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数列》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识讲解_《数列》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ID:104229

大小:1.29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5-2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数列》全章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与前 项和公式 的关系,能通过前 项和公式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 4.掌握常见的几种数列求和方法.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n na n nS n nS na 数列的通项 1 1 , 1 , 2n n n S na S S n− ==  − ≥ 当 时 当 时 通项公式 等差中项 前 n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 性质 通项公式 等比中项 前 n 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 性质 数列 数列前 n 项和 数列的递推公式 应 用2 知识点一:等差数列 1.判定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法: (常数) 是等差数列; ②中项公式法: 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 (p,q 为常数) 是等差数列; ④前 项和公式法: ( 为常数) 是等差数列. 要点诠释:对于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则应注意从特例入手,归纳猜想一般特性。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 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①该公式可改写为: 当 =0 时, 是关于 的常函数;当 d≠0 时, 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点( )分布在以 为斜 率的直线上,是这条直线上的一列孤立的点. ②通项公式的推广: 前 n 项和公式: 要点诠释: ①该公式可改写为: 当 =0 时, 是关于 的正比例函数;当 d≠0 时, 是关于 的二次函数(无常数项). ②在应用 时,注意相关性质的应用。 3.等差数列有关性质 (1)若 ,则 ; 特别地,若 ,则 ; (2)若 成等差数列,则 ; 1n na a d+ − = ⇔ { }na 1 22 ( *) { }n n n na a a n N a+ += + ∈ ⇔ na pn q= + ⇔ { }na n 2 nS An Bn= + ,A B ⇔ { }na n ( )1= + 1na a n d 1= +na d n a d⋅ d na n na n n na d ( )+n ma a n m d= - ( ) ( )1 1 1 += + =2 2 n n n n n a aS na d 2 1= +2 2n d dS n a n     d nS n nS n ( )1 += 2 n n n a aS *( )m n p q m n p q+ = + ∈N、 、 、 m n p qa a a a+ = + 2m n p+ = 2m n pa a a+ = a b c, , + =2a c b3 (3)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中,连续 项和 ,… 组成新的等差数列; (4)等差数列 ,前 项和为 : ①当 为奇数时, ; ; ; ②当 为偶数时, ; ; . (5)等差数列 ,前 项和为 ,则 ( ); (6)等差数列 中,若 ,则 ; (7)等差数列 中,公差 ,依次每 项和: , , 成等差数列,新公差 . 3.等差数列前 项和 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 中 ① 若 >0, <0, 有最大值,可由不等式组 来确定 ; ② 若 <0, >0, 有最小值,可由不等式组 来确定 ,也可由前 项和公式 来确定 . 要点诠释:等差数列的求和中的函数思想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二:等比数列 1.判定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 ( 是不为 0 的常数, ∈N*) 是等比数列; d k 2 3 2, ,k k k k kS S S S S− − { }na n nS n 1 2 n nS n a += ⋅ 1 2 nS S a +− =奇 偶 1 1 S n S n += − 奇 偶 n 12 2 2 n n n a a S n + +   = ⋅    1 2S S dn− =偶 奇 2 12 n n aS S a + =奇 偶 { }na n nS m n m nS S S m n m n +− =− + *m n m n∈ ≠N、 ,且 { }na *m n p q m n p q m n p q+ = + ∈ ≠ ≠N( 、 、 、 ,且 , ) p qm n S SS S m n p q −− =− − { }na d k kS 2k kS S− 3 2k kS S− 2'd k d= n nS { }na 1a d nS 1 0 0 n n a a + ≥  ≤ n 1a d nS 1 0 0 n n a a + ≤  ≥ n n 2 1( )2 2n d dS n a n= + − n 1n n a qa + = q n { }na⇔4 (2)通项公式法: (c、q 均是不为 0 的常数 ∈N*) 是等比数列; (3)中项公式法: ( , ) 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 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① 该公式可改写为: 时,是关于 的指数型函数; 时,是常数函数; ② 推广: . 前 项和公式: 要点诠释: ①在求等比数列前 项和时,要注意区分 和 ②当 时,等比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共涉及 、 、 、 、 五个量,已知其中任意三个 量,通过解方程组,便可求出其余两个量. 3.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1)若 ,则 ; 特别,若 ,则 ; (2)等比数列 中,若 成等差数列,则 成等比数列; (3)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中,连续 项和 ,… 组成新的等比数列; n na cq= n { }na⇔ 2 1 2n n na a a+ += ⋅ 1 2 0n n na a a+ +⋅ ⋅ ≠ *n N∈ { }na⇔ n 1 1 1( * 0)n na a q n a q−= ⋅ ∈ ⋅ ≠N , 1 n n aa qq = ⋅ 0 1q q> ≠且 n 1q = n m n ma a q −= ⋅ n 1 11 ( 1) (1 ) ( 1)1 1 n n n na q S a a qa q qq q = = −− = ≠ − − n 1q = 1q ≠ 1q ≠ 1a n q na nS *( )m n p q m n p q+ = + ∈N、 、 、 m n p qa a a a⋅ = ⋅ 2m n p+ = 2 m n pa a a⋅ = { }na *m n p m n p N∈、 、( 、 、 ) m n pa a a、 、 q k 2 3 2, ,k k k k kS S S S S− −5 (4)等比数列 ,前 项和为 ,当 为偶数时, ; (5)等比数列 中,公比为 ,依次每 项和: , , …成公比为 qk 的等比数 列; (6)若 为正项等比数列,则 ( >0 且 ≠1)为等差数列;反之,若 为等差数列, 则 ( >0 且 ≠1)为等比数列; (7)等比数列 前 项积为 ,则 . 知识点三:常见的数列通项公式求法 1. 已知数列的前几项: 已知数列的前几项,通过观察法,归纳分析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已知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通过公式法求通项公式. 类型 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3. 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 ①形如 ,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形如 ,该数列为等比数列,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形如 ,构造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利用公式法求解; ④形如 ,通过累加法(迭加法)求数列的通项; ⑤形如 ,通过累乘法(迭乘法)求数列的通项. { }na n nS n S S q=偶 奇 { }na q k kS 2k kS S− 3 2k kS S− { }na {log }a na a a { }na { }naa a a { }na n nV ( 1) 2 1 ( *) n n n nV a q n − = ∈N ( )1= -1na a + n d -1 1= n na a q⋅ ( )1 = + n na a d d+ ∈R ( )1 = 0n na q a q+ ≠ ( )1 = + 0 1n na q a d d q q+ ⋅ ∈ ≠ ≠R且 , q + -1n da q       ( )1 = + n na a f n+ ( )1 =gn na n a+ ⋅6 ⑥形如 ,两边取倒数,构造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利用公式法求通项. 4.已知 ,求 : 利用 与 的关系,即 ,可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5.已知 ,求 : 利用作商法,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知识点四: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 1.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直接用其前 项和公式求和。 2.分组求和法: 将通项拆开成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加或相减的形式,然后分别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如: . 3.裂项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的方法.一般通项的分子为非零常数,分 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若 ,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则 ,如 an= 4.错位相减法: 通项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的积的形式: , 其中 是公差 ≠0 等 差数列, 是公比 ≠1 等比数列,如 . ( )1 , 0n n n paa = p qpa +q+ ≠ q p 1 na       nS na na nS 1 1 ,( 1) ,( 2)n n n S na S S n− ==  − ≥ , 1 2 n = ) a a a f(n na (1),( 1) ( ) ,( 2).( 1) n f n a f n nf n = =  ≥ − n =2 +3 4n na n 1 ( )( )na An B An C = + + 1 1 1 1( )( )( )na An B An C C B An B An C = = −+ + − + + 1 ( 1)n n + 1 1 1n n = − + n n na b c= ⋅ { }nb d { }nc q ( )= 2 1 3n na n ⋅7 一般步骤: ,则 所以有 要点诠释:求和中观察数列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变形手段,注意错位相减中变形的要点. 知识点五、通项 与前 项和 的关系: 任意数列 的前 项和 ; 要点诠释: 由前 项和 求数列通项时,要分三步进行: (1)求 , (2)求出当 ≥2 时的 , (3)如果令 ≥2 时得出的 中的 =1 时有 成立,则最后的通项公式可以统一写成一个形式, 否则就只能写成分段的形式。 知识点六:数列应用问题 数列应用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 型,有关平均增长率、利率(复利)以及等值增减等实际问题,需利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① 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准确理解题意,达到如下要求: 明确问题属于哪类应用问题; 弄清题目中的主要已知事项; 1 1 2 2 1 1n n n n nS b c b c b c b c− −= + +…+ + 1 2 1 1n n n n nqS b c b c b c− += +……+ + 1 1 2 3 1(1 ) ( )n n n nq S b c c c c d b c +− = + + +…… − na n nS { }na n 1 2n nS a a a= + + + 1 1 ( 1) ( 2)n n n S n a S S n− ==  − ≥ n nS 1 1a S= n na n na n 1 1a S=8 明确所求的结论是什么. ②建模——将已知关系翻译成数学(数列)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弄清楚该数列 的结构和特征; ③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④还原——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实际问题中. 要点诠释:数列的建模过程是解决数列应用题的重点,要正确理解题意,恰当设出数列的基本 量. 【典型例题】 类型一:等差、等比数列概念及其性质 例 1.在 和 之间插入 个正数,使这 个数依次成等比数列,求所插入的 个数之积. 【思路点拨】本题中,将 看作已知量,运用基本量法或者等比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该题考查学 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与运算求解能力,综合性较强,同学们应认真分析。 【答案】 【解析】 方法一:设插入的 个数为 ,且公比为 ,则 ∴ , ( ) 方法二:设插入的 个数为 , , , , 【总结升华】第一种解法利用等比数列的基本量 、 ,先求公比,后求其它量,这是解等差数列、 1 n 1n + n 2n + n n 21( ) nn n + n 1 2, , , nx x x q 111 nn qn ++ = 1 ( 1)nq n n+ = + 1 k kx qn = 1,2, ,k n=  ( 1) 2 1 2 2 2 1 2 1 1 1 1 1 1( ) n n n n n n n n n nT x x x q q q q qn n n nn n + + + + += ⋅ ⋅ ⋅ = ⋅ ⋅ ⋅ = = =  n 1 2, , , nx x x 0 1 1 , 1nx x nn += = + 0 1 1 2 1 1 n n n nx x x x x x n+ − +⋅ = ⋅ = ⋅ = = 1 2n nT x x x= ⋅ ⋅ ⋅ 2 1 2 1 1 1( ) ( ) ( ) ( )n n n n n nT x x x x x x n− += ⋅ ⋅ ⋅ = 21( ) n n nT n +∴ = 1a q9 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思路简单、实用,缺点是有时计算较繁;第二种解法利用等比数列的性 质,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积相等,这在解题中常用到.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数列综合 381084 例 1】 【变式 1】已知两个等比数列 , ,满足 , , , . (1)若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 唯一,求 的值. 【答案】(1) 或 (2) 【变式 2】已知等差数列 ,公差 , 中部分项组成的数列 , , ,…, ,… 恰为等比数列,且知 , , . (1)求 ; (2)证明: . 【解析】依题意: , , . ∵ , , 为等比数列, ∴ ,解得 . ∴等比数列 的首项 ,公比 , ∴ { }na { }nb 1 ( 0)a a a= > 1 1 1b a− = 2 2 2b a− = 3 3 3b a− = 1a = { }na { }na a 1(2 2)n na −= + 1(2 2)n na −= − 1 3a = { }na 0d ≠ { }na 1ka 2ka 3ka nka 1 1k = 2 5k = 3 17k = nk 1 2 ... 3 1n nk k k n+ + + = − − 1 1ka a= 2 5 1 4ka a a d= = + 3 17 1 16ka a a d= = + 1ka 2ka 3ka 2 1 1 1( 4 ) ( 16 )a d a a d+ = + 1 2a d= { }nka 1 1 2ka a d= = 5 1 1 1 4 3a a dq a a += = = 1 1 12 3n n n k ka a q d− −= ⋅ = ⋅10 又 在等差数列 中是第 项,∴ ∴ ( ), 解得 . (2) 例 2. 已知等差数列 , , , 则 ( ) A.125   B.175  C.225  D.250 【思路点拨】本题是关于等差数列的求值问题,故用常用的基本量法或者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即可。 难点在于项数 不确定,在解题过程中不妨采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回避。 【答案】C 【解析】 方法一: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 为等差数列, ∴ , , 成等差数列,即 ∴ , 解得 , ∴选 C. 方法二:特殊值法 令 ,由题意可得 , , nka { }na nk 1 ( 1) ( 1)nk n na a k d k d= + − = + 1( 1) 2 3n n k na k d d−= + = ⋅ 0d ≠ 12 3 1n nk −= ⋅ − 1 2 ... nk k k+ + + 1 1 2 1 1(2 3 1) (2 3 1) ... (2 3 1)n− − −= ⋅ − + ⋅ − + + ⋅ − 0 1 12(3 3 ... 3 ) 3 1 n n n n −= + + + − = − − { }na 25nS = 2 100nS = 3nS = n { }na nS 2n nS S− 3 2n nS S− 2 3 22( ) ( )n n n n nS S S S S− = + − 32(100 25) 25 ( 100)nS− = + − 3 225nS = 1n = 1 1 25nS S a= = = 2 2 1 2 100nS S a a= = + =11 ∴ , , ∴ , ∴选 C. 方法三:基本量法 , , 两式相减可得 , ∴ . ∴选 C. 【总结升华】三种解法各有各的特点,注意认真体会每一种解法,灵活应用.本题还有其他的方法 解析,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同学们有时间可仔细研究。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等比数列 , , , 则 ( ) A.75   B.2880   C.   D.63 【答案】D 例 3.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前 12 项和为 354,前 12 项中偶数项的和与奇数项的和之比为 32:27, 求公差. 【思路点拨】这是关于等差数列的求值问题,采用基本量法解决即可.注意奇数项的首项为 ,公 差为 22;偶数项首项为 ,公差为 . 【答案】 5 【解析】设等差数列首项为 ,公差为 d,则 2 75a = 2 1 50d a a= − = 3 3 1 3 (3 1)3 2252nS S a d × −= = + = 1 ( 1) 252n n nS na d −= + = 2 1 2 (2 1)2 1002n n nS na d −= + = 1 (3 1) 752 n nna d −+ = 3 1 3 (3 1)3 75 3 2252n n nS na d −= + = × = { }nb 48nS = 2 60nS = 3nS = 5 4 1a 2d 2a 2d 1a12 所以该数列的公差是 5. 【总结升华】 1. 恰当地选择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方程思想在数列中很重要. 2. 等差(比)数列的首项和公差(比)是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积为 216,若第二个数加上 4,则它们构成一个等差数列,求这 三个数. 【答案】这三个数为 2,6,18 或 18,6,2. 例 4.等差数列 中, , ,则它的前__ 项和最大,最大项的值是____. 【思路点拨】等差数列的首项 >0,公差 必然是负数,这样前 项和有最大值.取得最大值时的 项为数列中最后一个正数(或 0),它处于正负相间的位置,满足 【答案】7,49 【解析】设公差为 , 由题意得 ,得 , ∴ 是首项为正数的递减数列, 有最大值. 又 ,   所以 为最大值,即 =7×13+ =49. ( ) 1 11 1 12 1112 3542 6 5 =2 =5.6 + + 2 322 = .6 5 276 + 22 a d a da d d a d × + × =  × ×  × × , 解得 , { }na 1 13a = 3 11S S= 1a d n +1 0 0. n n a a ≥  ≤ , d na d = 2d { }na nS 1 2 1nS n = − ( )4 5 10 11 7 8 11 3+ + + + =4 + = =0a a a a a a S S− , 7 80 0.a a,  7S 7S ( )7 6 22 × ×13 【总结升华】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是一个二次的函数,当 时,函数有最大值. 举一反三: 【变式】若数列 是等差数列,数列 满足 , 的前 项和用 表示, 若 中满足 ,试问 多大时, 取得最大值,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 ∴ ,解得 >0 ∴ , 故 是首项为正的递减数列. 则有 ,即 解得:15 ≤ ≤16 ,∴ =16,即 >0, ( )5 53 8 7a a d= + 5 56 5a d= 1 760 5d a d< = −, { }na 1 1 1 ( 1) 0 0 n n a a n d a a nd+ = + − ≥  = + ≤ 76 ( 1) 05 76 05 d n d d nd − + − ≥ − + ≤ 1 5 n 1 5 n 16a 17a 1 2 16 17 180a a a a a> > … > > > > > … 1 2 14 17 180b b b b b> > … > > > > > …… 15 15 16 17· · 0b a a a= < 16 16 17 18· · 0b a a a= > 14 13 1 14 15 15 16S S S S S S S> > … > > =, 9 5 d 15 18 15 16 15 16 0a a b b b b< ∴ < + >, ,即 16 14S S> nS 16S14 例 5.设 分别为等差数列 , 的前 项和,满足 ,求 . 【思路点拨】用好等差数列中 与 的一个关系: 是解好本题的一个关键. 【答案】 【解析】 方法一: 方法二:设 , ∴ ∴ . 【总结升华】等差数列的中项在前 项和式中的应用是解决本例的关键,也应注意到前 项和与通 项公式的联系. 举一反三: 【变式 1】等差数列 中, =50, , ,求项数 . 【答案】10 【高清课堂:数列综合 381084 例 2】 【变式 2】在数列 中, , (1)设 ,证明 是等比数列. (2)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3) 若 是 与 的等差中项,求 的值;并证明:对任意的 , 是 与 的等差中 x { }na { }nb n 7 1 4 27 n n S n T n += + 11 11 a b nS na ( )2 1 2 1n nS n a+ = + 11 11 4 3 a b = 1 21 11 11 1 21 21 11 11 1 21 21 1 21 21( )2 7 21 1 42 212 4 21 27 3( )2 a aa a a a S b b b b Tb b ++ × += = = = = =+ × ++ ( )(7 1) , (4 27) 0n nS k n n T k n n k= + = + ≠ ( ) ( )11 11 10 11 7 11 1 10 7 10 1 148a S S k k k= − = × + − × + = ( ) ( )11 11 10T T 11 4 11 27 10 4 10 27 111b k k k= − = × + − × + = 11 11 148 4 111 3 a k b k = = n n { }na nS 1 2 3 4 30a a a a+ + + = 3 2 1 10n n n na a a a− − −+ + + = n { }na 1 21, 2a a= = 1 1(1 )n n na q a qa+ −= + − ( 2, 0)n q≥ ≠ * 1 ( )n n nb a a n N+= − ∈ { }nb { }na 3a 6a 9a q *n N∈ na 3na + 6na +15 项. 【解析】(1)利用定义证明 (2) (3)证明 时, 不合题意 时, 由 是 与 的等差中项可求 又 即 是 与 的等差中项. 类型二: 与 的关系式的综合运用 例 6.在数列 中, 是其前 项和,若 =1, ,则 =________. 【思路点拨】已知 的混合式,一般采用降角标作差的方法,化为 的递推关系式,可知数 列 为等比数列. 【答案】 【解析】 由题意, ,① 1n nb qb −= 1 , 1 11 , 11 n n n q a q qq − = = − + ≠ − 1q = na n= 1q ≠ 111 ,1 n n qa q −−= + − 3a 6a 9a 3 2q = − 2 5 2 1 3 6 1 1 2 2 21 1 2 21 1 1 1 n n n n n n q q q qa a q q q q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1 ) 21 n n q aq −−= + =− na 3na + 6na + na nS { }na nS n 1a ( )1 1 13n na S n ≥+= na n nS a与 na { }na 2 1 , 1 1 4 , 23 3 n n n a n − = =   ⋅ ≥    ( )1 1 13n na S n ≥+=16 = ,② ①–②得 = ,即 = , 当 时, ,当 时, . ∴ 【总结升华】已知 求 要先分 和 两种情况进行计算,然后验证能否统一. 举一反三: 【变式 1】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如下,分别求它们的通项公式. (1) ;(2) 【解析】 (1)当 时, ; 当 时, , 又 时, , ∴ (2) ,则 当 =1 时, = = ; 当 ≥2 时, = = , na 1 3 ( )1 2nS n ≥- 1n na a+ - 1 3 ( )2na n ≥ 1na + 4 3 ( )2na n ≥ 2n ≥ 21 4( )3 3 n na −= ⋅ 1n= 1 1a= 2 1 , 1 1 4 , 23 3 n n n a n − = =   ⋅ ≥    nS na 1n= 2n ≥ { }na n 2 2 2nS n n= − + 3 2 2 n n n nS −= 1n = 1 1 1a S= = 2n ≥ ( ) ( ) ( )22 1 2 2 1 2 1 2 2 3n n na S S n n n n n−  = − = − + − − − − + = −  1n = 12 1 3 a× − ≠ 1 ( 1) 2 3( 2)n na n n ==  − ≥ 3 2 3= = 122 nn n n nS −      n 1a 1S 1 2 n 1=n n na S S −− -13 31 12 2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 2 2 n ×  17 又 =1 时, ( )0= = , 满足上式. ∴ . 【变式 2】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 (1)求 ; (2)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解析】 (1)由 ,得 , ∴ , 又 ,即 ,得 . (2)证明:当 时,由题意, , 得 ,又 , 所以 为首项为 ,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例 7. 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对于 恒成立,求 . 【思路点拨】已知 的混合式,一般采用降角标作差的方法,化为 的递推关系式. 【答案】 【解析】由题意 ①  ② n 1 2 3 2 1 2 1a 11 3 2 2 n na − = ×   { }na n nS 1 ( 1) ( *)3n nS a n= − ∈N 1 2,a a { }na 1 1 1 ( 1)3S a= − 1 1 1 ( 1)3a a= − 1 1 2a = − 2 2 1 ( 1)3S a= − 1 2 2 1 ( 1)3a a a+ = − 2 1 4a = 2n ≥ 1n n na S S −= − 1 1 1( 1) ( 1)3 3n na a −= − − − 1 1 2 n n a a − = − 2 1 1 2 a a = − { }na 1 2 − 1 2 − { }na n nS , 1n nn S na∈ + =N nS n nS a与 na 1n nS n = + 1n nS na+ = 1 1( 1) 1n nS n a− −+ − =18 ①–②得 ,即 , 在①中,当 时, , . 【总结升华】本例利用了 与 的关系,注意对 的验证. 举一反三: 【变式 1】在数列 中,已知 ,前 项和 与通项 满足 ,求这 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 因为 从而由已知得到: 即 , 于是得到 ,就可以得到: . 【变式 2】若数列 的相邻两项 、 是方程 的两根,又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解析】由韦达定理得 , , ∴ ,得 , ∴数列 与 均成等比数列,且公比都为 , 由 , ,得 , 1( 1) 0n n na na n a −+ − − = 1 1 1 n n a n a n− −= + 1n = 1 1 1 11, 2a a a+ = ∴ = 3 12 4 1 1 2 3 2 1 1 1 2 3 2 1 1 1 1.... 2 3 4 5 1 ( 1) 1 n n n n n a a aa a n n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1 ) ( ) ( ) ( ) 12 2 3 3 4 1 1nS n n n ∴ = − + − + − + + − = −+ + 1n nS n ∴ = + nS na 1n = { }na 1 1a = n nS na 22 2 ( 2,3....)n n n nS a S a n= − = 1,n n na S S −= − 2 12 (2 1)( ).n n n nS S S S −= − − 1 1 1 2 n nS S − − = 1 2 1nS n = − 1 1 ( 2)2 1 2 3na nn n = − ≥− − { }na na 1na + 2 1( ) 03 n nx C x− + = 1 2a = { }nC n nS 1n n na a c++ = 1 1( )3 n n na a +⋅ = 1 1 2 1( )3 n n na a + + +⋅ = 2 1 3 n n a a + = 2{ }ka 2 1{ }ka − 1 3 1 2a = 1 2 1 3a a⋅ = 2 1 6a =19 ∴ , (I)当 为偶数时,令 ( ), . (II)当 为奇数时,令 ( ), . 类型三:特殊数列的求和 例 8.(2015 天津)已知数列 满足 (q 为实数,且 q≠1), , , ,且 , , 成等差数列. { }na 2n na qa+ = *Nn∈ 1 1a = 2 2a = 2 3a a+ 3 4a a+ 4 5a a+ 1 1 2 2 1 1 1( ) ( )3 6 3 k k ka a − −= ⋅ = ⋅ 1 1 2 1 1 1 1( ) 2 ( )3 3 k k ka a − − − = ⋅ = ⋅ n 2n k= *k N∈ 1 2 3 2 1 2 2 3 3 4 2 1 2 2 2 1 ... ( ) ( ) ( ) ... ( ) ( ) n k k k k k S C C C C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1 3 5 2 1 2 4 2 2 12( ... ) 2( ... )k k k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1 3 2 1 1 1[1 ( ) ] [1 ( ) ] 13 32 2 2 2 ( )1 1 31 13 3 2 1 1 1[1 ( ) ] [1 ( ) ] 13 3 6 32 2 2 2 ( )2 2 3 3 3 k k k k k k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7 1 9 7 1( ) ( )2 2 3 2 2 3 n k= − = − n 2 1n k= − *k N∈ 1 2 3 2 1 1 2 2 3 3 4 2 2 2 1 2 1 2 ... ( ) ( ) ( ) ... ( ) ( ) n k k k k k S C C C C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5 2 1 2 4 2 2 22( ... ) 2( ... )k k k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1 1 3 2 1 1 1[1 ( ) ] [1 ( ) ] 1 13 32 2 2 ( )1 1 6 31 13 3 k k k a a− − − − − = + ⋅ + ⋅ + − − 1 1 1 2 1 1 1[1 ( ) ] [1 ( ) ] 1 13 3 6 32 2 2 ( )2 2 6 3 3 3 k k k − − − − − = + ⋅ + ⋅ + 1 29 1 9 17 ( ) 7( )2 3 2 3 n k + = − ⋅ = −20 (Ⅰ)求 q 的值和 的通项公式; (Ⅱ)设 ,求数列 的前 n 项和. 【答案】(Ⅰ)2; (Ⅱ) 【解析】 (Ⅰ)解:由已知,有 ,即 ,所以 . 又因为 q≠1,所以 a3=a2=2, 由 a3=a1·q,得 q=2. 当 n=2k―1(k∈N*)时, ; 当 n=2k(k∈N*)时, . 所以,{an}的通项公式为 (Ⅱ)解:由(Ⅰ)得 .设{bn}的前 n 项和为 Sn,则 上式两式相减,得 , { }na *2 2 2 1 log ,n n n ab n Na − = ∈ nb{ } 1 2 2 2 , 2 , n n n na n − =   为奇数. 为偶数. 1 24 2n n nS − += − 3 4 2 3 4 5 3 4( ) ( ) ( ) ( )a a a a a a a a+ − + = + − + 4 2 5 3a a a a− = − 2 3( 1) ( 1)a q a q− = − 1 1 2 2 1 2 2 n k n ka a − − −= = = 2 2 2 2 n k n ka a= = = 1 2 2 2 , 2 , n n n na n − =   为奇数. 为偶数. 2 2 1 2 1 log 2 n n n n a nb a − − = = 0 1 2 2 1 1 1 1 1 11 2 3 ( 1)2 2 2 2 2n n nS n n− −= × + × + × + + − × + × 1 2 3 1 1 1 1 1 1 11 2 3 ( 1)2 2 2 2 2 2n n nS n n−= × + × + × + + − × + × 2 1 111 1 1 1 221 212 2 2 2 2 2 2 21 2 n n n n n n n n n nS − − = + + + + − = − = − − −21 整理得, . 所以,数列{bn}的前 n 项和为 ,n∈N*。 【总结升华】数列求和是考试的热点,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为背景考查错位相减法、裂项 相消法、分组求和等求和方法。重点是错位相减法. 举一反三: 【变式 1】(2015 天津文)已知{a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bn}是等差数列,且 a1=b1=1, b2+b3=2a3,a5-3b2=7. (Ⅰ)求{an}和{bn}的通项公式; (Ⅱ)设 cn=anbn,n∈N*,求数列{cn}的前 n 项和. 【答案】 (Ⅰ)设数列{an}的公比为 q,数列{bn}的公差为 d,由题意 q>0.由已知,有 ,消 去 d,整理得 q4―2q2―8=0.又因为 q>0,解得 q=2,所以 d=2. 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an=2n-1,n∈N*;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 bn=2n-1,n∈N*. (Ⅱ)由(Ⅰ)有 cn=(2n―1)·2n-1,设{cn}的前 n 项和为 Sn,则 Sn=1×20+3×21+5×22+…+(2n-3)×2n-2+(2n―1)×2n-1, 2Sn=1×21+3×22+5×23+…+(2n-3)×2n-1+(2n―1)×2n, 上式两式相减,得 ―Sn=1+22+23+…+2n―(2n―1)×2n=2n+1―3―(2n―1)×2n=―(2n―3)×2n―3, 所以,Sn=(2n―3)·2n+3,n∈N*. 【变式 2】(2016 长沙校级模拟)已知单调递增的等比数列{an}满足:a2+a3+a4=28,且 a3+2 是 a2,a4 的等差中项。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 ,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Sn。 【答案】(1)设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 a1,公比为 q ∵a3+2 是 a2,a4 的等差中项 ∴2(a3+2)=a2+a4 1 24 2n n nS − += − 1 24 2n n − +− 2 4 2 3 2 3 10 q d q d  − = − = 1 2 logn n nb a a=22 代入 a2+a3+a4=28,得 a3=8 ∴a2+a4=20 ∴ ∴ 或 ∵数列{an}单调递增 ∴an=2n (2)∵an=2n ∴ ∴ ① ∴ ② ∴①―②得, Sn=2+22+23+…+2n―n·2n+1=2n+1―n·2n+1―2 类型四: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 9.写出数列: , , , ,……的一个通项公式. 【思路点拨】观察该数列,各项是由三部分构成:符号、分子和分母. 不妨把它看成三个数列,分 别求其通项. 【答案】通项公式为: . 【解析】从各项符号看,负正相间,可用符号 表示; 数列各项的分子:1,3,5,7,……是个奇数列,可用 表示; 数列各项的分母:5,10,17,26,……恰是 , , , ,…可用 表示; 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写为 . 3 1 1 2 3 1 20 8 a q a q a a q  + = = = 1 2 2 q a =  = 1 1 2 32 q a  =  = 1 2 2 log 2 2n n n nb n= ⋅ = − ⋅ 21 2 2 2 2n nS n− = × + × + + × 2 3 12 1 2 2 2 ( 1) 2 2n n nS n n +− = × + × + + − × + 1 5 − 3 10 5 17 − 7 26 2 2 1( 1) ( 1) 1 n n na n −= − + + ( 1)n− 2 1n − 22 1+ 23 1+ 24 1+ 25 1+ 2( 1) 1n + + 2 2 1( 1) ( 1) 1 n n na n −= − + +23 【总结升华】 ①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求数列中第 项与项数 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如果把数列的第 1,2,3,… 项分别记作 , , ,…,那么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求以正整数 (项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的表达式; ②通项公式若不要求写多种形式,一般只写出一个常见的公式即可; ③给出数列的构造为分式时,可从各项的符号、分子、分母三方面去分析归纳,还可联想常见数列 的通项公式,以此参照进行比较. 举一反三: 【变式 1】数列: , , , ,……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      B. C.     D. 【解析】采用验证排除法,令 ,则 A、B、C 皆被排除,故选 D. 【变式 2】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数列中的前 4 项,并归纳猜想其通项公式: (1) ; (2) ; 【解析】 (1) , 猜想得 ; (2)a1=a,a2= ,a3= ,a4= , 猜想得 an= ; 例 10.已知数列 中, , ,求 . n n (1)f (2)f (3)f n ( )f n 1− 8 5 15 7 − 24 9 2 ( 1) 2 1 n n n na n += − + ( 3)( 1) 2 1 n n n na n += − + 2( 1) 1( 1) 2 1 n n na n + −= − − ( 2)( 1) 2 1 n n n na n += − + 1n = 1 13, 2 1n na a a+= = + 1 1 1, 2n n a a a a+= = − 1 2 3 43, 7, 15, 31a a a a= = = = 12 1n na += − 1 2 a− 2 3 2 a a − − 3 2 4 3 a a − − ( 1) ( 2) ( 1) n n a n n a − − − − − { }na 1 1a = 1 2 13n na a+ = + na24 【解析】 法一:设 ,解得 即原式化为 设 ,则数列 为等比数列,且 ∴ 法二:∵ ① ② 由①-②得: 设 ,则数列 为等比数列 ∴ ∴ ∴ 法三: , , ,……, , ∴ 【总结升华】求数列通项公式,特别是由递推公式给出数列时,除迭加、迭代、迭乘等基本方法外, 还应注意根据递推关系式的特点,进行转化,变形为与是等差(等比)有关的数列. 举一反三: 【变式 1】数列 的首项为 , 为等差数列且 .若则 ,{ }na 3 { }nb 1 ( *)n n nb a a n N+= − ∈ 3 2b = − 1 2( ) ( )3n na A a A+ + = + 3A = − 1 2( 3) ( 3)3n na a+ − = − 3n nb a= − { }nb 1 1 3 2b a= − = − 12 23 ( 2) ( ) 3 3 ( )3 3 n n n n nb a a−= − = − × ⇒ = − × 1 2 13n na a+ − = 1 2 1( 2)3n na a n−− = ≥ 1 1 2 ( )3n n n na a a a+ −− = − 1n n nb a a+= − { }nb 1 1 2 2 2( ) ( )3 3 3 n n n n nb a a − += − = × = 2 21 ( )3 3 n n na a+ − = 23 3 ( )3 n na = − × 2 1 2 13a a= + 2 3 2 2 2 21 ( ) 13 3 3a a= + = + + 3 2 4 3 2 2 2 21 ( ) ( ) 13 3 3 3a a= + = + + + 1 1 2 2 21 ( ) 13 3 3 n n na a − −= + = = + + +  23 3 ( )3 n na = − ×25 ,则 A.0 B.3 C.8 D.11 【答案】B 【变式 2】在数列 中, , = ,求 . 【答案】 类型五:应用题 例 11.某地区现有耕地 10000 公顷,规划 10 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 ,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 在提高 ,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 ,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只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 1 公顷) (粮食单产=占有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占有量/总人口数) 【思路点拨】本题名词较多,不宜理解。为方便计,同学们可列一表格,如下: 设现在总人口为 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吨,现在耕地共有 公顷. 总人口 人均粮食占有量 耕地面积 粮食单产 现在 10000 10 年后 【答案】4 【解析】 方法一:由题意,设现在总人口为 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吨,现在耕地共有 公顷,于是现 在的粮食单产量 吨/公顷,10 年后总人口为 ,人均粮食占有量 吨,若设平均每年 允许减少 公顷,则 10 年耕地共有( )公顷,于是 10 年后粮食单产量为 吨/ 公顷. 由粮食单产 10 年后比现在增加 得不等式: 化简可得 10 12b = 8a = { }na 1 1a = 1na + 1 n n a na+ na 2 2 2na n n = − + 22% 10% 1% A b 410 A b 410 Ab 10(1 0.01)A + (1 0.1)b + 410 10x− 10 4 (1 0.01) (1 0.1) 10 10 A b x + ⋅ + − A b 410 410 Ab 10(1 0.01)A + (1 0.1)b + x 410 10x− 10 4 (1 0.01) (1 0.1) 10 10 A b x + ⋅ + − 22% 10 4 4 (1 0.01) (1 0.1) (1 0.22)10 10 10 A b Ab x + ⋅ + ≤ +− 4 10 410 (1 0.01) (1 0.1) 1.22(10 10 )x+ ⋅ + ≤ −26 即 , ∴ (公顷) 答:按规划该地区耕地平均每年至多只能减少 4 公顷. 方法二:由题意,设现在总人口为 人,粮食单产为 吨/公顷,现在共有耕地 公顷,于是现 在人均粮食占有量 吨/人,10 年后总人口为 ,粮食单产 吨/公顷,若设平均每年 允许减少 公顷,则 10 年后耕地将有( )公顷,于是 10 年后粮食总产量为 ,人 均粮食占有量为 ,由人均粮食占有量 10 年后比现在增加 得不等式: ,(余与上同). 【总结升华】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只要把模型中的量具体化就可得相应的解析式. 举一反三: 【变式】某地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 ,且每年增长率为 ,因生产建设的需要每年年底要砍伐 的木材量为 ,设 为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 (1)写出 的表达式. (2)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该地区每年的森林木材存量应不少于 ,如果 ,那 么今后该地区会发生水土流失吗?若会,要经过几年?(取 ). 【解析】 (1)依题意,第一年森林木材存量为 , 1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 2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 3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 4 4 1010 1.22 10 (1 0.01) (1 0.1) 10 1.22x × − + +≤ × 4x ≤ A M 410 410 M A 10(1 0.01)A + 1.22M x 410 10x− 41.22 (10 10 )M x− 4 10 (1 0.22)(10 10 ) (1 0.01) M x A + − + 10% 4 4 10 (1 0.22)(10 10 ) 10 1.1(1 0.01) M x M AA + − ×≥ ×+ a 25% b na n na 7 9 a 19 72b a= lg 2 0.30= a 1 5 4a a b= − 2 2 1 5 5 5( ) ( 1)4 4 4a a b a b= − = − + 3 2 3 2 5 5 5 5( ) [( ) 1]4 4 4 4a a b a b= − = − + +27 4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 … …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2)若 时,依题意该地区今后会发水土流失,则森林木材存量必须小于 , 即 , 解得 ,即 , ∴ , ∴ . 答:经过 8 年该地区就开始水土流失.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则该数列的首项 和第四项 分别为 A. 0,0 B. 0,1 C. -1,0 D. –1,1 2.一个正整数数表如下(表中下一行中数的个数是上一行中数的个数的 2 倍): 第 1 行 1 第 2 行 2 3 第 3 行 4 5 6 7 … … 则第 9 行中的第 4 个数是(  ) A.132      B.255 C.259 D.260 3.已知等差数列共有 10 项,其中奇数项之和为 15,偶数项之和啊为 30,则其公差是(  ) A.5 B.4 C.3 D.2 4.(2016 衡水模拟)等差数列{an}中的两项 a2、a2016 恰好是关于 x 的函数 f(x)=2x2+8x+a(a∈ 4 3 2 4 3 5 5 5 5 5( ) [( ) ( ) 1]4 4 4 4 4a a b a b= − = − + + + n 1 25 5 5 5( ) [( ) ( ) ... 1]4 4 4 4 n n n na a b− −= − + + + + 19 72b a= 7 9 a 5 5 19 7( ) 4[( ) 1]4 4 72 9 n na a a− − × < 5 54 n >( ) 5lg lg54n > lg5 1 lg 2 7lg5 2lg 2 1 3lg 2n −> = =− − 8n = { }na cos 2n na π= 1a 4a28 R)的两个零点,且 a1009+a1010>0,则使{an}的前 n 项和 Sn 取得最小值的 n 为( ) A.1009 B.1010 C.1009,1010 D.2016 5.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 不为 0, .若 是 与 的等比中项,则 (  ) A.2 B.4 C.6 D.8 6.设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 , ,则 ( ) A.63 B.45 C.36 D.27 二、填空题 7.设 表示等差数列 与 的前 n 项的和,且 , ,若 ,则 = ________. 8.我市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图(1)、(2)、(3)、(4)为我市民间刺绣最简单的四个图案, 这 些图案都是由小正方形构成,小正方形数越多刺绣越漂亮.现按同样的规律刺绣(小正方形的摆放规律 相同),设第 个图形包含 个小正方形,则 的表达式为 =________ . 9.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若 a2=1,a8=a6+2a4,则 a6 的值是  . 10.设数列 的通项为 ,则 ________. 三、解答题 11.已知函数 ,且 构成数列 ,又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求证: . { }na d 1 9a d= ka 1a 2ka k = { }na n nS 3 9S = 6 36S = 7 8 9a a a+ + = nS { }na nS 9 18S = 240nS = ( )4 30 9na n >- = n n ( )f n ( )f n ( )f n *( )n∈N { }na 2 7na n= - 1 2 15a a a…+ + + = ( ) 2 * 1 2 ( )n nf x a x a x a x n= + +…+ ∈N 1 2 3 na a a a, , , , { }na ( ) 21f n= { }na 1( ) 13f

资料: 584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