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七__年级语文学案
______年级 ____班 姓名 ________
课题 河中石兽 总课时 2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授课人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完成。
(一)了解作者:纪昀 :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
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 岁便中进士,31 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
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
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
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 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 募( ) 棹( ) 柿( ) 湮( ) 啮
( ) 溯( ) 欤( )
二 熟读课文,读懂文意
1 解释下面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重点词语解释: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重点词语解释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重点词语解释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重点词语解释 : 2 疏通文意,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的内容。
译文:
三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总结。
1. 古今异义
并: 古义: 二石兽并沉焉。( )
今义: ( )
阅: 古义: 阅十余 ( )
今义:( )
是: 古义: 是非木柿 ( )
今义:( )
盖: 古义: 盖石性坚重 ( )
今义:( )
但: 古义: 但知其一 ( )
今义:( )
物理 古义:尔辈不能究物理 ( )
今义:( )
2. 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
众服为确论 ( )
之:一老河兵闻之 ( )
其反激之力 ( )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四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 “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解释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募: 竟: 物理: 确论:
曳: 尔辈: 凡:
啮:
臆断 如是 溯:
然则: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 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
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二)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四)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 写法探究。
1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
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
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
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
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
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
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四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小短文,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
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
于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
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曰:“然,昔者……”(然:是这样)
B.吾舅死于虎(于:被)
C、何为不去也(去:离开)
D.小子识之(小子:小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五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 (2)二石兽并沉焉 并:
(3)竟不可得 竟: (4)转转不已 已: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阅十岁,僧募金重修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
C 是非木柿 D 可据理臆断欤
· · · ·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为什么‘讲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尔‘河老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
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