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下语文教案(1-3单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部编版五下语文教案(1-3单元)

ID:104297

大小:131.79 KB

页数:74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课 题 1 古诗三首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朝诗人杨万里的 《稚子弄冰》及宋朝诗人雷震的《村晚》。这三首诗都描写了活泼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刻画了勤劳的农村孩子形象;《稚子弄冰》描写了村童“脱冰作戏” 的场景;《村晚》展示的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 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 的内容和情感。而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 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 境,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 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儿童形象。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儿童形象。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用时:3 分钟) 1.齐读课题。   2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2.指导学生速读三首古诗,了解三首古诗的 内容。 2.快速读三首古诗,初步理清三首古诗 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用时:12 分钟) 1.出示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指 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指导识记,掌握书写要点,认真描红、临 写。 4.播放古诗朗读动漫。 5.指导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解决不了的在班 内交流。 6.简介诗人。(板书:晓诗人)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交流识记生 字的方法。用生字组词。 2.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识、写生字,读准多音字“供”的两 个读音。 4.观看动漫,跟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 韵律。 5.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同学间相 互交流。 6.交流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 四、小结学法,迁移过渡(用时:4 分钟) 1.指导学生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小组自学古诗《稚 子弄冰》。 1.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 2.自学古诗。 (1)借助拼音读古诗,小组内交流,及时 进行纠正。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词语 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在班内交 流时提出来,进行解决。 (4)说说从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儿童形 象,从哪里读到的。 (5)说说诗人的情感。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五、交流学习,理解古诗(用时:10 分钟) 1.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正确理解字词。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银钲”“玉磬”指的 1.观察图片,了解“银钲”“玉磬”指的 是什么。 2.想象画面,抓住“脱”“取”“穿”,   3 是什么物品。 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关键字感受儿童 戏冰的快乐,体会他们的调皮和可爱。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描绘的场景。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对 儿童的喜爱之情。 5.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感受儿童玩冰的快乐,体会儿童的调皮可 爱。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对儿童 的喜爱之情。 5.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畅谈收获(用时:3 分钟) 引导学生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   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知(用时:4 分钟) 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 子弄冰》。 2.说说两首古诗中写到的儿童形象。 3.揭诗题,解题意。(板书:村晚) 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2.交流这两首古诗中分别写了怎样的儿 童形象。 3.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题目的意 思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用时:14 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确定学习任务: 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小组学习《村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全诗。 (2)识记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讲连贯。 (3)能感受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体会诗人的 情感。 2.巡视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村晚》。 组内完成: (1)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同 桌互背。 (2)识记生字,借助注释,组员互相补充, 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讲得完整、连贯。 (3)小组合作,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诗中 蕴含的情感。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交流赏析,品悟诗情(用时:17 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1.汇报学习成果。 (1)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节4 (1)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节奏。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理解第一、 二句诗的意思。理解“山衔落日”的景色,感 受乡村傍晚的恬静。 (3)指导学生想象牧童骑牛的不同姿势及吹笛 的样子,体会他的自由洒脱。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背诵全诗。 奏。 (2)①交流对诗意的理解。借助插图、注 释,理解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②想象“山衔落日”的画面,感受乡村傍 晚的恬静。 (3)抓住“横”字想象牧童骑在牛背上的 样子和吹笛的样子,体会他的自由洒脱。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背诵全诗。 四、结束全课,小结收获(用时:5 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中描写的 不同儿童的不同形象。 2.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儿童的诗。 1.朗读三首古诗,说说三首古诗中的儿童 形象。 2.课外搜集其他描写儿童的诗。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5 课 题 2 祖父的园子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在文中,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中自由自 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本课语言生动,充满童趣,同时也充满诗意。本教案以“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学情分析 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累语言、 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 14 个字。能正确读 写“蝴蝶、蜻蜓”等 10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感 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文章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法。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 分钟)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   6 2.引导学生质疑。 3.介绍《呼兰河传》,以及作者萧红。 问题。 3.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作者萧红和其代表 作《呼兰河传》的资料。 二、小组合作,初读感知(用时:18 分钟) 1.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1)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 (2)“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2.提出小组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 (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本课难读和易错的生字词,指名读、 齐读,及时正音。 (2)强调本课重点字的字形,强调注意本课左 右结构的生字。 (3)指名朗读课文中描写有特色的段落,提出 听读要求: ①认真倾听,发现错读、添字、漏字、破句等 问题及时纠正。 ②注意长句的正确断句。 4.指导学生分段。 5.引导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体会。 1.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2.(1)自由朗读课文,正确读出本课生字 词。 ①初步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懂的字词查 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②小组内合作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音、 字形,相互检查、纠错。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①组长组织组员阅读自学要求,确定学习 任务。 ②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练习初读。 (1)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练写生字。小组内展评,交流难写字 的书写要点。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组内交流朗读 情况。 4.小组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写“我”家 有个美丽的大花园,花园里有昆虫和树, 处处都充满了生机。 第二部分(第 4~14 自然段),写“我”跟 着祖父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表现了“我” 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第三部分(第 15、16 自然段),写园子里 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第 17~19 自然段),写“我” 在园子里玩累了,就随意地睡了。 5.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7 三、走进文本,了解园子(用时:15 分钟)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作者为什么对祖 父的园子难以忘怀?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2.针对交流,抓住重点句子进行阅读指导。 句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就像一个小毛球 似的不动了……新鲜漂亮。 句 2: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 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3.指导学生感受园子的美丽、充满生机。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第一部分,找出关键词,并思考: 从哪些地方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2.交流明确:祖父的园子很美丽,充满 生机,(昆虫的种类多、颜色好看)所以作 者难忘祖父的园子。 (1)句 1 中“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 等叠词写出了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很 喜欢。 (2)句 2 写出了园子里的树生机勃勃。 3.(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抓住太阳特别大,天空特别高,太阳 的光特别亮,大树土墙都有声音,体会园 子的生机勃勃。 4.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作者对园子 的喜爱之情。   四、小结收获,拓展延伸(用时:2 分钟) 1.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认真书写生字,抄 写喜欢的语句。 1.说说本课收获。 2.认真书写生字。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回顾,导入新课(用时 5 分钟)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有感情地朗读第 1~3 自然段,感受 园子的美丽与生机勃勃,体会作者对园子 的喜爱之情。   二、感受快乐,体验自由(用时:15 分钟) 1.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快乐。 出示学习任务: (1)在作者眼里,园子不仅是花园,还是什么 呢? (2)围绕“快乐”,读读第 4~14 自然段,了解 归纳“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并和同学交 流哪件事最有趣。 1.小组合作,带着任务进行阅读。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14 自然 段,圈画关键字词,归纳出“我”在园子 里做的事情。 (2)再次默读,找出自己认为作者做的最 有趣的事情,和同学进行交流。 ①成了祖父的“跟屁虫”。祖父戴一顶大 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8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我”不是做农活, 而是玩,从而体会“我”的快乐。 2.引导学生感受“我”的自由。 (1)指导学生阅读第 16 自然段,感受园子中的 “自由”。体会作者对这份自由的怀念与眷恋 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帮祖父溜平下了种的土窝,却把种子踢 飞了,帮了倒忙。 ③拿着锄头的“头”铲地,乱铲一通。 ④瞎玩一通,像小猫钓鱼。 ⑤拿水瓢浇菜,不往菜上浇,却往天空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这 是作者的乐园。 2.品读文字,感受自由。 (1)①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第 16 自然 段,体会园子中的“自由”。 ②圈画出植物、动物的状态,用关键词概 括出来。(自由)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补充资料,感受精髓(用时:15 分钟) 1.指导学生再次回顾全文,通过课文语句理解 “祖父的园子”让作者难忘的原因。 2.感受祖父对作者的爱,体会作者对这份爱 的渴望及对祖父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3.出示萧红的作家卡片及《呼兰河传》的部 分原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园子对作者的 “精神意义”。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交流,说说让作者念念不忘的还有 什么。(祖父对自己的爱) 2.抓住文中祖父对“我”的种种纵容, 感受这份爱。 3.再次阅读萧红的资料以及《呼兰河传》 的部分句子。 4.激情朗读,感受作者对祖父的深深怀 念之情,感受祖父带给她的快乐与爱。   四、小结收获,推荐阅读(用时:5 分钟)1.引 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呼兰河传》《萧红传》等作品。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呼兰河传》《萧红传》等。   9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3* 月是故乡明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季老以“月亮”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经历与往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思乡情。 本案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中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感受那份浓郁的思乡之情。 通过自主体会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理解内容,多元感悟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整个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时积累文章中的经典词句,丰富学生的积淀。 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想象、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 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想象、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 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10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读词导思,引入新课(用时:5 分钟) 1.板书“故乡”,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词 有哪些思绪? 2.补全课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 看到题目,又引发了哪些思绪? 3.引导学生交流季羡林的资料,教师相机补 充:季羡林在多个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国 际的东方学大师。 4.导入新课。 1.读词语畅谈感受。 2.读题目畅谈感受。 3.汇报自己收集的季羡林的资料:季羡 林是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精通 12 种语言的翻译家, 曾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 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等。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 竺心影》《朗润集》等。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用时:10 分钟) 1.课件出示“学习导航”,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 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印象深刻 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导航”自学课文。 1.认真阅读“学习导航”。 2.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读音。 (2)学习多音字“燕”,掌握它的两个读音。 (3)开火车读文中的四字词语,再积累下 来。   三、问题导学,重点赏析(用时:20 分钟) 1.指导学生汇报作者的经历。 2.按学生汇报将作者经历划分为三个部分。 3.品读“故乡望月”。 (1)出示第 2 自然段。 (2)引导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并谈感受。 (3)指导学生谈感受:对比之中,故乡的月虽 然单调,但并不影响作者对它的喜爱。 (4)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1.交流汇报作者的经历。 2.在教师引导下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作者 的经历。 故乡望月 他乡赏月 朗润园观月 3.在教师指导下品读“故乡望月”。 (1)品读第 2 自然段并圈画句子,完善批 注。 (2)读相关词句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3)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孤零零”“孤11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东 坡 (5)引导学生分享趣事。 ①故乡的月虽然单调,却让作者回味无穷。望 着月亮,作者想到了哪些有趣的往事呢? ②指导朗读。 4.品读“他乡赏月”。 (1)出示第 5 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后谈感受。 (2)相机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 出示句子一: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 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 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 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①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后谈感受。 ②课件出示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出示句子二: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 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 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 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②指导学生融情想象。 ③指导朗读。 5.品读“朗润园观月”。 (1)出示第 6 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年 事已高定居朗润园时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 亮相比又是怎样的呢?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句子,感受朗润园的美 单”等词语,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明月的喜 爱之情。 (4)积累词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小组赛读。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5)在教师指导下分享趣事。 ①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数星星 摇知了 点篝火 望月亮 梦月亮 ②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并背诵优美词句。 4.在教师指导下品读“他乡赏月”。 (1)结合学习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在教师指导下品读关键词句。 学习句子一: ①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 ②完成填空并尝试背诵。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 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 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 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 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学习句子二: ①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谈感受。 ②朗读句子,融情想象。 ③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句子。 5.在教师指导下品读“朗润园观月”。12 丽。 (3)出示朗润园的风光图片。 (4)引导学生思考:看到如此美景,你有何感 受?作者呢?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谈感受: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 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6)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6.品读第 7 自然段。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声的是哪句?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感叹号变成问号, 好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1)朗读句子,畅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句子,感受朗润园 的美丽。 (3)欣赏朗润园的风光图片。 (4)学生畅谈感受。 (5)结合句子体会作者时时、处处存在的 睹物思乡之情。 (6)在教师指导下积累词语: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点缀其间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良辰美景  荷塘月色 ①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②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③尝试背诵词语。 6.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 7 自然段。 (1)读句子,谈感受。 (2)对比读句子,谈感受。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 的月亮啊!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 的月亮啊? (3)朗读句子。 四、学习方法,升华迁移(用时:5 分钟) 1.小结:一轮明月,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思念。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借物抒情。 2.拓展:搜集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们分享。 1.在教师指导下知道什么是借物抒情。 2.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思乡的诗文。  13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4* 梅花魂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用倒叙的方式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我”的外祖父与梅花 之间的那份深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 了“我”与外祖父之间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 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魂,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 学情分析 教学当中要以“情”作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语文学习 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情感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 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致描写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 神情,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份爱祖国的情谊。14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 1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歌曲激趣,引入新课(用时:3 分钟) 1.播放歌曲《红梅赞》,引导学生思考:听了 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梅花魂”。 3.引导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1.听歌曲,谈想法。 2.朗读课题。 3.组内交流,提出疑问:梅花魂的“魂” 是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用时:10 分钟)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 “魂”的意思的语句。 2.出示句子: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 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 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 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 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 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出示学习提示: (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一共写了几层意思。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15 (2)你是怎么样理解“秉性”的?梅花的秉性 是什么? (3)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按学习提示学习相关段落,然后交流 汇报。 (1)明确这段话写了哪三层意思。 (2)理解“秉性”的意思及梅花的秉性。 (3)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三、问题导学,重点赏析(用时:22 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外祖 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再说 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2.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五件事中,最感兴趣 的是哪件事?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1)为什么外祖父读着唐诗宋词就会落泪? ①反复吟诵诗句,想一想:这几句诗词是什么 意思?这几句诗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指导学生背诵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 ③交流自己知道的思乡的诗词名句。 ④小结落泪原因。 (2)文中还有哪件事写了外祖父落泪,读一读, 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①得知可以回国,作者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 满了欢乐,而一直渴望回国的外祖父呢? ②出示句子: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在教师指导下交流汇报课文写的五件 事: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无望痛哭 相赠梅 图 赠送手绢 3.在教师指导下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事 情及相关语句。 (1)感悟外祖父第一次落泪。 ①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②在教师指导下吟诵诗词名句,理解诗词 名句,总结共同点。 ③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 ④感悟外祖父浓浓的思乡情。 (2)感悟第二次落泪。 ①在教师指导下思考问题。 ②反复朗读句子。16 起来…… ③融情想象:如果你是外祖父,得知不能回国, 心里会怎么想? ④小结第二次落泪原因。 (3)指导学习理解第三次落泪。 ①指导朗读关键句子。 ②你读懂外祖父的眼含泪水了吗? ③从第 14、15 自然段中,你还能读懂什么? ④指生齐读 14、15 自然段。 ③在教师指导下融情想象。 ④感悟外祖父思乡却不能归的失落与无 奈。 (3)在教师指导下交流汇报第三次落泪。 ①反复朗读句子: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 绣着血色的梅花。 ②交流外祖父眼含泪水的原因。 ③结合句子谈感受,感悟外祖父思乡却不 能归的寂寥与落寞。 ④齐声朗读 14、15 自然段。 四、学习方法,升华迁移(用时:5 分钟) 1.小结: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 段,你发现了什么? 2.拓展: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思乡的诗词,和 同学们分享。 1.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 贯”的写法。 2.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思乡的诗词。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17 课 题 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园地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4 课时 教材分析 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可通过组织学生对祖父母、 外祖父母、父母、邻居进行采访,从而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 习作: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了解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够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并 仿写,进而掌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体会对比的特点,再运用对比的方法仿 写。积累背诵古诗《游子吟》。 学情分析 1.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懂得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懂得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 礼貌,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提问后,整理自己的记录,和同学 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做到不随意打 断别人说话,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2. 把写好的草稿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有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再根据 同学的意见改一改。 教学目标 1.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重点)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 追问。 3.认真倾听,边听边作简单记录,并且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做到有条理地表达。(重点) 4.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重点)18 教学重点 认真倾听,边听边作简单记录,并且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做到有条理地表达。(重点) 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重点) 教学难点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歌曲《童年》) 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 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童 年是美好的,你想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 时候的故事吧!(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谈话交流,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想了解谁的童年生活?为什 么? 生 1:我想了解我爸爸的童年。因为 我看他的资料袋里有许多证书,我很想知 道他小时候是不是学霸。 生 2:我想了解我爷爷的童年。我想19 师:刚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人, 那你知道该问些什么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能根据不同的 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梳理了问题,使得自 己的采访更有条理。 了解他小时候经历的艰苦岁月。 生 3:我想了解隔壁王阿姨的童年, 想知道她小时候什么玩具都没有,她都玩 些什么。 生 1:我像书上那样,列了问题清单, 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先罗列出来。 生 2:我想了解爸爸小时候的学习生 活,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 文? (2)您小时候最喜欢哪门功课? (3) 您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会做什 么? 生 3:我想感受一下爷爷的童年生活。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小时候都玩过什么玩具?怎么 玩的? (2)您小时候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 么? 生 1:还可以谈谈自己整理之后的结 果,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也 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 2:声音要响亮,仪态自然大方。 生 3:听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随意打20 三、指导交流,整理记录 师: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大家来看 一看(课件出示): (1)有针对性地提问,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 单记录。 (3)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师:那就说说你们是怎么采访的吧,大家 互相点评一下。 师:同学们交流得很好,先说采访了谁, 再说采访了什么内容,接着说自己记录到的内 断别人的交流。 生 1:我采访了我的爷爷,问他童年 玩什么。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很穷,没有 钱买玩具,但农村的孩子什么都可以玩: 到路边去采了草和小伙伴斗草;和小伙伴 一起捉迷藏。他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就是 捅了一个蜂窝,还采到蜜了呢!真是一个 十足的野孩子!我听了好羡慕啊,爷爷小 时候虽然穷,但是他自由,想怎么玩就怎 么玩。 生 2:我采访了我的爸爸,问他小时 候读书怎么样,是学霸还是学渣。爸爸说, 他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那时候并没有 什么补习班,但是他上课认真听讲,做作 业认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成绩数一 数二。唉,想想自己,觉得好惭愧啊!21 容,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 习作指导 一、出示照片,感受成长 1.出示学生提供的婴儿期、一年级刚入 学、三至五年级各阶段的照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看了照片,有什么感受。 二、围绕主题,自主交流 过渡:看到这些照片,看着照片上的你们 由懵懂到脱去稚气,我感受到了你们正在成长。 那么,你是经过哪件事,才觉得自己真的长大 了呢? 小结:当自己能肩负责任、有所担当的时 候,就是成长。 小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 能感受到亲人、老师、朋友对你的帮助,懂得 感恩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一: 生 1:有一天晚上,妈妈打电话让我 送一包东西到另外一个小区的爷爷家。我 第一次走了夜路。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 长大了。 生 2:有一天,我一个人照看 3 岁的 弟弟,成了合格的“小保姆”。我觉得我 长大了。 预设二: 生 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 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 皱纹。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觉得,我 应该长大了。 生 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22 小结: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有 心理的成长。自己能克服恐惧,能鼓起勇气,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变得勇敢、坚强、自信, 这种变化就是成长。 三、讨论交流,指导写作 1.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写下来呢? 2.讨论交流,学习写作方法。 (1)联系《城南旧事》片段(《爸爸的花儿 落了》),说说英子是怎样感受到自己已经长 大了,不是小孩子了,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 行描写。 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过来的 球鞋,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我发现我突 然长大了。我要说:“爷爷,谢谢您!我 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 预设三: 生 1:有一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 告诉我他临时有加班任务,晚上不回家了, 让我一个人洗漱睡觉。我吓坏了,但是最 终我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那一次,我 没有哭。这时候,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生 2: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全校 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 鼓励的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学生尝试习作,教师巡视指导。23 (2)归纳写作要点: ①记录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 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 把当时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 具体、写生动。 ③写出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给同 伴。 2.评一评: (1)是否把让自己感到长大了的“那一刻” 的情形写具体。 (2)交流细节描写。 (3)提出修改的建议。 3.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4.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 作修改。 5.誊写作文。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 楚。 五、范文引路,精益求精 1.观摩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路) 2.对照范文,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24 3.再次修改。 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饱含着浓浓的 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如何体会课文表 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先读一读之前学过的《月是 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课文,看看 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想好 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谈感受,看看和你的感受有 何异同。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交流结果,指名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方法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方法二:有感情地朗读。 方法三: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 思想感情。 方法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体会字里 生 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 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 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 情。 生 2: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 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 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 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 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 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怀乡之情。 生 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 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 文思想感情的体会。25 行间的情感。 ①学生交流自己还在哪篇文章中把自己 想象成了文中的“我”,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②交流自己都在哪些文章中运用了有感 情地朗读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 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3. 小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 很多,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先初步 掌握以上几种,在进一步的学文中要深入体 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和文本对话中加 深对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理解, 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词句段运用(一) 1.过渡:一篇篇文章的情感浸润着我们 的心田,让我们在情感的海洋中幸福前行。接 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个“我说你猜”的游戏, 看看谁最聪明。 2.出示游戏规则:读句子,想象句子描 写的情景,猜一个最能表达这个句子情景的字。 3.屏显句子: ◇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 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 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4.小结:第一个句子是写太阳的光芒亮, (1)学生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 景,然后思考一个最恰当的字来概括句意, 并说明理由。 (2)同桌之间交流答案。26 然后围绕“亮”写了“人”“蚯蚓”“蝙蝠”的 不同反应;第二个句子是写天气热,然后围绕 “热”写了“鸡”“狗”“蝉”对“热”的不同 反应。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这 个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事物的反应把这 个特点写具体。 5.练笔,进一步内化感悟,加深学生对 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激趣:下面的这几句诗,你能填上吗? 课件依次出示: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 (          )。 (          ),缘愁似个长。 (          ),恨别鸟惊心。 (4)小结:瞧,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 方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表达更生动了。 2.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1)出示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 些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读句子,思考表达特点,然后小 组讨论。 (3)集体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汇报第一个句子的答案 ——亮。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人 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 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③引导学生找一种事物形容太阳的 亮。 ④教师指导学生接龙汇报。 (4)指导学生汇报第二个句子的答案 ——热。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鸡 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 得不知如何是好。) ③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对“热” 的不同反应接龙。 (1)学生填空,朗读诗句。 (2)导学:想一想诗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27 ①第一句把不同地方的月亮和故乡的月 亮对比,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②第二句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和家乡院 子里的桂花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第三句把绍兴别致的乌篷船和姑爹的 小渔船对比,突出对姑爹小渔船的喜爱和怀念 之情。 3.小结:通过对比方法的运用,突出对 最在乎的事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小练笔:照样子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过渡:母爱是伟大的,从古至今,有 多少文人墨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 数赞颂母爱的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 ——《游子吟》。 2.了解题目。 (1)课件出示:“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与歌曲相似。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 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2)教师强调: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 人的吟诵、吟咏。 3.了解背景。 教师补充: 孟郊,唐代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直到 46 (3) 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比喻  夸张 拟人28 岁才中了进士,50 岁时做了溧阳县尉,这是个 小官。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一天, 明月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 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 亲都忙前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 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 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 回房提笔写下了这首历代传诵的名作—— 《游子吟》。 4.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三、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描写母爱的故事。 (1)学生自主练说,尝试写一写。 (2)组内交流,推选有代表性的全班 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学生汇报。 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边 读边和同桌合作,尝试画一画。 (2)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绘画,并说明29 理由。 (3)指生结合画面和诗句,展开想象, 理解诗句的内容。 (4)想一想: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是 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30 课 题 5 草船借箭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引导学生先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然后侧重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描写,精细剖析描写人物特点的句子,感受鲜明 的人物形象与思想。 学情分析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阅读经验等,借助相关资料来更好地 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 9 个生字,会写“妒、忌”等 11 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 12 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第二课时 一、练习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 分钟) 1.课件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补充歇后语。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 的意思。 3.组织学生简介背景,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 1.观看多媒体课件,补充歇后语。诸葛亮 焚香弹琴——(临危不乱);诸葛亮草船 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 谡——(顾全大局)。 2.齐读课题,明确“草船借箭”指的是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 自己的目的。   31 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 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用时:10 分钟)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情况。 3.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4.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新词。 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 2.同桌互助熟读词语,相互正音。 3.分段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同 学之间互相纠正容易读错或读不好的句 子。 4.全班交流,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诸葛亮 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故 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2 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 2.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并和同学交流。 1.理清课文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交流体会,尝试 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然后请学生在组内选代表汇报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第 6~9 自然段):草船借箭。 第四部分(第 10 自然段):按时交箭。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 没有读懂,并在文中做上标记。提出自己 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 交流。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用时:10 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是什么。指导学生填写学生活动卡。 3.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并归纳总结。 1.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读出 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 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经过 是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是 诸葛亮按期交箭。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 3.小组推荐学生代表按起因、经过、结 果的顺序复述故事。集体评议哪些同学表 现突出。32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3 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草船借箭》的视频或故事 录音。 2.组织学生阅读原著中的相关部分。 1.课后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 2.学生课后阅读原著中的相关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用时:5 分钟) 1.课件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填空。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诸 葛亮特点的词语。 1.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课文主要写(   )由于妒忌(   ) 的才干,要(   )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 箭,以此陷害他,(   )用妙计向 (   )“借箭”,挫败了(   )的暗 算,顺利借得十万多支箭,使得(   ) 不得不叹服。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诸葛亮 特点的词语——“神机妙算”,意思是指 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用时:25 分钟) 1.引导学生读第 2 自然段,明确故事的起因, 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2.引导学生积累喜欢的词句。 3.组织学生学习第 4、5 自然段。 (1)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向鲁肃借船?鲁肃 为什么没告诉周瑜?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 点。 1.学习第 2 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 (2)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 自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 物的特点读出来了?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学习第 4、5 自然段,了解“草船借箭” 的准备工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画出相关语句,自由分组,研读体会。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抓住“管保有、果然”等词语有感情地 朗读画出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讨论、交流,明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是 因为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不让其向 周瑜提起借船之事,是因为周瑜聪明过人,33 4.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 6~9 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组织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草船借箭成功的 原因。 会识破计划。 4.默读课文第 6~9 自然段,画出相关的 语句,交流、汇报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抓住“这时候……看不清”等句子体 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 (2)抓住“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 去”“诸葛亮下令……呐喊”“诸葛亮又 下令……受箭”等句子,体会诸葛亮神机 妙算、知地理。 (3)抓住“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就回去’”等句子,了解“笑”字的含义。 一笑曹操因多疑中计;二笑鲁肃胆小;三 笑周瑜阴谋失败,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知人心。 5.观看视频资料,尝试着复述课文。 6.根据板书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用时:7 分钟) 1.组织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2.引导学生讨论:“草船借箭”说“借”合 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3.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表演故事。 1.用四字词语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 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 机妙算。 2.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借”字 的巧妙用法。 3.自由分组练习表演故事。优秀小组全 班汇报表演,集体评议表演情况。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用时:3 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里 的小故事进行阅读。 1.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学习本 课后的收获。 2.课后选《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故 事进行阅读。   34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35 课 题 6 景阳冈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课时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本学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 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本方案通过对武 松“喝酒”“上冈”“下冈”等情节的描写。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的经典动作,感受武松作为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又抓住武松作 为平常人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到名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真实丰满。同时通过巧妙的拓展,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 1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等 15 个字, 会写“恰好、性命”等 5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难读、难懂的词句,并理解意思。 3.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4.抓住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 雄形象的。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5.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 分钟)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正音。 2.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掌握的景阳冈的相  36 2.简介景阳冈的资料及武松的相关故事。 3.引导交流《水浒传》和作者施耐庵的资料。 关资料,了解武松的相关故事。 3.讨论交流《水浒传》和作者施耐庵的 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0 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词语,正音、释义: 筛酒 榜文 印信 诡诈 官府 绰了梢棒  倚了 一双箸 踉踉跄跄 呵呀 胯下 杖限 咆哮 霹雳 擒捉 血泊 铁锤 (2)相机学习多音字“绰、呵、泊”。 2.引导学生交流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3.指导写字,强调书写要点。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1)疏通字词,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 能够大致猜出意思即可。 筛酒:斟酒,倒酒。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总称)。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尊称。 如何:“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是。 榜文:古代指文告。 (2)读准多音字“呵”的读音。 3.交流书写要点,写好“碟、斤、兼、 截”等难写的字。   三、再读感知,理清层次(用时:10 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 2.除了打虎,课文还记叙了什么? 3.快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 写武松喝酒与打虎的段落。 4.汇报交流: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尝试 用最精练的文字,为每部分分别拟合适的小标 题。 1.浏览课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武松 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 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2.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写喝酒和打虎的 相关段落。 3.默读具体描写武松喝酒和打虎的相关 段落,在合适的地方做好批注。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即事情发展的顺序 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喝酒——上冈——打 虎——下冈。   四、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用时:15 分钟) 引导学生研读“喝酒”的部分,体会武松的豪 爽和争强好胜。 1.武松“喝酒”与众不同。一般人喝酒喝多 1.抓住“十八碗、一饮而尽”等词语, 体会武松的酒量大、豪爽。 2.(1)边读课文边画出相关语句,写一写 自己的理解。37 少?武松喝了多少? 2.十八碗酒,武松是怎样喝的? 3.品读武松与店家的对话。(课件出示武松与 店家的对话) 4.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并 进行评价。 5.通过对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2)同桌练习读、指名读、表演读,相互 评价,提建议。 3.同桌两个人一个读武松的话,一个读 店家的话,用适当的语气读。 4.与老师或小组成员一起配合表演。 5.交流明确:豪爽、争强好胜、固执、 酒量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用时:3 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 1.快速读文,说出课文大意。 2.齐读课题。   二、品读心理,感悟形象(用时:15 分钟) 1.出示榜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榜文表达的 意思。 2.默读课文,体会武松的想法。 3.出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武松初想: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 去。” 细想之后: “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4.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武松是英雄好汉,为 什么作者还是对武松进行了这样一番心理描 写? 1.读懂榜文表达的意思——山上有虎,单 身莫行。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 句子。 3.(1)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配合读,体会 武松当时的心理。 (2)读句子,自由表达,体会这些句子表 现了武松害怕、犹豫、好面子的心理。 4.感受心理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让人物更 加真实、立体。    三、揣摩动作,感悟形象(用时:15 分钟) 1.出示写大虫进攻的片段,圈画出表示大虫动 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来看,大虫的进攻怎么 样? 2.武松是如何反应的?(闪) 1.圈画大虫的招数(扑、掀、剪),体会大 虫进攻的凶、猛、快。 2.师生合作表演大虫的进攻过程。  38 3.指名读打虎的片段,读出场面的惊险。 4.引导学生圈画出武松进攻时的重点动作, 谈谈从这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 3.师生合作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圈画出武松的动作(轮、劈、跳、丢、 揪、按、踢、按、提、打),交流中体会 武松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武松的神勇,读 出打虎的精彩、刺激。 四、拓展延伸,激发读兴(用时:7 分钟)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武 松呢?课文是如何将武松的形象写精彩的?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武 松打虎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喝 酒、上冈、下冈? 3.拓展延伸:武松打虎之前、打虎之后又发 生了什么事情呢?请继续阅读《水浒传》。 1.依据教师板书评价武松,明确:武松是 一个豪爽、争强好胜、勇敢、机敏的英雄, 同时也是一个遇到危险紧张、犹豫的平凡 人。 2.联系上下文,明确喝酒、上冈、下冈 不仅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使重点内容更 加精彩,人物的形象更真实、丰满。 3.课后阅读《水浒传》原著的相关章节。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39 课 题 7* 猴王出世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课时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本课 教学设计即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领悟阅读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能力。首先,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掌 握课文大意,明确课文结构,为接下来的分析课文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 借助“阅读小锦囊”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抓住课文的关键语 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读。这将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精致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 15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呵”。 2.了解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过程,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 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 分钟) 1.出示《西游记》中的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 对照图片说出人物的名字。 2.引导学生说出对孙悟空的印象。 3.组织学生简介《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1.对照图片,说出人物的名字。 2.畅谈孙悟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西游记》及其 作者吴承恩。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 分钟)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读不懂的词40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读不懂的词句。 2.检测、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强调“遂、 迸、挈、劣”等字的读音。 指导学习多音字“呵”。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半文半白的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部分难读的语句,评议读文 情况。 5.组织学生为课文分段,引导学生为每一部 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语、句子。 2.(1)同桌检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完成相关的字词练习,巩固对生字的 掌握。 3.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不懂的词句。 4.练习朗读,达到读通顺的程度,集体 纠正容易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5.交流明确:课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 部分(第 1 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第二部 分(第 2 自然段),写发现水帘洞;第三部 分(第 3、4 自然段),写石猴称王。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20 分钟) 1.指导学生读课前导语,引导学生明确导语中 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石 猴的特点。 3.引导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第 1 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活 泼可爱。 (2)结合第 2 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石猴勇敢 的性格特点。 (3)结合第 3、4 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石猴聪 明、动作敏捷、不自私、有大将之风的特点。 4.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总结、归纳石猴的特点。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聪明伶俐、身手不 1.读课前导语,归纳阅读要求:石猴是从 哪儿来的?他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画出相关 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2)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派代 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未解决的 问题,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 3.(1)①抓住“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化 作一个石猴”感悟石猴的出生环境及出 生经过的神奇。 ②抓住“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了解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 (2)①抓住“我进去!我进去”体会石猴 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他瞑目蹲身……径跳入瀑布泉中” 体会石猴的动作敏捷,本领过人。 (3)朗读第 3、4 自然段,讨论交流石猴成 为猴王的经过。 ①尝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水帘洞中的景 象。(天造地设) ②讨论交流石猴的特点。(不自私、乐于41 凡。) 与他人分享) ③抓住“跳过桥头……只搬得力倦神疲方 止”想象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的表现。 ④抓住“石猴端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 王”体会石猴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 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⑤全班齐读句子“众猴听说,即拱伏无 违……遂称美猴王”理解“拱伏无违”的 含义,明确众猴都很佩服石猴,是真心服 从于他。 4.总结归纳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并用 四字词语概括石猴的特点。 四、深入体会,拓展延伸(用时:5 分钟) 1.出示《猴王出世》的视频资料,请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孙悟空的故事。 1.欣赏《猴王出世》的视频资料。 2.交流补充:如“官封弼马温”“大闹 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    五、课外延伸,鼓励阅读(用时:2 分钟)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指导积累。 2.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原著中的其 他故事,为《西游记》故事会作准备。 1.把本课中最喜欢的语句抄写到“采集本” 上,并背诵。 2.课后阅读《西游记》原著,选择喜欢 的章节练习讲故事。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42 课 题 8* 红楼春趣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学习本文 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能够大致读懂就可以。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结合重点语句品析宝玉的性 格特点,使学生知道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这种 方法品析其他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恰、屉”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能够大致读懂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的特点。 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大致读懂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歌曲导入,引入新课(用时:3 分钟) 1.播放歌曲《三月三》,导思:听了这首歌, 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放风筝。 3.看到放风筝,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1.听歌曲,说想法。 2.朗读词语。 3.在教师指导下交流自己想到的诗句。43 4.板书课题:红楼春趣。 5.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质疑: (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故 事吗? (2)关于《红楼梦》,你都知道什么? 4.齐读课题。 5.(1)汇报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2)汇报《红楼梦》的内容及作者。 二、解决字词,相机导读(用时:17 分钟) 1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 不通和读不懂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交流。并在印 象最深的人物旁写写批注。 2.指导学生汇报。 句 1: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 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1)你能读准加点词并说说意思吗? (2)出示窗屉子的图片,朗读词语。 (3)这里的“众人”都指谁? 句 2: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 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 也放放晦气。” (1)指导学生读准加点词并说说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出现了哪些人物?结合 上下文说说对黛玉的印象。 ①引导学生谈感受。 ②指导朗读。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读句子,注意生字读音(“喇”是多音 字,在本课读 lā)。 句 1: (1)朗读句子。 (2)观看图片,理解窗屉子的意思并开火 车朗读词语。 (3)汇报“众人”都是谁。 句 2: (1)朗读句子后,朗读词语并说说词语的 意思。 (2)汇报人物,结合句子和上下文谈对人 物的了解。 在教师指导下导学黛玉: ①结合语句谈对黛玉的印象。 ②朗读相关句子。 三、问题导学,重点赏析(用时:15 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对宝玉的描写, 并交流其性格特点。 2.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44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对宝玉进行了哪些描 写?读读相关句子并谈感受。 (2)指导重点句,学习方法。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 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 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 “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①指导学生再读,想一想:语段对宝玉进行了 哪些描写?你体会到其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③小结。 (3)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写宝玉的方法,了解 其性格特点。 (4)指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品析其他人物形象。 2.在教师指导下汇报交流。 (1)朗读描写宝玉的句段,汇报其性格特 点,其他学生补充。 (2)结合对宝玉的描写学习品析人物形象 的方法。 ①朗读语段谈感受。 ②在教师指导下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整体感知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 态和语言的语句,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性格 特点。 (3)结合语句学习宝玉的性格特点。 (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描写方法品析其他 人物形象。 四、阅读链接,升华迁移(用时:5 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读阅读链接,看看读过这篇文章 后你有何感悟。想好后和同学交流。 2.结合重点句段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1.读读阅读链接的文章,交流感悟。 2.在教师指导下汇报交流。    板 书 设 计45 教学后记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不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借助资料理解;结合看过的电影、电 视剧加深理解。第二个部分“词句段运用”,将所学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实际运用。第三个部 分“日积月累”,学习《鸟鸣涧》。 学情分析 对名著这一个单元,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已经通读了全书,并对全书有较深的理解, 而有的孩子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四本书。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已经读了书,但只停留在故事上,对人 物形象把握不够。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借助对话内容等,总结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运用换词、猜测等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 3.读名著人物描写片段,抓住人物的特点,猜测人物。 4.通过日积月累,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段运用,运用换词、猜测等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平台,借助对话内容等,总结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拟用学法 谈话法、讨论法、修改法 媒体资源 或教具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水浒传》108 位好汉的外貌描写片段。 第一课时46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来自古 典名著的课文,古典名著的语言形式和 现代白话文不太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 些难度。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阅读 起来就能够更加顺畅,也能更有收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古典 名著的阅读方法呢? 二、交流平台 1.学生交流,老师适时点拨补充。 2.除了书中介绍的方法,我们还可以 用什么方法呢? 3.小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国的 文化瑰宝,希望同学们用上我们学到的 阅读方法,认真阅读书籍,汲取语言精 华。 三、词句段运用 1.过渡:你们知道下面的词语的大致 意思吗? 2.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3.这些古典名著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 1、学生交流 (1)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意思。 (2)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只需知道大 致意思即可。 (3)借助资料,能更好地了解人物,激 发阅读兴趣。 (4)结合看过的相关影视剧,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得到更多的阅读兴趣。 2、讨论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1)可以选择有注解、拼音的版本,这 样阅读起来会轻松一些。 (2)不懂的先标注出来,再查找资料。 (3)可以读一读专家撰写的名著解读文 章,帮助理解。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懂的可 以多读几遍,对古典名著尤其需要。 (5)跟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探讨、交流。47 里也有意思相近的词语,你知道吗? (1)师生交流,理解古代常用词语。 (2)猜想古汉语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 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 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 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 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①指名读。 ②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说说你是通 过什么方法理解的。 四、布置作业 阅读名著,摘录名著中的生僻词语,尝 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读词语 榜文 印信 驿站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2、交流意思: 榜文:古代指文告。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总称)。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及往来 官员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郎中:①古代一种官职。②中医医生。 店家:旧时指旅店、酒馆、饭铺的主人 或管事的人。 客舍:供旅客居住的房屋。 货郎:在农村、山区或城市小街僻巷流 动地贩卖日用品的人,有的也兼营收购。 墨客:指文人。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塑造了许多鲜活的、 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读读描写人物的 语句,一下子就能猜出他们是谁。接下 来,我们就一起读读下面的三段描写, 猜猜他们是谁? 二、词句段运用 1、品读句子 (1)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 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2)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3)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 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 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48 1.出示三段人物外貌描写: 2.交流:这三段描写的分别是谁?(孙 悟空、诸葛亮、武松。)你是通过什么 来判断的? 3.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 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 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课前,同学 们通过阅读《水浒传》,收集了许多人 物描写片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猜一猜 他们是谁? 4.交流明确,这些语段描述的分别是: 林冲、宋江、鲁智深、李逵、杨志。 云之志气。 2、猜人物 (1)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 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 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 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 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 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林冲) (2)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 垂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 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身 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 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名不让孟 尝君。(宋江) (3)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 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 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 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 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 尺,腰阔十围。(鲁智深) (4)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 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 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李逵) (5)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 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 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 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 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 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 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 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杨志)49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诗《鸟鸣涧》。 2.释诗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 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 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 夹在两山间的水沟。“鸟鸣涧”的意思 就是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3.了解诗人。 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他是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 优美著称,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美誉。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 方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 诗送给友人。 4.学生自读古诗,读通顺,注意诗句 内部的停顿。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6.感悟诗情: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 (2)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3)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 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 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 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4)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静? 交流,感受“静” ①人闲桂花落——细细的桂花落在地 上声音响吗?声音非常小,王维却在那 个夜晚听到了。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 诉我们什么呢?——夜静人闲。 ②夜静春山空——白天的喧闹消失殆 尽,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 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 的。 ③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是写夜 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 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 说“鸟鸣山更幽”。50 7.诵读积累。 (1)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 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读古诗。 (2)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印在心 里,一起背一背。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分析 课本剧表演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是培养学生 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次口语交际是组织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用感情饱 满的台词、丰富的肢体语言、适当的服装道具,将剧本中的形象、情节演绎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按照“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共表演”的顺序来表演课本剧,将静态的课文变成动态的表演。 学情分析 演课本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特别大,学生都愿意投入到这一次的活动中来。但学生们的 统筹能力不太强,所以演完一场,对学生有挑战。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本剧的特点,精心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 2.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讨论交流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分组讨论,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 4.准备道具进行排练。培养表演和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讨论交流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培养表演和组织能力。 拟用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小组合作法 媒体资源 或教具 教师准备:印发《负荆请罪》课本剧剧本、PPT。 学生准备:阅读《负荆请罪》剧本;准备表演相关道具。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看视频,激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水 浒传》中“景阳冈”的经典片段。(大 屏幕播放)同学们看得都很入神。同学 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演一演,过一把演员 的瘾哪?(板书课题:我们都来演一 演。) 师: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课文的人物形 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 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搬上舞 台,进行表演,使课文中的人物展现在51 我们的面前,是不是很有趣? 二、细读文,选剧本 1、师: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先得看 看剧本有什么特点。大家先来看一下课 本剧《负荆请罪》。(课件出示) 2、师:对,剧本的主体部分就是人物 对话,也叫台词。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 时的表情、动作等。那大家看看,我们 这学期学过的课文中,哪一篇适合演出 课本剧呢? 3、师:是的,这就涉及我们进一步的 讨论——怎么演了。 三、细琢磨,怎么演 1、师:一部好的课本剧上还有很多东 西需要我们来琢磨。就比如,台词也包 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台词的语言要 能充分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还要求 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适合 于舞台表演。 1、学生读剧本,交流: 生 1:这上面都是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 的对话啊。 生 2:方括号里主要交代舞台的布景和 人物活动情况。 2、生浏览课文,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 共识 生 1:《猴王出世》比较适合。 生 2:《景阳冈》比较适合演出课本剧, 因为它的篇幅不太长,人物也不多,场 景变换也不多,就在店内喝酒的部分有 对话,可适当改编,进行课本剧表演。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行!看得真透 彻!那我们就来演一演这出课本剧。 生:我还看到了,剧本上除了有台词, 括号里还有动作和表情以及出场顺序 等。 1、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语言既 要忠于原文又要敢于创新。是吧?老师。 师: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就再读读课文 《景阳冈》,试着讨论一下,该怎么演。 生 1:文中的许多文字铺垫很有必要, 比如第 1 自然段。这些光靠同学们的表 演,是不能很好地再现故事情景的。所 以我觉得可以以人物内心独白、旁白的52 2、比方说呢? 师:说得太对了!进行创造性的改编非 常有必要。 四、分角色,演一演 1、师:排练时,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哪些得到了解决?是如何解决的?哪 些未解决?为什么没能解决?课本剧 的排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师:你们认为在分组表演课本剧时, 哪个组最出色,为什么?你自己有哪些 收获?(PPT 出示评选规则。) 3、演、评 形式展现出来。 生 2:文中人物对话很精彩,表演时可 以增加适当的表情动作来配合,把酒家 和武松二人的语言交锋更好地表现出 来。 2、生 1:第 1 自然段中的文字描述可以 用旁白的形式写出来。 生 2:第 2 自然段中武松叫酒家拿酒、 拿肉时应该边说边做,如“大手一挥” “把脚踩在凳子上”等。这样就生动了, 也能更鲜明地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 生 3:我觉得文中的语言有点半文半白, 表演时应改成现代文,或大家都能理解 的文字形式。如,“你如何不肯卖酒与 我吃?”可改为“你怎么不卖酒给我 喝?” 1、生分配角色,合作排练。 2、生全班讨论在排演中遇到的问题, 共享资源。 板 书 设53 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习作:写读后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写读后感。要求学生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得到的启 示写下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 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 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 同时在交流中受到文化精神的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多年的阅读,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料,学生们写作这篇文章有话可写,有内容可写。但, 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好“读”和“感”的关系,写“读后感”时,写“读”的内容太少,而“感”的内容 不足。 教学目标 1.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抓住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 标题。 3.与同学交流发现多写读后感的好处,增强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抓住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难点 增强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拟用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 或教具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读后感例文。 学生准备:自由地选择喜爱的图书或文章。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读书让我们视野开阔,读书 让我们情趣高雅,读书让我们学会思考, 1、交流印象最深的或特别喜欢的书或54 读书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充实。同 学们,平时你们喜欢读什么书?有没有 自己印象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书或 文章? 2.导入:看来书真是同学们的良师益 友啊!大家想不想将平时读书的感受 写下来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写自己读书后产生的感受,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读后感”。 二、了解文体,明确写法 1.什么是读后感:就是把读一本书或 者一篇文章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 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写下来。 2.写读后感的好处:写读后感可以帮 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3.过渡: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 读书。”既然写读后感对我们有好处,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写读后 感吧! 4.出示范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 的》, 5.交流明确:习作第 1 自然段主要介 绍《海伦•凯勒传》这本书的内容。第 2、3 自然段写作者读后的内心感受与 现实意义。这部分写得很详细。 6.小结:读后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感”。“感” 作为重点应该详细写。那么,作者的这 些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要先读文章, 读懂原文。(板书:读是基础 感是重 点)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 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让自 己深有感触的内容更要多读、多想,把 书读懂、读透了,才能产生丰富的或者 深刻的感想体会,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 是写不好读后感的。所以说,“读”是 文章。 1、 了解什么是读后感。 2、 明了读后感的好处。 3、默读思考: (1)作者读的是什么书? (2)这篇习作主要写了什么? (3)习作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55 写好读后感的基础,而“感”是读后感 的重点。读后感重点是要把感想、触动 写具体。“读”是“感”的基础,“感” 是“读”的结果,没有“读”的“感” 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潜心地读 书,不能把书读透,就不会有深刻的体 验。 三、思路点拨,学习写作 1.过渡:同学们,作者是怎样安排这 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2.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 “四步法”。 (2)小结:这是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 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 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 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 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 的感想、启示才是最关键的。 3.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 们写读后感一般会有三大毛病。 4.怎样避免这三个毛病呢?老师来支 一招! (1) 读 感 结 合 。 写 时 要 有 “ 读 ” 有 “感”,夹叙夹议,既离不开“读”—— 对原文的引述、概括等;又离不开“感” ——写出自己的评价、感想,但对原文 的引述应该是概括而简略的,以留出大 量篇幅来写“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2)选准感点。一遍一遍地读文章,好 好品味。找到文章中自己感受最深、角 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 觉得最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 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切不可面面 俱到。  1、学生汇报 (1)先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书, 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可 以重点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悟出的道理。 3、 读“四步法”56 (3)写出独特感受。围绕自己受到启发、 教育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写出 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避免内容空 泛、雷同,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板 书:情是纽带) 5.文章写好了,该如何拟定题目呢? 课件出示读后感题目的三种类型: (1)读《×××》有感 (2)《×××》读后感 (3)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正标题的内容 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 题就是“读《×××》有感”,或“从 《×××》想到……”等,如: 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 ——读《铁杵成针》有感 “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就是正标题, 下面的“读《铁杵成针》有感”就是副 标题。 四、自主写作,评议修改 1.选取优秀作文,进行评点。 2.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在 一遍一遍的修改中改出来的。下面就请 同学们根据刚刚提到的修改要点,认真 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桌之间也可以互 相修改。 引——开篇点题,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围绕感点,联系实际 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3、交流:三大毛病 毛病一:“读后抄”——就是大量地叙 述原文的内容,使得“读”成了重点, 而“感”成了次要内容。 毛病二:“感想杂”——就是指整篇文 章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自己印象最深 的内容来谈。 毛病三:“感受空”——就是说大话, 说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 无病呻吟的。57 1、读点评要点 围绕引文简练、感想突出、议论实在、 联系实际、见解贴切、条理清晰等写作 要点进行评析。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58 课题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材分析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约 1330 年—约 1400 年) 主要内容: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 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 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 年—1370 年) 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 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 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1 年-1582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主要内容: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 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 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 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 1715-约 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 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 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 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 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学情分析 对于名著,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已经通读了全书,并对全书有较深的理解,而有的孩 子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四本书。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已经读了书,但只停留在故事上,对人物形象把握 不够。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熟悉其中的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 3.学生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拟用学法 自学法;讨论交流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电视剧《西游记》的经典视频片段。59 或教具 学生准备:阅读《西游记》,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 方》)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这 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电视连续剧《西游 记》的歌曲。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 《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还被 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动画片,绘成了 连环画,可谓妇孺皆知。 2.认识作者简介: 3.了解创作背景: 4.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唐僧、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脚步,体验 《西游记》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 二、整体感知,认识人物 1、交流对作者的认识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 说家。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 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 爱好填词度曲,精通围棋,还喜欢收藏 名人的书画法帖。吴承恩在科举中屡遭 挫折,大约 40 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 后任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 意仕进,闭门著书。 2、了解背景 吴承恩生不逢时,一生坎坷。他少年时, 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 后,开始将唐僧西游的故事,结合唐人 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等创作成百 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 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 坛瑰宝。 1、述说《西游记》主要内容 (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60 1.《西游记》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 们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2.唐僧师徒 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 “径回大土,五圣成真”。读了这本书, 你有什么感受? 2.《西游记》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 人物形象。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板书 “人物”) (1)你还知道哪些神仙?(玉帝、王母娘 娘、太上老君、二郎神、托塔李天 王……) (2)取经路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妖怪。 你知道哪些?(黄袍怪、蜘蛛精、白骨 精、玉兔精……) 4.聊了这么多人物,那故事的主要人 物是谁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 5.(出示四人剧照。)你最喜欢谁?不 太喜欢谁?为什么?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对唐僧师徒的初步印象。 7.小结:这四个人物有优点也有不足, 真是个性鲜明、各具特点。 三、读读故事,聊聊情节 1.过渡:有人说“一部小说情节的发 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 形象需要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塑造。接下 来,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西游记》中 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 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2、聊人物 3、聊师徒四人 (1)孙悟空本领高强,会 72 变,一个筋 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有火眼金睛,聪 明机智,有情有义……但有时性情急躁, 好胜心强。 (2)唐僧慈悲为怀,一心向善,意志坚 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但肉眼凡胎, 有时候也善恶不分,固执迂腐。 (3)猪八戒好色,贪吃,懒惰,爱搬弄 是非,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与悟空协力 合作打妖怪,比较单纯,心直口快。 (4)沙僧循规蹈矩,忠厚老实,任劳任 怨,不过有时过于老实了。61 2.精彩情节赏析: (1)一起来欣赏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 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神 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样变化多端的牛 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吧! (2)这个片段当中牛魔王与孙悟空斗 法时分别变化了几次?他们分别变化 成了什么? (3)作者的想象力丰富,描写奇特,通 过六次变化,写出了孙悟空的什么特 点?(神通广大、机智勇敢) (4)小结:“道高一尺魔千丈”,片段将 孙悟空与牛魔王变身斗法描写得环环 相扣,生动精彩。《西游记》中这样的 精彩情节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放慢速度 慢慢读、反复读、想象画面,感受形象。 相机板书经典片段——细读:理解、想 象、反复品味。 3.《西游记》中好看的故事还有很多, 谁来讲一讲? 4.小结:故事有趣,同学们讲得更精 彩。《西游记》中的这些故事是相对完 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连起来就串成了一 个长篇故事。这就是章回体小说。 (1)出示片段,学生自读。 (2)交流:分别变化了六次。牛魔王变 化成了天鹅、黄鹰、白鹤、香獐、大豹、 人熊;孙悟空变化成了海东青、乌凤、 丹凤、饿虎、狻猊、赖象。 (3)齐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 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讲故事 (学生讲《西游记》中的故事。) (1)《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白虎岭前。在白虎岭 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 唐僧肉,白骨精先后变化为村姑、妇人、 老公公,全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把村 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 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 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 精变作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 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2)《大战红孩儿》 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听说62 四、指导方法,阅读名著 1.要把这么厚的小说看完,实属不易, 你读的时候顺利吗?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解决困难的?你有什么好的方 法推荐给大家吗? 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就用狂风卷走 了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 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幸 亏观音菩萨感知他们师徒有难,特意来 降服红孩儿,用玉净瓶里的甘露熄灭了 三昧真火,给红孩儿戴上金手镯。红孩 儿被收服了,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 善财童子,最终修成正果。 (3)《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 撵走。悟空恐小猴们嘲笑,便去了观音 菩萨那里。六耳猕猴趁机变作悟空模样, 打伤了唐僧,抢走了行李和通关文牒, 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 欲上西天骗取真经。沙僧去求观音菩萨, 于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谁知真假悟 空实在难辨:他们同到观音处,无结果; 到玉帝那,照妖镜也不起作用;返回地 面,师父难见分晓;到森罗殿,地藏菩 萨怕惹是非并未说明;直到雷音寺如来 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悟空 气愤不过,将其打死。最后悟空又回到 了唐僧身边。 总结方法: 整本原著——通读:浏览、跳读、把握 大意。 经典片段——细读:理解、想象、反复63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并适时 板书。 4.出示下面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 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我国章回体小说的 开山之作,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 魔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 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5.总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 学艺术的瑰宝,几百年来,许多鲜明的 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如李逵鲁莽刚 猛,林黛玉多愁善感……许多经典故事 人人口耳相传,如《西游记》中的大战 红孩儿、女儿国遇险;《三国演义》中 的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老师希 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通读名著的 方法、细读经典片段的方法,去读一读 这四部名著。过一段时间,我们一起举 办名著故事会。 品味。 (1)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 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2)阅读回目,猜故事内容。 (3)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 握文章大意。 (4)遇到不懂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揣摩 或参考译文理解。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64 课 题 制订“遨游汉字王国”活动计划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课时 教材分析 1.了解汉字的演变,调查规范使用汉字的情况,激发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自觉性。 2.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多方面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欣赏书写之美。 学情分析 3.搜集与汉字有关的字谜、歇后语、对联,以及汉字演变、发展的故事等,唤起学生学习汉 字的兴趣,激起赞美之意。 4.巩固活动成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弘扬祖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搜集资料和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的意识,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作贡献。 教学重点 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 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制订活动计划,明确任务 1.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成学习小组: 汉字之源小组、汉字之趣小组、汉字之法小组、 汉字之美小组。65 2.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的具体目标。 3.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如专人记录讨论 结果,专人整理讨论意见等)。 第二阶段:搜集相关资料,走进汉字 1.搜集字谜,有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笑话 等,体会汉字的有趣。 2.搜集、整理有关汉字演变的资料,了解汉字 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认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必要性,了解国 家法律法规。 4.搜集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点线韵律的书写之 美。 第三阶段:展开社会调查,撰写报告 (一)组织活动 1.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 电视屏幕等上面的汉字的使用情况,了解用字 不规范的情况。 (二)实践指南 指导学生把调查了解到的不规范使用汉 字的情况记录下来,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 也可以拍摄下来,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三)撰写报告 研究报告一般可以分五个部分: 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使用研 制订并完成小组活动计划:形成完整的计 划,再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 讲故事、展览、小品、相声等。 整理资料,准备展示交流。 互查作文或作业中的错别字。66 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 能对所研究的课题一目了然。标题下是署名。 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如,××学 校××班。 2.问题的提出。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 前言的形式简要地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 要解决的问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 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 的搜集和处理等。 4.资料整理。这一部分要将搜集到的资料 整理出来,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 者。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汇报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段时间,我们全班同学 都在汉字的王国里遨游,大家或上网,或查阅 书籍,或到街头调研,了解到许多汉字的奥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对资料的简要概括和 分析,进而得出结论。67 主持人出场。 1.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讲述传说故事,讲汉字起源、汉字演 变,手抄报展示。 2.小小故事会——“一点之差”的教 训 讲汉字趣味故事。 3. 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 力 汇报调查过程:讲解记录表、统计图、调 查研究报告、发出倡议。 4.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书法 作品展示:看视频、介绍书法家、个人作 品展示。 5.小记者采访——同学们谈活动感受,将 自己的活动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68 课 题 活动一 汉字真有趣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更多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了 解汉字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字谜、歇后语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对汉 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制订计划、搜集资料、小组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能 力。 拟用学法 讲授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内容 1.关于“汉字”,有一首歌特别火,叫《生 学生理解并熟知69 僻字》(播放歌曲《生僻字》的视频,鼓励会唱 的同学一起唱一唱),就像歌曲所唱的那样, “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一平 一仄谱写成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2.课件出示: 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文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 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 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 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3.过渡: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开展综合性学 习,一起遨游了汉字王国,了解了汉字文化, 感受到汉字的趣味,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们的 活动成果吧! 二、活动一——字谜大竞猜 1.过渡:“汉字之趣”小组通过研究,发 现了汉字的神奇有趣。现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 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 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出示教材中列出的字谜,鼓励学生猜一 猜。 5.总结: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①~④ 是文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谜语故事。 6.讲谜语故事:70 (2)东汉时的杨修也是个猜谜高手,他机智 过人,关于他还有一个故事呢!小组成员讲 《一合酥》的故事。 三、活动二——谐音大揭秘 1.过渡:“汉字之趣”小组还研究了有趣 的汉字谐音现象,请他们来交流研究成果。 2.谐音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 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 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简介: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 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 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想。以上五组是谐音歇后 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 表达效果。 (3)猜一猜:以下三组是我们组搜集的谐音 歇后语,请大家猜一猜。 (4)公布答案:①一言(盐)难尽(进) ②谈 (弹)不上 ③自我吹嘘(须) (5)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3.谐音笑话。 (1)过渡:汉语同音字多,随意乱用的话, 就会闹笑话。 四、活动三——造字大探究 1.“汉字之源”小组通过研究,了解到古 人充满智慧的四种造字法,它们分别是:象形、 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合作猜字谜。 公布答案: ① 日 ② 坐 ③ 也 ④ 口 ⑤ 休  ⑥斗 ⑦默 (1)小组成员讲述《门内添“活”字》 的故事。 拓展:我们小组还搜集和编写了许多 字谜,请大家猜一猜。出示小组成员搜集71 指事、会意、形声,感受到汉字的确是我们古 人智慧的结晶,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 根据事物的外部形状造的字就叫象形字, 如,云、石、舟等。 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 来表示某个意义的字就是指事字,如,刃、本、 末、上、下。 2.过渡: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 都是形声字,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故事—— 《有趣的形声字》。 3.通过阅读,你知道形声字有哪两类造字 方法吗? 第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第 二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使汉字更 具有辨识度、区分度,强化汉字的意义。 5.小结:汉字除了上述四种造字法之外, 还有转注和假借,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是用字 法,不是造字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哟! 五、畅谈收获,总结拓展 1.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3.布置课后活动:课下,请大家将自己搜 集的字谜整理归类,为举办“趣味汉字”交流 会作准备。 或编写的字谜,开展猜字谜游戏。 (1)出示教材上的歇后语,学生多种形式 读。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①石头蛋腌咸菜—— ②四两棉花—— ③关公打喷嚏——72 (2)小组成员讲述自己搜集的谐音笑话。 学生回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 合成一个字,由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的新 字就叫会意字,如,莫、众、森、林、苗、 泪、鲜。 学生判断下面的字分别属于哪一种 造字法:虫 尺 翅 肉 村 纺 出  旦 并 休 甘 本 末 朱 犬 好  祥 羊 牛 羽 欺 总结:通过对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 已经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 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 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 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 彩的活动。73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74

资料: 2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