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 陋室铭教案 主备 XX 执教 xxx 录复备记
上课时间 总节数 课型 讲授 班级 7X 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学习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
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简介—解题—疏通文意—品析文章——总
结)
重点难点
1.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
与环境 教材、课件、音频、班班通、教师、学生、教室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
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
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
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
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
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
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吏商量,为刘禹锡在
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
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
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
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
的《陋室铭》。
(二).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
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
忧虑国计民生。唐顺宗时,曾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
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解题:
1、铭有什么特点?(注解)
铭,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特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且押韵。)
2
2、自由朗读课文,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ing)
(四)疏通文意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 鸿儒 ( )苔痕( ) 案牍( )
2、指名读文
3、.结合注解自译全文,同学可以商量。质疑互答
4、理解加点词词义
(1) 斯是陋室 (这)
(2) 惟吾德馨 (只)(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 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4) 往来无白丁 (原指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全班齐读
(四).品析文章
1、讨论: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 “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
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概括提明)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陋室,即:(1)居室环境。 (2)交往人物。(3)日常
生活
A、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生找出语句“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景:环境清幽)
(2)、体会“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学生讨论谈
看法。
(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生动传神把静景写活了,很有生
气,可见环境清幽安宁,作者由衷喜爱)
B、如何写来往交友的?(生找出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怎样的场面?可用一两个词概括,也可用自己的
话说说。
(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突出“德馨”——友:交往高雅)
C、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怎样?(生找出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
(高雅、清静、清悠、舒适;远离世俗,远离官场,高雅脱俗的生活——趣:生活恬
适)
可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写陋室,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
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
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陋室
环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3
3、(1)作者明明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结尾还要写 “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
亭”?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
暗示陋室不陋。 (诸葛庐、子云亭简陋,以比陋室;诸葛亮、扬子云,品德高尚,志向
远大的古贤人,自比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
抱负的人)
由此看来,此二句其实是德馨的深化,意思更进一层。
(2)作者又引用孔子“何陋之有?”这句话照应了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反诘点题
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
作者看法的语句。讨论明确: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难道陋室真的就不简陋吗?学生畅谈
(房子简陋,因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感觉简陋了)
为什么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
讨论明确: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
不陋了。突出品德高尚,可见安贫乐道的情趣,符合铭的文体特点——简洁,含蓄。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从生活感受、生活情趣看,陋室不陋,表现安贫乐道、高洁伟岸的节操。
4、齐读
教学小结
1、就板书总结文章构思、写法: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陪衬比喻:山、水、仙、龙,诸葛庐、子云亭——陋室、德馨
3、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说明道理。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业布置
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2、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
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给自己
的居室取个名,并说明理由。
预习指导
1、读熟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2、思考课后练习,在书上做标记。
3、完成基训上的“基础梳理”。
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注:宋体,5 号字,双面打印。
设喻引题
山
仙
水
龙
比
喻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清幽
生活恬适
古贤自比 反诘点题
交往高雅
托物言志
安
贫
乐
道
高
洁
伟
岸
(景)
(友)
(趣)
陪衬比喻
陋
室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