOH 溶液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所配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    1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方法一中的“溶解”和方法二中的“混匀”,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 管.)2.D(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 10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硝酸 钾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100.0 g×3.0%=3.0 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 量=100.0 g-3.0 g=97.0 g(合 97.0 mL),应选用 100 mL 的量筒;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 物右码”的原则,应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应将固体投入烧杯中溶解,不能在量筒 中溶解;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的试剂瓶中,标签的名称为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0%.故答案为 D.) 3.8;50 mL;42(解析: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 g×16%=8 g,需要水的质量=50 g-8 g=42 g,合 42 mL;量取 42 mL 水应选取稍大于该体积的 50 mL 量筒.) 4.(1)②在右盘添加 3 g 砝码(或移动游码至 3 g);向左盘添加硫酸钠固体 ③如图所示. (2)②5000(解析:(1)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根据“左物右码”的原则,先放砝码而后放固体 至天平再次平衡.要保证凹液面的最低点与量筒上的 47.0 mL 的刻度相切.(2)根据稀释前后 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5.(1)5 g;45 mL (2)50(解析:(1)需氯化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10%=5 g;需水的质量为:50 g-5 g=45 g,水的体积为:45 g÷1 g/mL=45 mL;(2)因为所需水的体积为 45 mL,故需用容量为 50 mL 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6.(1)量筒;作为反应容器 (2)② (3)B 中瓶塞未倒放,应该倒放;D 中称量时食盐和砝码放 颠倒了,应该是左盘放食盐,右盘放砝码(解析:(1)图中涉及的仪器有量筒、药匙、托盘天平 等,任填一种即可,烧杯和试管都可以作为反应容器.(2)配制氯化钠溶液时,首先根据计算的 结果,称量食盐的质量,瓶塞应倒放,用药匙取食盐,将食盐放在天平上称量,将称量好的食盐 放在烧杯中,将量筒中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快食盐的溶解.(3)据图可以 看出,B 中的瓶塞没有倒放,D 中称量物和砝码放颠倒了.) 7.(1) 3;A 中瓶塞应倒放.(或 B 中的物质和砝码放颠倒了或 C 中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 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玻璃棒和胶头滴管(解析:(1)A 中的瓶塞正放,应倒放,防止瓶塞沾 染脏东西污染试剂;B 中氯化钠和砝码放颠倒了,应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C 中读数时仰 视,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共有三处错误;(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 分数的溶液需要的仪器除了图示仪器,还需要胶头滴管和搅拌、加速溶解的玻璃棒.) 8.(1)10 (2)大于 (3)烧杯、玻璃棒(解析:(1)配制 100 g 10%的 NaOH 溶液,需要 NaOH 固体 的质量为 100 g×10%=10 g.(2)方法二中用量筒量取 25%的 NaOH 溶液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 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 25%的 NaOH 溶液的体积偏大,其他操作均正确,所配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 10%.(3)方法一中的“溶解”和方法二中的“混匀”,都要用到的仪器 是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和稀释的速率.)   本节课引课自然,从日常生活引入: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输液,许多溶液就是 氯化钠的生理盐水,而农业生产上经常用氯化钠的溶液来选种. 教师授课各环节安排合理,衔接自然,完成了实验活动的目标,并且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 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在完成实验之后集体进行总结. 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在实验前包办的太多,几乎是将实验讲完了才让学生动手操作,此处可以多留一点 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出该实验的步骤.在课堂中学生表现出对实验操作的不熟练,并且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不规范. 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不够好,如不能自如地应用物理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液体的体积.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天平不会调节平衡,游 码不会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不会使用胶头滴管,不能正确读数,溶解过程中不会正确使用玻璃 棒,缺乏耐心等.   1.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班级:     姓名:     日期:     一、实验目的: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药匙、试剂瓶、水、 氯化钠. 三、实验步骤: 1.配制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 50 g 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氯化钠    g;水    g(    mL).(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 1 g/cm3) (2)称量:用    称量氯化钠    克,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    量取    mL 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     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溶解:用    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2.配制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 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 1.04 g/cm3)配制 50 g 质量分 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 50 g 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 和 水 的 质 量 分 别 为 :6% 的 氯 化 钠 溶 液         g( 体 积         mL); 水     g(体积    mL). (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3.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 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四、问题与交流: (1)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3)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举例说 明. 五、实验反思:   2.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某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 B 的浓度,用符号 cB 或[B]表示.它的定义式是 cB=nB/V,式中 nB 是溶质 B 的物质的量,其单位是摩尔(mol);V 是溶液的体积,单位用升(L)表 示 . 在 说 明 cB 时 , 也 应 同 时 指 明 基 本 单 元 . 例 如 ,H2SO4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c(H2SO4)=0.1 mol·L-1;c(H+)=0.1 mol·L-1,括号中的符号表示物质的基本单元. (2)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某溶质 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该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单位为mol·kg-1,符号为 mB,mB=nB/W. 式中 W 为该溶剂的质量,以千克(kg)作单位;nB 是溶质 B 的物质的量,以摩尔作单位. 质量摩尔浓度的优点是不受温度的影响.对于极稀的水溶液来说,其物质的量浓度与质 量摩尔浓度的数值几乎相等. 1.了解溶质、溶剂、溶液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理解 饱和溶液概念以及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2.理解溶解度概念,领悟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 3.能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简单计算.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 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梳理构建网络图,复习巩固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 对比、概括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各考点的配套练习,有效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解题的效率. 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 的. 【重点】  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液 专题一 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 (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 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分层或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 不分离).(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和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两部分组成的. 常见的溶剂有水、汽油、酒精等.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 收热量.如:硝酸铵.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既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如:氯化钠. 注意: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溶液的状态可以 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如:空气.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溶质可以是一种 或几种,如:汽水是以二氧化碳、香精、色素、糖等多种溶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未溶解的物 质不是溶质.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如氯化钠溶液是指以氯化钠为溶质、水为溶 剂形成的溶液.碘酒是以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形成的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有两种: (1)若溶液中有溶质,观察溶质是否减少,如不减少则为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 之为不饱和溶液; (2)若溶液中无溶质,可试着加少量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如溶质不溶解,则为此温度 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注意:某饱和溶液是对相应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的物质,如某 饱和食盐水中还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通过降低温度实现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只是针对多数固体溶质而言的,对氢氧化钙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不适用的. 溶液是否饱和是指能否再溶解某种溶质,而溶液的浓稀是指其浓度,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 液. 【专题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溶液的知识成为中考化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中 考的命题方向主要集中在溶液的组成与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及相互转化方法 等几个知识点上.中考关于溶液综合试题的考查内容全面而且丰富,可以结合溶液在生活生 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填空和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  (2014·贵港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B.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C.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一定增大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解析〕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有多种方法,如增加溶质的量或减少溶剂的量可 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但当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时,若降低温度使不饱 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若溶液中有溶质析出,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若低温下某物质的 饱和溶液和高温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相比,溶质质量分数有可能大,可能小,也可能相等, 因此必须强调同温度;若通过改变温度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 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有溶质析出,得到的溶液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保持不变, 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答案为:D. [解题策略]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三种方法:改变溶质的量、改变 溶剂的量、改变温度,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和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t ℃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 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 t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解析〕 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 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 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得饱和, 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由于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而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由于没有多余的硝酸钾固体,所以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故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答 案为:D. [解题策略]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 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却要具体分析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对于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减弱,相同质量的水可以溶 解的硝酸钾的量变小,因此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专题二 溶解度和物质结晶 一、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外因:温度.大多数固体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如 NaCl;极少数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3.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 关,用易溶、微溶、难溶描述. (2)与溶解度的关系(20 ℃时溶解度) 注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判断某一数值是不是 溶解度,关键是看它是否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 质量”.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多少无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 度是一个定值. 二、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把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 画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2)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3)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 2.变化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的影响很小,如 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3.应用 (1)查找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 注意: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要有具体的温度值或范围.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 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冷却热 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即降温结晶.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是指该气体在压强 101 kPa,一定温度时,在 1 体积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和压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 【专题分析】 溶解度曲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将化学知识与图像相结合的载体,是中考化学必不可少的 内容.中考的命题方向主要集中在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等方面.通过设置 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中考中常出现在选择、填空、计算等题型中,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 结晶的方法等知识.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经典题型的练习,从中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如溶解度曲 线中关于其点、线、面的含义,常结合溶液的转化方法、结晶方法和质量分数的计算等进行 考查.  (2015·怀柔区一模)t ℃时,向 10 g 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 中该溶液满足如图 a、b 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 A.a-溶解度,b-溶质质量 B.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质量 C.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 D.a-溶解度,b-溶剂质量 〔解析〕 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不受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多少的 影响,加入溶质质量只能影响溶液质量或溶质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加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就不变了,图像 应该是先上升后为一条水平直线;t ℃时,向 10 g 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此过程中 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b 不能表示溶剂,图像与溶质、溶剂的变化不对应;影响固体 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不受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多少的影响,t ℃时,向 10 g 水中 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此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b 不能表示溶剂,图像与溶质、溶剂 的变化不对应.故答案为:A. [解题策略] 溶解度受到溶剂和溶质性质影响,还受到温度的影响,与当前溶液是否处 于饱和状态无关,与溶剂的多少无关.由图示所给信息可知,随着 b 的增加,变量 a 不发生变 化,结合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变化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专题三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组成的计算 一、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100%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注意:找清题目中的量;解题格式要规范. 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配制步骤: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液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时的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2.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杯. 【专题分析】 中考的命题方向主要集中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相 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中考中常出现在选择、填空、实验探究、计算等题型中,主要考查溶液稀释的计算以及与 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涉及的题型变化越来越多,表格型的计算、图示或坐标型的计算,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本 质不变.要掌握溶液有关的计算,要牢记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综合计 算主要应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然后根据题中信息求出纯净物 的质量,最后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稀释的计算要抓住基本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要找准切入点,往往是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从而顺藤摸瓜,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质量= 反应物之和-生成的气体质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不溶性杂质的质量,或反应后溶液质量=溶质 质量+溶剂质量.  (2015·苏州中考)实验室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 中错误的是 (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 50 mL 的量筒量取 42.5 mL 蒸馏水 〔解析〕 实验室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 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转移;溶解过程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过的试 剂瓶中,相当于对配制的溶液进行了稀释,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 , 配 制 50 g 溶 质 质 量 分 数 为 15% 的 氯 化 钠 溶 液 , 需 氯 化 钠 的 质 量 =50 g×15%=7.5 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 g-7.5 g=42.5 g(合 42.5 mL),应选用 50 mL 的量筒.故答案为:C.  (2014·德州中考)已知氯化钾在 40 ℃时的溶解度为 40 g,则该温度时氯化钾饱 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解析〕 已知氯化钾在 40 ℃时的溶解度为 40 g,则该温度时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是×100%≈28.6%. 〔答案〕 28.6% [解题策略]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单元质量评估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a—23 Cl—35.5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  )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 A.糖水 B.牛奶C.米粥 D.豆浆 3.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 A.浓硫酸 B.医用酒精 C.生理盐水 D.碘酒 4.(2015·佛山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配制好 6%的 NaCl 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掉一部分,瓶中 NaCl 溶液浓度仍为 6%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KNO3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5.t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 10 g,则 t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间 的质量比为 (  ) A.1∶9∶10 B.1∶10∶11 C.9∶1∶10 D.10∶1∶11 6.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盐酸清除铁锈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D.用汽油清洗油污 7.下列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的是 (  ) ①氢氧化钠 ②氯化钠 ③硝酸铵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8.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后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天饮水桶的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9.(2015·厦门中考)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t1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 B.t2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 ℃,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 ℃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 ℃,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 乙 10.t ℃时,20 g 某物质溶解在 20 g 的水里恰好饱和,此物质在 t ℃时的溶解度是 (  ) A.100 g B.20 g C.40 g D.1 g 11.下列方法可使硝酸钾溶解度增大的是 (  ) A.增加溶质 B.增加溶剂 C.升高温度 D.搅拌 12.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 NaNO3 溶液中逐渐加入 NaNO3 晶体,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 质质量分数(w)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t2 ℃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的甲的质量大 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14.向 100 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100 g 水(25 ℃) ① ② ③ ④ ⑤ 资料:A 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15.(2015·揭阳中考)要配制 100 g 5%的 NaCl 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 的一组仪器是 (  ) A.烧杯、试管、玻璃棒 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二、填空简答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6.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溶液 溶质的化学式 (A)可用于金属表面 除锈的稀硫酸溶液     (B)医疗消毒用的过 氧化氢溶液(俗称双     氧水) (C)医疗消毒用的高 锰酸钾溶液(俗称紫 药水)     (D)医疗用的 0.9%的 氯化钠注射液(生理 盐水)     (E)澄清的石灰水     17.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 (1)t3 ℃时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 (3) 等 质 量 的 三 种 物 质 的 饱 和 溶 液 均 由 t3 ℃ 降 到 t1 ℃ 时 , 析 出 溶 质 的 质 量 最 大 的 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4)a 点表示的含义是    . (5)当 A、B、C 三种物质的溶液都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 均可以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物质的溶液. 18.下图是一瓶医用注射盐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主要成分 NaCl、H2O 体积:500 mL 含量:0.9% 密度:1 g/cm3 (1)氯化钠中钠、氯元素的质量比是    . (2)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 0.1%). (3)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氯化钠的质量是    g. (4)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钠元素的质量是    g(精确到 0.1 g) . 三、实验探究题(共 14 分) 19.(6 分)下图是某同学配制 50 克质量分数为 5%的盐水的全过程. (1)请找出图中的错误(至少两种)    、    . (2)若操作正确,则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克. (3)如果配制的盐水中,NaCl 的质量分数小于 5%,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三条)    、    、     . 20.(8 分)四位同学用不同方法配制 5%的氯化钠溶液: 甲:用固体氯化钠和水 乙:用 20%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丙:用粗盐(含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和水 丁:用 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10 g 氯化钠固体和水 (1)实验中四位同学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    . (2)甲称量氯化钠时,指针向左偏转,则应(填序号)    . A.增加砝码 B.移动游码 C.取出一些 NaCl 固体 D.再加一些 NaCl 固体 若甲同学最后配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5%,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 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3)乙配制 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溶液时应量取    mL 的水. (4)丙应进行的实验步骤是(填序号)    . 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结晶 ④计算 ⑤装瓶并贴标签  ⑥称量 假设需粗盐 50 g,最好应量取    mL 水来溶解(20 ℃时,SNaCl=36 g) (5)丁用 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10 g 氯化钠固体和水可配制成 5%的氯化钠溶液     g. 四、计算题(共 11 分) 21.实验室用 98%的浓硫酸配制成稀硫酸,并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 (1)查阅资料:20 ℃时不同质量分数硫酸的密度(g/mL)如下表: 质量 分数 /% 0 1 4 10 16 24 32 36 44 60 98 密度 1.0 0 1. 01 1. 02 1. 07 1. 11 1. 17 1. 24 1. 27 1. 34 1. 50 1. 84  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写两条): ①    ;②    . (2)计算:配制 200 g 24.5%的稀硫酸,需 98%浓硫酸多少毫升?需要水多少克?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粉笔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 硫酸钙等,不溶于水,不能够形成溶液.植物油不溶于水,但是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汽油,能够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蔗糖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2.A(解析: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3.D(解析:浓硫酸的溶剂是水;医用酒精的溶剂是水;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碘酒的溶剂是酒 精.) 4.A(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 6%的 NaCl 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掉一部分,溶质的质量 分数不变;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但 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KNO3 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如低温时的硝 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小于温度较高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对于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没有晶体析出. 故答案为 A.) 5.B(解析: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 10g,说明该温度时,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10 克该物质,所以溶质为 10 克,溶剂为 100 克,溶液为 110 克.) 6.C(解析:乳化是洗涤剂将不溶于水的油分散成微小的液滴,使其在水中稳定存在,但它不属 于溶解.A.用水洗手利用的不是乳化原理;B.通过盐酸与铁锈发生化学反应使不溶于水的铁 锈变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铁;C.洗涤剂能将餐具上的油滴分散成小液滴;D.利用的是汽油溶解 油污.) 7.D(解析:①氢氧化钠属于碱,溶于水时会放热,温度升高;②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 化;③硝酸铵属于铵盐,溶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 8.C(解析: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 的溶解度减小,因此有气泡产生;喝下汽水时,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是由于胃内的温度高,二 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是因为打开汽水瓶盖,压强 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有大量泡沫溢出,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夏天温度较高,饮水桶的内壁挂满一层气泡就是由于温度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造成的,D 能 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9.D(解析:t1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饱和溶 液;t2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都为:×100%≈2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 ℃,甲和 乙仍然都是饱和溶液;因为 t3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 t2 ℃时,质量相同的甲、 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 t3 ℃,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故答案为 D.) 10.A(解析:设此物质在 t ℃时的溶解度是 m,由溶解度的定义得:=,解得 m=100 g.) 11.C(解析:增加溶质能够改变溶液的状态,但是不能改变溶解度大小;增加溶剂,会使饱和溶 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却无法改变溶解度;升高温度,温度无论升高还是降低都会改变物质的溶 解度;搅拌能够加速溶质的溶解但是无法改变溶液的状态,更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 12.D(解析: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中硝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为 0;当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发生变化.) 13.B(解析:从图示看:t2 ℃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将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 降到 t1 ℃,析出的甲的质量大;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因为甲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因为该 温度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选 B.) 14.D(解析:根据 A 的溶解度,可看出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为 20 ℃时,溶 解度为 37.2 g,那么在 25 ℃时的溶解度>37.2 g,故①为不饱和溶液;当再加入 4.2 g 固体时, 由于 37.2 g+4.2 g=41.4 g,而当温度为 30 ℃时溶解度为 41.4 g,故②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未 溶解;当温度升高为 60 ℃时,溶解度为 55.2 g>41.4 g,故③变为不饱和溶液;当再加入 9 g 固 体,此时溶质质量=41.4 g+9 g=50.4 gB>C (2)C (3)A;C (4)t2 ℃时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5)C(解析:(1)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C 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升高而减小;A、B 两物质的溶解度在 t2 ℃时相等;(3)A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 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由 t3 ℃降到 t1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最大的是 A;C 物质的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温时无固体析出;(4)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 两物质的溶解度 在 t2 ℃时相等;(5)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均可以达到饱和状态,根据 溶解度曲线可知 C 符合.) 18.(1)46∶71   (2)39.3%   (3)4.5   (4)1.8( 解 析 :(1) 氯 化 钠 中 钠 、 氯 元 素 的 质 量 比 =23∶35.5=46∶71;(2)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9.3%;(3)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氯化钠的质量=500 mL×1 g/cm3×0.9%=4.5 g;(4)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钠元素的质量 =4.5 g×39.3%=1.8 g.) 19.(1)药品瓶盖正放在桌面上;砝码和药品正好放反了;用温度计搅拌不对,应用玻璃棒搅拌 (任选两点) (2)2.5 (3)①计算有错误 ②天平读数有误(不准确) ③氯化钠中有杂质  ④烧杯中原先有水 ⑤水取多了 ⑥天平未调零 ⑦在转移氯化钠时氯化钠撒在了桌子上 (任选三点) 20.(1)量筒;玻璃棒 (2)C;A (3)75 (4)①②③④⑥①⑤;138.9 (5)600(解析:(1)分析 这四位同学的配制方案可以知道,都需要用量筒来量取液体,同时需要用到玻璃棒搅拌来使 溶液混合均匀;(2)天平指针左偏,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多了,故应该从托盘上取出一些氯化钠, 故应该选择 C;若甲同学最后配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5%,能够引起溶液中氯 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测量水的体积增多, 故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②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增加水的质量,故使溶 质的质量分数偏小;③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 移动得到读数,使读数中增加了开始游码所处位置质量,从而导致所得氯化钠质量偏小,最终 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增加水的质量,故使溶质的质量 分数偏小;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能够导致 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5%的因素为:①②③④⑤,即选项 A 为正确的答案;(3)设需 加水的质量为 x,则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100 g×5%=(100 g- x)×20%,解 得:x=75 g,即需加水的体积为:75 g÷1 g/mL=75 mL;(4)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则应该先对粗 盐进行提纯,其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然后再根据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可以知道:计 算 氯 化 钠 的 质 量 和 水 的 体 积 , 然 后 再 溶 解 , 最 后 装 瓶 贴 标 签 即 可 , 故 正 确 的 顺 序 为:①②③④⑥①⑤;为了让氯化钠能够充分溶解,所以要提供充足的水,根据 20 ℃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可以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最好为:50 g÷36 g×100 g≈138.9 g,即水的体积为:138.9 g÷1 g/mL≈138.9 mL;(5)设可以配得溶液的质量为 y,则根据溶质的质量相等可得:100 g×20%+10 g=x·5%,y=600 g.) 21.(1)①纯硫酸及硫酸溶液的密度均比水大 ②硫酸溶液越浓,密度越大 (2)配制 200 g 24.5%的稀硫酸需要 98%的硫酸质量==50 g,需要水的质量=200 g-50 g=150 g,50 g 98%的浓 硫酸的体积=≈27.2 mL.(解析:(1)对比数据中质量分数的变化与溶液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发 现:①纯硫酸及硫酸溶液的密度均比水大,②硫酸溶液越浓,密度越大;(2)依据质量守恒,稀 释前后含有的硫酸质量不变.利用数据表可查得,98%的硫酸溶液的密度为 1.84 g/mL.)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