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 波的干涉和衍射(提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识讲解 波的干涉和衍射(提高)

ID:105070

大小:72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6-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物理总复习:波的干涉和衍射 【考纲要求】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3、了解多普勒现象。 【考点梳理】 考点一、波的衍射 要点诠释:1、衍射现象   波绕过障碍物到障碍物后面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   只不过有些现象不明显,我们不容易观察到。   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现象十分明显,但由于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 象不容易观察到。 考点二、波的干涉 要点诠释: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   (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而并不相互干扰,这是波的一个基本 性质。   (2)波的叠加原理:两列波相遇时,该处介质的质点将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 此时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2、波的干涉   (1)波的干涉现象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 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2)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等。   干涉条件的严格说法是:同一种类的两列波,频率(或波长)相同、相位差恒定,在同一 平面内振动。高中阶段我们不讨论相和相位差,且限于讨论一维振动的情况,所以只强调“频 率相同”这一条件。   (3)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的特有现象之一。 3、对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理解         波的干涉是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是波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中,应注重理解加强和 减弱的条件。   其判断方法有两种:2   一是根据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点为加强的点,波峰和波谷的 相遇点是减弱的点。   二是根据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则该点为加强点;某点到两波源的 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点为减弱点。   同时注意加强的点只是振幅大了,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大;减弱的点只是振幅小了, 也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最小。 考点三、多普勒效应 要点诠释: 1、多普勒效应   由于观察者与波源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受到的波的频率与波的实际频率不同 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 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频率减小。 当声源与接收者接近时,接收者听到的声音的声调升高;当声源与接收者远离时,接收 者听到的声音的声调降低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是所有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定车辆行驶的速度;根据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 天体相对地球的运行速度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波的衍射 例1、(2015 江苏卷)用2×106Hz的超声波检查胆结石,该超声波在结石和胆汁中的波速 分别为2250m/s和1500m/s,则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是胆汁中的______倍。用超声波检查 胆结石是因为超声波的波长短,遇到结石时_______(选填“容易”或者“不容易”)发生 衍射。 【答案】1.5 不容易 【解析】由于波长、波速、频率三者的关系为v=λf,而同一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 频率不变(不发生多普勒效应),则波长之比等于波速之比。 所以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是胆汁中的λ1/λ2=v1/v2=2250/1500=1.5倍;发生明显衍射现 象的条件是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小于波长。因为超声波的波长较 短,所以遇到结石不容易发生衍射。 【总结提升】本题主要是公式,波长、波速与频率的关系式 ,掌握能发生明显 衍射现象的条件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波的干涉和衍射例 2】 【变式 1】如图所示是波遇到小孔或障碍物后的图像,图中每两条实线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 长,其中正确的图像是 ( ) f v=λ3 【答案】B 【解析】对 A,小孔尺寸大于波长,应该有波不能到达的地方,而图给出的是明显的衍射现 象,所以错误。对 B,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B 对。对 C, 障碍物(小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波能够绕到障碍物(小孔)的后面,应该可以观察到 明显的衍射现象,CD 错误。故选 B。 【变式 2】如图所示,一小型渔港的防波堤两端 MN 相距约 60 m,在防波堤后 A、B 两处有 两个小船进港躲避风浪。某次海啸引起的波浪沿垂直于防波堤的方向向防波堤传播,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有( ) A.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 10 m,则 A、B 两处小船基本上不受波浪影响 B.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 10 m,则 A、B 两处小船明显受到波浪影响 C.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 50 m,则 A、B 两处小船基本上不受波浪影响 D.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 50 m,则 A、B 两处小船明显受到波浪影响 【答案】AD 【解析】A、B 处小船发生明显的波浪影响是因为水波发生明显的衍射,波浪能传播到 A、 B 处的结果,由于当障碍物或缝隙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差不多的时候,会发生明显的衍 射现象。理解“差不多”的意义。故 AD 正确。 类型二、波的干涉 例 2、(2016 上海青浦二模)如图,S1、S2 是振幅均为 A 的两个水波波源,某时刻它们形 成的波峰和波谷分别由实线和虚线表示。则( ) A. 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发生干涉 B. a 处质点振动始终减弱,b、c 处质点振动始终加强 C. 此时 a、b、c 处各质点的位移是:xa=0,xb=-2A,xc=2A D. a、b、c 处各质点随着水波飘向远处 【答案】C 【解析】图中两列波的波长不同,波速由介质决定,是相同的,根据 v=λf,频率不同。 故两列波不会干涉,只是叠加,AB 错;波叠加时,各个质点的位移等于各个波单独传播时4 引起位移的矢量和,故 xa=A-A=0,xb=-A-A=-2A,xc=A+A=2A,C 正确;波传播时,各个质 点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D 错。 故选 C。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波的干涉和衍射例 4】 【变式 1】两列简谐横波均沿 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正 方向传播(图 中实线所示),一列沿负 方向传播(图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振动方向均沿 y 轴,则图中 =1、2、3、4、5、6、7、8 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 =________的点,振幅最小 的是 =________的点。 【答案】4,8; 2,6   【解析】确定空间哪点振动加强或减弱,振幅最大或最小应根据两列波传到某一点时振动方 向是否一致或相反来确定。在图示时刻, 与 处恰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为 反相叠加,因此振幅最小。 处的质点,根据上下坡法或平移法可以判断,两列波都 使该质点向上振动,因此该质点的振动实际上是同相叠加的,振幅可以达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同理对 处的质点,两列波都使该质点向下振动,也是同相叠加的,所以 和 处的质点振幅最大。 1、3、5、7 处的质点,两列波使它们的振动方向虽是相同的,但 由于两列波引起的位移方向不同,并且两波的频率相同,因此质点的振动既不会是同相叠加, 也不会是反相叠加,故振幅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 【变式 2】如图所示表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情况,图中的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 设两列波的振幅均为 5 cm,且图示的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 1m/s 和 0.5m。C 点是 BE 连线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C、E 两点都保持静止不动   B.图示时刻 A、B 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 20cm    C.图示时刻 C 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上运动   D.从图示的时刻起经 0.25s,B 点通过的路程为 20cm 【答案】BCD 【解析】C、E 两点都在加强区,它们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A 错。 图示时刻 A 质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相对于水面的高度是两振幅的和,即 10 厘米;B 质点 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在水面下 10 厘米,所以 A、B 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 20cm,B 对。由 , 有 ,从图示的时刻起经 0.25s,即经过半个周期,B 点从波谷到达波峰,通过 x x x x x x 2x = 6x = 4x = 8x = 4x = 8x = x = v T λ= 0.5T sv λ= =5 的路程为 20cm,D 对。 对 C 选项,E、F 都在波峰,C 在平衡位置,沿传播方向画出波形 图(向右传播)如图,所以图示时刻 C 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上运动,C 对。故选 BCD。 【变式 3】如图所示,S1 、S2 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 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波长 < ,该时刻在 P 点为两列波的波峰与波 峰相遇,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P 点有时在波峰,有时在波谷,振动始终加强 B. P 点始终在波峰 C. P 点的振动不遵守波的叠加原理,P 点的运动也不始终加强 D. P 点的振动遵守波的叠加原理,但并不始终加强 【答案】D 【解析】由于波长 < ,两列波频率不相等,不符合波的干涉条件,P 点并不始终加强 但遵守波的叠加原理。 例 3、图为某一报告厅主席台的平面图,AB 是讲台,S1、S2 是与讲台上话筒等高的喇 叭,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尺寸如图所示。报告者的声音放大后经喇叭传回话筒再次放大时 可能会产生啸叫。为了避免啸叫,话筒最好摆放在讲台上适当的位置,在这些位置上两个喇 叭传来的声音因干涉而相消。已知空气中声速为 340m/s,若报告人声音的频率为 136Hz, 问讲台上这样的位置有多少个? 【思路点拨】根据波程差分析出 B(或 A)点有几个干涉点,有几个点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就有几个干涉相消点,再根据对称性确定个数。 【答案】4 个 【解析】相应于声频 的声波的波长是 ① 式中 是空气中的声速,在图中,O 是 AB 的中点,P 是 OB 上任一点, 1λ 2λ 1λ 2λ 136f Hz= 2.5v mf λ = = 340 /v m s=6 将 表示为 ② 式中 为整数,当 时,从两个喇叭来的声波因干涉而加强; 当 时,从两个喇叭来的声波因干涉而相消。由此可知,O 是干涉加强点; 对于 B 点, ③ 所以,B 点也是干涉加强点,OB 间有这样四个点: , , , ,因而 O、B 之 间有两个干涉相消点( , ),由对称性可知,AB 上有 4 个干涉相消点。 【总结升华】此题涉及的情形是报告厅会议室经常会出现的啸叫现象,题材新颖。巧妙地考 察学生对机械波干涉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刻,能否真的学以致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波程差分 析出 B(或 A)点有几个干涉点,有几个点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再利用对称性确定 AB 上有 几个干涉相消点。 举一反三 【变式 1】如图所示,在半径为 R=45m 的圆心 O 和圆周 A 处,有两个功率差不多的喇叭, 同时发出两列完全相同的声波,且波长 =10m。若人站在 B 处,正好听不到声音;若逆时 针方向从 B 走到 A,则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声音。试问在到达 A 点之前,还有几处听不到 声音? 【答案】8 处   【解析】因为波源 A、O 到 B 点的波程差为 ,所以 B 点发生干涉相消现象。 在圆周任一点 C 上听不到声音的条件为: 1 2S P S P− 1 2 2S P S P k λ− = k 0,2,4k = ⋅⋅⋅ 1,3,5k = ⋅⋅⋅ 1 2 20 15 4 2S B S B m m λ− = − = 2 λ 2 2 λ 3 2 λ 4 2 λ 2 λ 3 2 λ λ 1 2 145 4 2r r r R m λ∆ = − = = = 1 2 (2 1) 5(2 1)2r r r n n λ∆ = − = ± + = ± +7 将 代入上式得: 或 而 所以有: 和 解得 即 所以在到达 A 点之前有八处听不到声音。 【变式 2】消除噪声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各种高 速气流的过程中都发出噪声,干涉型消声器可以用来消弱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干涉型消声 器的结构及气流运行如图所示,产生波长为 λ 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声波到达 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们分别通过 r1 和 r2 的路程,再在 b 处相遇,即可达到消弱噪 声的目的。若 Δr= r2 – r1, 则 Δr 等于( ) A.波长 λ 的整数倍 B.波长 λ 的奇数倍 C.半波长 的奇数倍 D.半波长 的偶数倍 【答案】C    【解析】根据干涉减弱的条件判断, b 的路程差应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正确答案为 C。 类型三、多普勒效应 【高清课堂:波的干涉和衍射例 5】 例 4、如图,将上下振动的振针水平移动,移动过程中在水面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水波图 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振针向右移动 B.振针向左移动 C.在 A 处的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变小 D.在A处的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变大 2 λ 2 λ 2 45r R m= = 1 10 50r n= + 1 10 40r n= − + 10 90r< < 0 10 50 90n< + < 0 10 40 90n< − + < 5 4n− < < 4, 3, 2, 1,0,1,2,3n = − − − − a a8 【思路点拨】观察者单位时间内看到的完整的波的个数增加,接收到的水波频率变大,观察 者单位时间内看到的完整的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水波频率变小。 【答案】AC 【解析】这是多普勒效应的问题。由图知右边的波较密集,是波源向右在移动,即振针向右 移动,A 对。在 A 处的观察者单位时间内看到的完整的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水波频 率变小,C 对。故选 AC。 【总结升华】观察图形、分析图形这类题仍然有增加的趋势,解题时就是要从图中发现问题, 是什么物理规律,再按照相应的物理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观察图形就 是要得出“右边的波变密”,物理现象时“多普勒效应”,物理规律是波源向右移动。 举一反三 【变式 1】如图所示,让小球 P 一边贴水面每秒振动 5 次,一边沿 x 轴正方向匀速移动,O 点是它的初始位置。图示为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水面波,图中的实线表示水面波的波峰位置, 此时小球 P 处于波峰位置,激起的第一个波峰刚好传到 40 cm 处。那么水面波的传播速度及 小球 P 匀速移动的速度分别是( ) A. 0.05 m/s,0.025 m/s B. 0.1 m/s,0.1 m/s C. 0.15 m/s,0.125 m/s D. 0.2 m/s,0.1 m/s 【答案】D 【解析】每秒振动 5 次即频率为 5 赫兹,可以看出波源发出了 10 个波,时间为 2 秒,周期 为 0.2 秒;波的波长 ,所以波速 。由图知小球 在 2 秒内运动了 0.2 米,小球的速度为 ,故 D 正确。 【变式 2】 为声源,发出声波,b 为接收者,接收 发出的声波。 、b 若运动,只限于沿 两者连线方向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静止,b 向 运动,则 b 收到的声频比 发出的高 B. 、b 向同一方向运动,则 b 收到的声频一定比 发出的高 C. 、b 向同一方向运动,则 b 收到的声频一定比 发出的低 D. 、b 都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则 b 收到的声频比 发出的高 【答案】 A 【解析】 静止,b 向 运动,观察者相对于波源靠近,则 b 收到的声频比 发出的高。 、 b 向同一方向运动,没给速度大小,观察者相对于波源是靠近还是远离不能确定,则 b 收到 的声频比 发出的高还是低无法确定。 、b 都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则 b 收到的声频比 0.4 0.0410 m mλ = = 0.04= =0.2 /0.2v m sT λ =波 0.2= =0.1 /2v m s球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9 发 出 的 一 定 低 。 故 只 有 A 正 确 。a10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 ,b 所示,则( ) A.图 、b 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 、b 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 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 b 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 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 b 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2、(2016 上海虹口三模)如图是观察水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B 和 CD 是两块挡板,BC 是 两块挡板之间的空隙,O 为水波的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附近区域的传播情况,实线波纹表 示波峰。关于水波经过 BC 空隙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B. 水波经过空隙 BC 后波纹间距变小 C. 若保持波源的频率不变,而增大空隙 BC 的宽度,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 若保持空隙 BC 的宽度不变,而增大波源的频率,可以观察到更加明显的衍射现象 3、两波源 在水槽中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 ( ) A.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会产生干涉 B.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会产生干涉 C. 点的振动始终加强 D. 点的振动始终减弱 4、如图所示,S1 和 S2 是两个相干波源,由它们发出的波相互叠加,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 示波谷,对于 、b、c 三个介质质点的振动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a a a 1 2S S、 a a a11   A.b 处振动永远互相减弱   B. 处永远是波峰与波峰相遇   C.b 处在这时刻是波谷与波谷相遇   D.c 处的振动永远互相减弱 5、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以 表示声源的速度, 表示声 波的速度( ), 表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若 增大,则( )  A. 增大, 增大 B. 增大, 不变 C. 不变, 增大 D. 减小, 不变 6、(2016 北京东城一模)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 彩色超声波检测仪,简称彩超,工作时向人体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流 向远离探头的血流时探头接收的回波信号频率会降低,当超声波遇到流向靠近探头的血流时 接收的回波信号频率会升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给这些信号加上色彩,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帮 助医生判定血流的方向、流速的大小和性质。 计算机辅助 X 射线断层摄影,简称 CT。工作时 X 射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按一定的厚 度的层面进行扫描,部分射线穿透人体被检测器接收。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的疏密程度不同, 检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就有了差异,从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变。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彩超工作时利用了多普勒效应 B. CT 工作时利用了波的衍射现象 C. 彩超和 CT 工作时向人体发射的波都是纵波 D. 彩超和 CT 工作时向人体发射的波都是电磁波 7、如图表示产生机械波的波源 O 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圆表示波峰,已知波源的频率为 f0,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波源正在向 B 点移动 B.观察者在图中 A 点接收波的频率是定值,但大于 f0 C.观察者在图中 B 点接收波的频率是定值,但大于 f0 a u V u V< v u v V v V v V v V12 D.观察者在图中 C 点或 D 点接收波的频率是定值,但大于 f0 8、一频率为 600 Hz 的声源以 20 rad/s 的角速度沿一半径为 0.80 m 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 一观察者站在离圆心很远的 P 点且相对于圆心静止,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观察者接收到汽笛在 A 点发出声音的频率大于 600 Hz B. 观察者接收到汽笛在 B 点发出声音的频率等于 600 Hz C. 观察者接收到汽笛在 C 点发出声音的频率等于 600 Hz D. 观察者接收到汽笛在 D 点发出声音的频率小于 600 Hz 9、如图所示,水面上有 A、B 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振源,在 AB 连线的中垂线上有 、 b、c 三个点,已知某时刻, 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的相遇点,c 点是与 点相邻的两列波的波 谷相遇点,b 为 、c 的中点,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是振动加强点,c 点是振动减弱点 B. 点与 c 点都是振动加强点,b 点是振动减弱点 C. 点与 c 点此时刻是振动加强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变成振动减弱点,而 b 点可能变 成振动加强点 D. 、b、c 都是振动加强点 10、两个不等幅的脉冲波在均匀介质中均以 1.0 m/s 的速率沿同一直线相向传播,t=0 时刻的 图形如图所示,下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 0.1 m,则以下不同时刻,波形正确的是( ) a a a a a a a a13 二、填空题 1、如图中 A、B、C 是水波通过一个相同的孔传播的照片,则由照片可知,_____情况 中水波的频率最大;_____情况中水波的频率最小。 2、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两个相干波源 、 发出的波的波峰位置,则图中的_____点 为振动加强点的位置。图中的_____点为振动减弱点的位置。 3、A、B 两波相向而行,在某时刻的波形与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 ,图 中标尺每格长度为 ,在图中画出又经过 时的波形。 三、计算题 1、如图甲所示,在某介质中波源 A、B 相距 d=20m,t=0 时二者开始上下振动,A 只振动 了半个周期,B 连续振动,所形成的波的传播速度均为 v=1.0m/s,开始阶段两波源的振动 图像如图乙所示.求: (1)距 A 点 1m 处的质点在 t=0 到 t=22s 内所经过的路程; (2)在 t=0 到 t=16s 时间内从 A 发出的半个波在前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波峰的个数. 1S 2S v l 7lt v =14 2、如图所示,a、b 两质点是两列相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的振源,它们的间距为 6m。若 a、b 振动频率均为 5Hz,位移大小方向始终相同,两列波的波速均为 10m/s,则 a b 连线上 振动最强位置共有几处?       3、波源 S1 和 S2 振动方向相同,频率均为 4Hz,分别置于均匀介质中, 轴上的 两点处, ,如图所示。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 轴相向传播,波速为 , 己知两波源振动的初始相位相同,求: (i)简谐波的波长; (ii)OA 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观察两图可知图 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 b 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只有 D 正确。 2、【答案】C 【解析】因为波长与孔的尺寸差不多,所以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A 错;波通过 孔后,波速、频率波长不变,则挡板前后波纹间的距离相等,B 错;如果将孔 BC 扩大,孔 的尺寸大于波的波长,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C 正确;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 频率增大,因为波速不变,根据 可知,波长减小,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 错。 x O A、 x 4 /m s = v f λ 2OA m= a15 故选 C。 3、B 解析:仔细观察图形可以发现,两波的波长不相等, ,因此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 会产生干涉,但满足波的叠加原理。 4、CD 解析:此时 是波峰与波峰相遇, 处的质点振动始终是加强的,但不是永远在波峰,B 错; b 处在这时刻是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动也是始终是加强的,C 对 A 错;C 处是波峰与波谷相 遇,振动始终是减弱的,D 对。故选 CD。 5、B 解析:当声源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观察到频率改变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当声 源的速度变大时,声源与接收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故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声波的速度 由介质决定,其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彩超工作时利用的是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A 正确;CT 工作时利用的是 X 射线穿透不同组织后强度不同,与衍射无关,B 错;彩超发射的是超声 波,超声波是机械波,CT 发射的是 X 射线,X 射线是电磁波,电磁波是横波,CD 错。 故选 A。 7、AC 解析:观察者未动,右边的波变密,所以波源正在向 B 点移动,A 对。由于波源做匀速运 动,波源远离观察者,相当于波长变长,故在图中 A 点接收波的频率变小,但是一个定值, 小于 f0 ,B 错。观察者在图中 B 点接收波的频率变大是定值,但大于 f0,C 对。波源相对于 观察者在图中 C 点或 D 点不是匀速运动,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不是定值,但频率变 小,D 错。故选 AC。 8、AB 解析:做出 A、B、C、D 四点的速度方向,A 速度方向有靠近 P 点的趋势,观察者接收到 的频率变大;C 点有远离的趋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B、D 两点速度方向与 PB、PD 连线垂直,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不变。故选 AB。 9、D 解析: 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的相遇点,c 点是与 点相邻的两列波的波谷相遇点,根据干涉 加强的条件, c 点两点的振动始终加强;又 b 为 、c 的中点,在振动加强区,所以 b 也 是振动加强点,只有 D 选项正确。 2 1 λ λ> a a a a a a16 10、ABD 解析: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知,叠加后任一点位移为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矢量和,经 0.3 s、 0.4 s、0.5 s、0.6 s 后,每列波形往前平移的距离分别为 0.3 m、0.4 m、0.5 m、0.6 m,由叠加 原理可知,A、B、D 正确。 二、填空题 1、C ;A 解析:由图看出 A 的波长最大,其频率最小;C 的波长最小,其频率最大。 2、b; 解析:由图看出 b 是两波的波谷相遇点,处于振动加强区,b 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处在 的波峰、 的波谷,是振动减弱的点。 3、见解析图 解析:经过时间 时两波的图形可由下图甲所示,相遇叠加后的图形如下图乙所示。 三、计算题 1、【答案】(1)128 cm (2)6 个 【解析】(1) 距 A 点 1m 处的质点随 A 点振动经过的路程 s1=2×4cm=8cm 从 B 发出的波在 22 s 内传播的距离 x=vt=22m 故从 B 发出的波可以传播到距 A 点 1m 处的质点,且该质点又振动了 1.5 个周期,故此 质点又振动的路程为 s2=6×20cm=120cm 总路程 s=s1+s2=128cm. (2)16s 内两列波相对运动的长度 Δl=lA+lB-d=2vt-d=12 m 从 A 发出的波的宽度 从 B 发出的波的波长 λB=vTB=2m 0.2m2 2 A ATa v λ= = = a a 2S 1S 7lt v =17 即从 A 发出的波经过了 6 个波峰. 2、5 处 解析:两列简谐波的波长为: ,满足 的各点为振动加强点 由几何关系有 , 则 ,当 n=0 时, ,a b 中点为振动加强点 当 n=1 时, ;当 n=2 时, 由于对称性,在 a b 连线上振动加强点共有五处,五点位置分布如图所示:     3、 、0.75m、1.25m、1.75m。 解析:(i)设波长为 ,频率为 ,则 ,代入已知数据,得 。 (ii)以 O 为坐标原点,设 P 为 OA 间的任意一点,其坐标为 ,则两波源到 P 点的路程差 为 , 。其中 、 以 m 为单位。 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满足 ,k 为整数 解得 时, ; 时, ;根据对称关系另外两点为: ; 。 6 B ln λ ∆= = λ v v λν= 1mλ = (2 )l x x∆ = − − 0 2x≤ ≤ x l∆ 1( )2l k λ∆ = + 10 25 v m mf λ = = = x nλ∆ = 6x ab m∆ ≤ = 6x n mλ∆ = ≤ 0x∆ = 2x mλ∆ = = 2 4x mλ∆ = = 0.25x m= x 0k = 1.25x m= 1k = 1.75x m= 0.25x m= 0.75x m=

资料: 584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